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撤藩令下(1 / 2)

加入書籤

另一邊,雲南,平西王府。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帝王平定天下,式賴師武臣力,及海宇寧謐,必振旅班師, 休息士卒、俾封疆重臣,優遊頤養……至一應安插事宜,已勒所司司飭庀周祥,王到日,即有寧宇,無以為念。欽哉~!」

作為欽差大臣的禮部侍郎折爾肯洋洋灑灑地宣讀完了由康熙親手書寫的手詔,不自覺地微微扌莫了一下身上所跨由康熙親自賜下的寶刀,頗有些歡喜地道:

「王爺, 皇上對您的恩典可真是沒話說, 您看看,他對您的評價多高啊,請您……接旨吧?」

然而吳三桂看著折爾肯那一副憨態可掬的笑臉,腦瓜子卻是嗡嗡的,隻覺得眼珠子裡麵現在全是一閃一閃的小星星。

詞兒,固然全是好詞兒,也充分地肯定了他吳三桂多年以來對大清的勞苦功高,甚至有些話這皇上說的也是真的誠懇。

就這封手詔的水平,如果當真是康熙本人親筆所寫的話拿到現代社會絕對是寫申論的一把好手,甚至姿態也不可謂不低,且溫語有加,關懷備至, 簡直是頗有點掏心窩子的意思了。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桂兒啊,這麼多年你辛苦了,你功勞大啊,大半個天下都是你打下來的, 但你看現在天下太平了, 仗也都打完了,你也該退休好好頤養天年了,你放心,我給你安排明明白白的,以後咱哥倆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同享富貴,省得你傭兵在外咱倆之間還互相猜疑,這多好啊。

可這一堆好詞兒背後的意思,那不還是削藩麼?

老子為滿清打了大半輩子的仗,背叛了家庭背叛了民族,被天下百姓人人唾棄甚至恨不得得而誅之,就落得了這樣的下場?

要不怎麼說,康熙這皇帝還是有點水平的呢,他這一輩子的手詔都是這樣,話說得簡直漂亮極了,看手詔這皇帝簡直是千古仁君的典範,往往都是用嘮家常的語氣說一些貌似無比真誠的話,就跟和你是哥們似的,常能體量臣子難處提前就加以勸慰,把接旨之人感動得涕淚橫流都是常事兒。

當然,翻臉不認人和說話不算話也同樣是康熙的拿手絕活,歷史上被他掏心窩子的吳三桂舊部有不少都因此而幡然醒悟棄暗投明,不過最終,幾乎全都免不了被康熙掏全家心窩子的宿命。

這貨生在現代社會的話絕逼是個殺熟宰客的高手。

而迷迷糊糊,懵懵懂懂的吳三桂在接過聖旨之後卻是頭腦一片空白,第一反應居然是檢查一下這聖旨的真假。

真的……要撤了我?

康熙這腦袋裡裝的是大糞麼?他是不是有病?

事實上,吳三桂此次上書自請撤藩是非常自信康熙不會撤他的,就是為了單純的表一下忠心而已,畢竟尚可喜和耿精忠都已經自請撤藩了,自己不請一下顯得自己多特殊。

然而正常來說,這撤藩的順序不應該是先撤年邁昏花,可能當真是有要撤的意思的尚可喜,待尚可喜撤完了之後再撤已經傳至三代,威望資歷都嚴重不足的耿精忠,最後再撤自己這個,無論是威望還是實力都不容小覷的平西王麼?

朱允炆當年撤藩的時候都還知道一個個來呢,這怎麼就三藩同撤了呢?

你稍微慢一點一個個的來麼,等你把尚可喜和耿精忠都撤走了,我那會兒差不多也該老得和現在的尚可喜差不多了,這,這分明是一刻都不想等自己了?就急成這樣了?

再者,您哪怕是把咱三個王爺找個理由叫去京城,來個杯酒釋兵權呢,也算是給我們一點麵子,最關鍵是讓我們對下麵的人也有個交代啊。

太皇太後也老糊塗了?

滿朝文武,議政王及諸貝勒議事會,都是吃屎長大的?就這麼任由這小皇帝胡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網遊之開局成為SSS級盜賊 我,邪神代理人 仇域傳說 關於我轉世投胎在原神 穿越末世之這個係統有點強 萬雷天主 從鬥羅去遮天 鬥羅之雷震錘 這個世界不太正經 別拉我打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