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教育為本(1 / 2)

加入書籤

「無妨,就算投入再大,也改變不了我要興辦教育的決心。」黎安明聞言擺了擺手毫不在意的說道。

要想在如今的明末搞工業革命難度不是一般大,除了要解決糧食問題,社會製度問題,各貴族門閥的問題等等外,人才技術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關緊。

首先糧食問題,在別人都不一定能吃飽誰還會跟你搞工業革命,各朝代變遷除了製度問題之外,最主要的是各種天災導致糧食產能不夠才會發生大規模起義,隻有起義殺掉一批人然後天災殺掉一批人導致人口銳減剩下的人才夠吃。

糧食問題黎安明已經在著手解決了,對他來說,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

第二個是社會製度問題,各朝代到了一定程度製度都會腐朽但是腐朽之前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改變,或者說就算想改變但是會觸碰到一些人的利益然後又打回原點。

這一點黎安明同樣也不用擔心,如今的他要槍有槍,要人有人,待到時機成熟,這個問題也將不是問題。

再一個是貴族門閥或是士族官紳,要搞工業革命,那就必然會觸碰到他們的利益,除非你是貴族,而且是最上層那一批,可以先拉攏他們到了一定程度再搞掉他們,不然你會被他們吃乾淨。

岱山會便是黎安明用來分化瓦解那些士族官紳的第一步,至於後續動作,同樣待時機成熟,無非是清洗一批而已。

工業革命的前提是資產階級發展壯大,使其對提高生產效率有著極大的需求,從而促使國家重視科學,重視提升技術,從而使工業近代化,提升了國家實力。也就是說資產階級發展壯大是工業革命的前提。

竊以為,別相信什麼所謂明末資本主義萌芽的鬼話!明末的現實就是,官紳階層自成體係了!所謂江南的資本主義萌芽,其實就是明帝國的官紳階層。這個階層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明帝國的統治階級!

而且,絕對沒有資本主義!所謂資本主義,最核心的一點是私有製。而這一點,在中國是最薄弱的。無論是在中國哪一個時代,私有製都沒有完好的發展起來。強取豪奪,才是中國統治階級的習慣。

其實明末和清末在資本主義發展上有絕對的相似,都是江南發展最好,都是以官僚資本為背景。。。如果沒有外族入侵,都是腐爛到發臭!

所以這種資本主義是不會想著技術進步的,沒有官方背景的技術進步,也不過是給下一次強取豪奪輸送養料!奇技淫巧,在沒有被奇技淫巧的國家力量打破腦袋之前,是不會被書香門弟看重的!

滿清、沙俄、奧斯曼土耳其……這些近代政權是一類的:它們內部都沒有爆發革命或大政變,統治集團依然是封建地主階層的利益代表;但它們都因內憂外患主動向資本主義學習工業革命,例如洋務運動、清末新政等,依靠所學的東西續命一時。

但它們最終都爆發了革命,因為不打倒封建主義是無法真正實現工業化的,或者說封建地主必然是阻礙進一步工業化的,這些政權主導下的工業化都在很膚淺的層次。

工業革命需要高強度的人文科技做支持,一定程度上來說,因為八股文的出現,中國的思想就開始僵化了。所以要想在這個時期搞工業革命,培養自己的人才體係、打破僵化的傳統思維必不可少。

回想一下大教育家蘇格拉底這樣的偉人,他的教育方式並不隻是努力地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人們來到他的身邊也並不隻是學習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或者得到一個有標準答案的哲學理念。而是想來蘇格拉底身邊學習知識以外的東西,學習他的思想,並不是謀求答案。

王陽明在招收學徒的時候也是如此,並不隻是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他的心學就是以培養學生思想而出名,這樣的思想才能夠流傳千古。

現在全球的教育體係,包括小學、中學以及大學這樣的一套體係有多長時間的歷史呢?其實非常短,隻有150年左右的歷史,這樣的教育體係其實是為了滿足工業革命所誕生的教育體係。

在工業革命時代,機器的誕生使得生產效率驚人提升,人類的手工勞動根本不可能與機器相比。但是這些機器由於要人來完成關鍵操作,所以就需要將人作為機器的一部分進行不斷重復、高度準確地進行訓練。也因此,工業化教育體係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標準化的產品。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高級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後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

不得不說,儒學確實是一門高大上的學問,至少指引了華夏兩千多年的文明走向。但它再怎麼高大上,也隻是一門的哲學。

以後世科學的眼光來看,儒學可以當做信仰,但卻無法真正的認識這個世界,解讀這個世界。指望著一門哲學,一種信仰就把全天下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現實嗎?

顯然不現實,而且還有些幼稚。

不可否認,華夏文明是偉大的,儒學思想也是偉大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道存己心 輪回大劫主 飛沉記 我可以重置時間 我是狠人大帝的同鄉 李朝萬古一逆賊 仙行諸天 BOSS降臨現實 終焉神主 遮醜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