第七章 李氏私塾(1 / 2)

加入書籤

淩雲不知道的是,這句話,也曾是李川年少的夢。淩雲之誌,也曾是他的誌向,隻因造化弄人。

「既有這般誌向,日後當需多加用功,切莫投機取巧,做無用之功,墜了這淩雲之誌。」

「學生銘記。」淩雲稍躬身,恭敬道。

「書和紙墨筆硯準備好了嗎?」跳過話題,李川捋了捋胡子,緩緩問道。

「沒有,這個,我們原先也不知道要買些什麼,害怕買錯了,因而先來這邊」

淩大山有些不好意思撓了撓頭。

「嗯,蒙學三百千必不能少,縣裡書店裝訂好的上等書籍頗貴,委實不宜。我這倒有親手抄錄的三百千,沒有書店的好,但相對實惠,三本收你一兩銀子可願意?」

淩雲原以為古代啟蒙讀書是四書五經,又或是其他經典的名人書籍。

不曾想卻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俗稱三百千這三種。

事實上,和淩雲想象的不太一樣,他不知道的是即便在古代人眼裡,四書五經一類的東西屬於高難度內容。

並不能作為啟蒙教材,然三百千的內容雖然沒有條理,但讀起來琅琅上口,對於剛入私塾的孩子來說比較易學好記。

況且很多人識字不是為了作詩作詞考科舉,隻是為了單純為了會認字、會寫名字。

再者說古代由於微言大義的存在,即使皓首窮經也不能通讀經典。

因此,古人也往往隻治一科,餘者不過通讀而已。

而學習儒家經典的年紀,也往往是弱冠之後最為合適。

且地區社學以識文斷字、粗通文化、了解法律為主,至多教授《論語》、《孟子》。

是以古人以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

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就按李大哥說的辦,那其他的還需準備什麼?」淩大山也不糾結,果斷拍板。

「筆要一支,三十文,黃紙一刀也要三十文,墨一條三百文,硯是最為珍貴的,尚需一兩銀子。」李川說完,看向淩大山,後者點了點頭。

見狀,李川頓了頓,拿起算盤開口道:「一共是2兩並360文」

聽到報賬,淩大山有些吃驚,但還是沒有開口,隻是把手裡拿著的豬肉等禮品放在了桌子上。

李川看到這些東西,立馬開口。

「不需這般客氣,按規矩來就好,其他東西都帶回去吧。」

而後語氣心長告誡道:「規矩你應該懂的,且看你家小哥兒體虛瘦弱,這些東西尚需讓他多補補,讀書郎也需要強壯的。」

不一會,李川把他領了進去,他爺爺隨後也出門回家了。

淩雲靜靜的跟在李川後麵,走了一小會,就進了房。

把手抄的三百千和筆硯紙墨遞給了他,隨後將他帶進教室。

裡麵有好幾張木板搭接成的桌子,很低,座位是一個方木板,上麵墊了塊布。裡麵已然坐了五個小孩子,跟他年紀相仿。

可能是他沒離過家多遠的原因,他瞧著這些人都覺得陌生。不過看著身上的穿著,應該像他一樣的寒門子弟吧。

「你且先坐會,稍等片刻方能講學。」

把淩雲帶到地方,讓他跟其他人先互相熟悉一下,就出了門。

他剛進門時,其他人還都規矩的坐著,可是當李川剛踏出門口,立馬騷動了起來。

見來了新同窗,都紛紛圍著淩雲擠了上來。

「我叫羅虎,來自羅村,今年五歲。」

「我是趙龍,廣平村人士,今年六歲。」

就這樣,可能大家都是同村亦或是鄰村人,也還是小孩。

不一會時間,淩雲活絡的跟他們相互交流了名字,知道了他們的來歷。

等到辰時,李川再次進來,先是幫我們整束衣冠。

緊接著把我們領到西邊一個小屋子,房門打開,正中間赫然擺著至聖先師孔夫子的石像。

李川讓我們一個個給孔夫子雙膝跪地叩頭,一次性扣九個,方能起來。

禮記雲:禮儀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

正所謂先正衣冠,後明事理。這是希望我們從此知興替、明得失。

其實淩雲有點奇怪,拜了孔先師,後麵竟沒有在拜李川,按理說,拜行師禮不應有失的。

隻是拜完孔先師後,李川就把我們帶回了學堂,讓我們正襟危坐,隨後拿來紅筆,在我們每個人的額頭正中點上紅痣。

這正是所謂的「朱砂開智」,又稱之為「開天眼」。

意為開啟智慧,從此眼明心亮,同時也寓意著小孩從此眼明心明,好讀書。

接下來李川拿出準備好的鼓子和木棍,向鼓子敲了三下。而後就讓我們拿著木棍,在鼓子上敲,越響越好。

李川敲明鼓三聲以示啟蒙,告別蒙昧,堅定向學之心。

其目的在於讓孩子目明耳聰,茅塞頓開,學有所成。

這正是所謂的「擊鼓明誌」,寓意是表明自己的誌向。

擊鼓的聲音越響,聲音傳得越遠,說明誌向就越遠大。

最後是開筆,每個人在座位上準備好紙墨筆硯,李川在前方木板上寫了一個人字,隨後讓我們照著寫。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海賊:我在司法島通靈蛤蟆 關於我意外進入巨兵長城傳 我在詭異世界當NPC 我在精神病院建天庭 詐屍狂妃要逆天 太古吞天決 活了五千年的我日記被妹妹曝光了 玄幻:我真沒養仙獸啊 此生此世,唯愛不悔 禦劍飛行不小心撞倒了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