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080(1 / 2)

加入書籤

山長話音落之時,在場的學宮學子們頗有幾分愣怔。

可以說,「真正的文人」這一主題。

有人設想過以「才學」為核心論述,也有人設想過以「品德」為核心論述。

尤其第十名到第二名的文章展示,也隻是以品德高低或是論述深淺得以評判。

在山長未公布兩人的文章主題之前,眾人也隻是在想二人會論述什麼樣的品德觀點,才得以壓過莫思等人。

未曾想,二人的核心觀點根本同「品德」無關,而是沒一個學子想到的「風骨」二字。

便是還未聽二人的論述,學宮學子們已然像是一汪清泉灌注進了天靈蓋,隻覺這二字的立意遠超於先前的所有人。

而燕驚雙和顏鶴卿,兩人看向對方的目光裡,卻也閃過詫異,興許是沒想到兩人竟然想到了一個主題。

過了會,燕驚雙和顏鶴卿同時唇角微揚,相視一笑,目光藏著些許羞赧。

【哇哇哇哇!!!!磕到了磕到了!!!絕美同框照!這是心有靈犀的默契微笑嗎?】

【這心照不宣的隱秘愛意,專屬於雙雙和小鶴的甜蜜秘密,誰不想要擁有一個靈魂共振的伴侶呢。】

燕驚雙看到「靈魂共振」四個字的時候,微微愣了愣。

心尖泛起訝異。

她和顏鶴卿且不說互通心意,便是認識也不過幾月,先前她雖同顏鶴卿之間有伯牙子期之感,但靈魂共振卻也是一個難以企及之詞。

在燕驚雙的理念裡,這是需要漫長的時間去培養和磨合才能達到的情況。

可……

燕驚雙微有抬眸,看向身前的顏鶴卿。

顏鶴卿見他看她,問了一聲:「怎麼了?」

燕驚雙快速搖了搖頭,唇角的笑意多了些。

山長開了一個好頭,吊足了在場所有人的胃口,眾人均是驚雙和顏鶴卿到底是如何論述「文人風骨」的。

山長先從顏鶴卿的文章講起,開頭便是——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以《正氣歌》裡的幾句詩為他的文章開端,也打開了其文章浩然龐大的格局。

既然以《正氣歌》為開頭,顏鶴卿的文章便是提到了正氣歌裡的文人。

有冒死也不改「崔杼弒其君」的太史,即使被崔杼殺害,也要在史書上真實記錄崔杼弒君一事,太史死後,太史的兩位弟弟繼續堅持書寫,又被殺後,第三個弟弟繼續堅持,崔杼才放棄。

明知注定結局,卻依舊「吾往矣」。

有以身護皇帝被亂臣砍死的嵇紹,即便身死也要成就踐行忠君。

……

也講到了《正氣歌》本身的作者文天祥,在獄中寫下這樣的千古佳作,表明自己抵死不從,以身報國,坦然麵對赴死命運的決心。

更講到了《正氣歌》裡沒有提到的文人。

譬如,不願隨波逐流苟活的屈原,得知故國被滅,悲憤投江的屈原,講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

霍去病少年封狼居胥,與他名字對應的辛棄疾,年少時已然也能從萬人敵軍中取敵將首級,然他一生不得誌,天不遂他願,報國無門,一身本領無施展之地,隻能寄情詩作,可縱生不逢時,不受重用,他報國之心難掩,一生熱血未歇,未曾言棄,四海天下蘊於筆杆之間。

行將就木之時,初心依未改。

辛棄疾一生未能展翅,心中火焰卻從未消失,終生為理想而奮鬥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顏鶴卿的文章以這句詩詞作為結尾,亦是為他心中的「文人風骨」畫上一個完美的結局。

動盪的時代,被壓迫的境遇,人能掌控的是麵臨抉擇時,心之所向的決定。

是史官堅持還原真相,是忠臣舍命保護君主,是孤臣寧死不屈慷慨赴義,是亡國之臣追隨故國歸去的步伐,是終身無法得誌卻熱血難涼。

是書生意氣,亦是寒鐵風骨。

顏鶴卿身為「兩京十三洲第一人」,他所作之文章,本就引得眾人期待。

欲承其鮮花和掌聲,名譽和盛贊,伴隨著的便是眾人拔高的期待。

即使是同樣的文章,顏鶴卿若隻是同莫思水準一般,或是隻比莫思高一點點,眾人都會有所失望。

好在,顏鶴卿似乎從不會讓人失望。

此起彼伏的掌聲,說明了所有,但這也讓眾人的視線越發落在了燕驚雙身上。

顏鶴卿這一篇文章,已然將「文人風骨」四個字,透過壯烈的古人,以一種浩然的格局之勢書寫完美。

他能贏過莫思,眾人心服口服,但同時疑問也隨之而來,顏鶴卿的文章已然至臻完美,同以「文人風骨」為題的燕驚雙,又怎麼能做到同顏鶴卿共舉頭名之榮呢。

此時的燕驚雙,卻也是為顏鶴卿鼓著掌,她贊賞道。

「你的文章,有山海之局,漆黑前行之時,有這群人,方始世人靈魂不受墮落,才能等來覺醒之機,文人風骨,你文中雖隻寫個人,卻留白在了歷史裡,實乃精妙。」

文人多謙遜,若是旁人如此誇贊,顏鶴卿多半也是一句「謬贊」回之。

但燕驚雙誇他,顏鶴卿唇角微有弧度:「驚雙,你懂我。」

不過,旁人的想法,顏鶴卿亦有如此想法。

隻他相信燕驚雙的實力,所以他是期待著燕驚雙的文章能給到他什麼不一樣的驚喜。

於是顏鶴卿多問了一句。

「驚雙,那你覺得你與我的文章又有何不同。」

燕驚雙扌莫了扌莫下巴,好似思考,過了會,燕驚雙偏頭看他,眉眼閃過幾分笑。

「顏鶴卿,你可聽過一個詞。」

「——山鳴穀應。」

彼時,山長的聲音亦悠悠響起。

「武者最惜英雄,文人最敬風骨。」

「此乃燕學子文章之始。」

燕驚雙的文章從一開始似乎像是有些偏題,講得不是文人風骨,而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武者戰將。

有坦然赴死,藏劍於魚腹以刺吳王的刺客專諸,最後被剁成肉醬。

有精忠報國,為國征戰沙場的嶽飛,最後被奸臣冠以莫須有的罪名遇害。

有歷史第一猛將項羽,最終卻是自刎烏江,這般氣魄也才配得上「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一句。

……

武夫赤血,亦是風骨。

隻是這樣的人,在武者裡,會稱上一句英雄,不論是無名英雄,末路英雄或是一代梟雄。

而文人的風骨,亦是一份不露殺機的英雄氣魄。

這一句,也將燕驚雙前麵的「偏題」,巧妙地引轉了回來,變成了主題的鋪墊和側麵表述。

也將「文人風骨」四個字增加了一層沉甸甸的厚度。

但如果燕驚雙後續是以顏鶴卿先前的文章論點來表述,有顏鶴卿的珠玉在前,燕驚雙無法有讓眾人眼前一亮之效。

而剛剛燕驚雙同顏鶴卿說的

「山鳴穀應」四個字,亦是有人聽見的。

若是同顏鶴卿論點表述一致,是構不成這四個字的。

文章有了拐彎,燕驚雙果然還是論述到了文人身上。

但隨著山長的講述,眾人臉上起初有些看不上或是百思不得其解的神情,也快速發生了改變。

驚詫,訝異,震驚。

乃至於——

欽佩。

第一次,這群清高的學宮學子落在燕驚雙的目光裡,有了「欽佩」二字。

燕驚雙的文章裡提到的文人,同顏鶴卿文章裡所言的是不一樣的。

甚至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顏鶴卿文章裡所言之文人皆是在歷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且都是壯烈事件,所以格局龐大,有山海之勢。

而燕驚雙在提及她筆下的文人之時,卻說上了這麼一句話。

「吾將所言之文人,雖互不相識,卻有共同一點,他們都喚無名。」

一開始,眾人並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但聽完燕驚雙整篇文章後,才明了這句話的意思。

燕驚雙筆下之文人,沒有一個是在歷史上有名有姓的,大多時候他們可能隻是存在於野史或者某種雜記裡的無名路人。

他們所行之事,也不是什麼壯烈事件,興許隻是一件微末小事。

可就是這樣的微末小事,卻在細節裡成就了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文人風骨。

譬如,一位貪錢的書院先生,卻在戰亂之時,將所有積蓄拱手交給外敵,隻為了保全他這一書院學生的性命。

生性懦弱的後宅女子,卻在街上聽聞有那墨客辱罵她所敬重的大儒之時,會鼓起勇氣大聲為其辯駁。

流落街頭的斷臂落魄文士,會在小孩施舍給他一個饅頭後,用僅剩的一隻手給小孩回以道謝禮。

……

如此種種,沒有波瀾壯闊,不是生死當前。

可那些微小而又震撼的瞬間,卻讓眾人在山長的表述裡,在燕驚雙的文章裡,看到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無名人物。

血肉成了風骨的土壤。

雪滿長安道,卻凍不死赤血風骨。

這是燕驚雙文章的結尾。,震驚。

乃至於——

欽佩。

第一次,這群清高的學宮學子落在燕驚雙的目光裡,有了「欽佩」二字。

燕驚雙的文章裡提到的文人,同顏鶴卿文章裡所言的是不一樣的。

甚至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顏鶴卿文章裡所言之文人皆是在歷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且都是壯烈事件,所以格局龐大,有山海之勢。

而燕驚雙在提及她筆下的文人之時,卻說上了這麼一句話。

「吾將所言之文人,雖互不相識,卻有共同一點,他們都喚無名。」

一開始,眾人並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但聽完燕驚雙整篇文章後,才明了這句話的意思。

燕驚雙筆下之文人,沒有一個是在歷史上有名有姓的,大多時候他們可能隻是存在於野史或者某種雜記裡的無名路人。

他們所行之事,也不是什麼壯烈事件,興許隻是一件微末小事。

可就是這樣的微末小事,卻在細節裡成就了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文人風骨。

譬如,一位貪錢的書院先生,卻在戰亂之時,將所有積蓄拱手交給外敵,隻為了保全他這一書院學生的性命。

生性懦弱的後宅女

子,卻在街上聽聞有那墨客辱罵她所敬重的大儒之時,會鼓起勇氣大聲為其辯駁。

流落街頭的斷臂落魄文士,會在小孩施舍給他一個饅頭後,用僅剩的一隻手給小孩回以道謝禮。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鬆田警官想要自救 淩皓 病弱男配被邪祟纏上了 當我綁定美強慘係統後 人設崩塌後我c位出道了[古穿今] 撿到的夫君是冥王 全娛樂圈都以為我們有一腿 過度消費5t5後,我穿成了咒胎九相之母 我的美食饞哭世界 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