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1 / 2)

加入書籤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達揮師西渡黃河。大軍進抵鹿台,元將張思道聞風而逃。徐達連克奉元、秦州、伏羌、寧遠、鞏昌,派大將馮勝進逼臨洮,元將李思齊不戰而降。又分兵攻克蘭州、平涼,張思道逃奔寧夏。不久,慶陽斷糧,張良臣的部將打開城迎降,徐達率車沖入城中,擒斬張良臣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達揮師西渡黃河。大軍進抵鹿台,元將張思道聞風而逃。徐達連克奉元、秦州、伏羌、寧遠、鞏昌,派大將馮勝進逼臨洮,元將李思齊不戰而降。又分兵攻克蘭州、平涼,張思道逃奔寧夏。不久,慶陽斷糧,張良臣的部將打開城迎降,徐達率車沖入城中,擒斬張良臣父子。慶陽之戰,標誌著徐達徹底平定陝西。[14]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徐達受命為征虜大將軍,兵分兩路。李文忠率東路軍出居庸關,北追元惠宗;徐達與馮國勝、鄧愈、湯和率西路軍出潼關,往安定西擊庫庫。在出征前,朱元璋又命華雲龍、金朝興、汪興祖等先期進攻雲州,以吸引敵人注意力,並策應徐達、李文忠作戰。二月,華雲龍攻破雲州,金朝興攻克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汪興祖攻克武州、朔州。

徐達率西路軍出征。四月,進抵安定。元將庫庫正圍攻蘭州,知道徐達軍隊已至,遂撤圍轉赴安定迎戰,庫庫屯軍於安定以北的車道硯,徐達命馮國勝率軍趨沈兒峪(車道硯南)列陣,雙方激戰一日,未分勝負。庫庫於是派千餘人由間道潛劫明軍大營,使明軍陷於混亂。徐達親自迎戰,將來敵擊潰。次日,徐達整軍出戰,大敗元軍,庫庫僅率數名隨從北奔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庫倫市)。庫庫兵敗後,徐達命湯和進軍寧夏,鄧愈西攻河州(今甘肅臨夏),自己則向南攻取沔州(今陝西勉縣)、興元(今陝西南鄭)等地。

李文忠的東路軍於二月出居庸關後,經野狐嶺至興和(今河北張北),迫降當地元軍守將,繼而經駱駝山(今河北沽源境內),進攻察罕諾爾(多倫附近),擒獲元將珠孟和沙達哈等。五月,元惠宗死,李文忠兼程趕到應昌(今內蒙古阿巴哈那爾旗),擒獲元惠宗嫡子買的裡八剌及諸王將相數百人。元惠宗的另一個兒子愛猷識禮達臘,率數十騎逃走。李文忠在回師途中,又攻破興州(即大興,今河北灤平),擒獲元將江文青,俘降元軍37000人。大軍奏凱而還,朱元璋親迎於龍江,犒賞三軍,並下詔大封功臣,授徐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右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賜世襲文券。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愛猷識禮達臘與庫庫聚集在和林,借塞外地域遼闊之勢,休養生息,準備卷土重來。鑒於此,徐達受命赴北平訓練士卒,修繕城池,又遷沙漠遺民32000戶屯田北平,以加強防禦。七月,徐達奉命轉赴山西練兵。此時,元丞相伊蘇,元將高家奴、哈剌章、納哈出等分別占據遼東之開元(今遼寧開原)、遼陽、沈陽、金山(今遼寧康平)等地,伺機南下。[4]

洪武五年(1372年)重新發兵征擴廓。徐達作為征虜大將軍進取中路,左副將軍李文忠從東路進攻,征西將軍馮勝從西路進攻,各率領五萬騎奇兵出塞。徐達中路輕敵冒進,初戰不利,傷亡數萬人。朱元璋因為徐達功勞大,並不過問。文忠軍亦不利,不久撤軍。隻有馮勝統軍獲全勝。洪武六年(1373年),徐達又率領諸將遠征邊疆,勝利後還軍北平,戍守邊防,過了三年才回到京城。[15]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胡惟庸伏誅。朱元璋下令罷黜中書省,廢除丞相一職。徐達奉旨回應天議政。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元將朵兒不花等犯永平。徐達奉命與湯和、傅友德率軍討之。四月,徐達夜襲灰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東南),兵臨黃河,朵兒不花逃遁。年末,徐達回到北平。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太祖以其功大,下令命有司於南京徐達府前治甲第,賜其坊日「大功坊」。

重病逝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隨後去世。

徐達死後,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鍾山之陰,禦製神道碑文。朱元璋曾經稱贊他說:「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隻一徐達。」[16]

2

主要作品

徐氏家譜中記載有徐達詩兩首,分別為《瀾渡秋聲》、《金陵重九》,又有作對聯《題金陵明宮聯》一副。

3

主要成就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徐達為中書右丞相。一切準備就緒,朱元璋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徐達揮師由山東向河南進軍,攻占汴梁。4月,自虎牢關(河南滎陽西北)西進,在塔兒灣(河南偃帥縣境)一舉擊潰托音特穆爾所率元軍5萬,迫使元梁土阿魯溫於洛陽投降。隨後,徐達、常遇春分兵攻占嵩(河南嵩縣)、許(河南許昌)、陳(河南淮陽)、汝(河南臨汝)諸州。亡潼關(陝西潼關東北)守將李思齊、張思道聞風齊關四逃。徐達等派兵進駐潼關,並西進占領華州(陝西華縣)。

5月,朱元璋抵汴梁督戰,與渚將商討下一步作戰計劃。徐達根據元廷外援已絕的軍事形勢,建議乘勢直取元都,朱元璋表示同意。7月,徐達率軍自中灤(河南封丘西南)渡黃河,攻占衛輝(河南汲縣)、彰德(河南安陽)、磁州(河北磁縣),轉向臨清,會合山東各路明軍,沿運河繼續北進,在河西務(天津武清)、通州(北京通縣)擊敗元軍萬餘人,進逼大都。[17]

元順帝聽到消息,在至正二十八年二十七日的夜裡率領妻兒及妃嬪、侍從偷偷地開了大都的建德門,向著居庸關的方向逃去,逃往「上都」。8月2日,明軍占領大都,元統治被推翻。元王朝至此滅亡。[18]

4

人物關係

先輩

姓名身份−

徐五四曾祖父全國各地自稱徐達後人者,其家譜中提及徐達父母、先祖姓名,各不相同。1980年代,徐達第四子徐膺緒墓誌在南京板倉出土,才確定徐達父母、先祖姓名。據《明史·卷一百二十五》所載,徐達「世業農」。其先人作為平民,以數字為名,在元朝常見。徐膺緒墓誌稱三代男性先祖「以武寧王(徐達)貴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性先祖和嫡母謝氏則「皆封中山王夫人」。

何氏曾祖母

徐四七祖父

周氏祖母

展開

5

軼事典故

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與徐達密不可分。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麵,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19]

與君對弈

朱元璋和徐達

明洪武(1368--1398年)年間,太祖朱元璋常邀開國元勛徐達在此樓下棋。徐達雖棋藝高超,但恐有勝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負。當朱元璋得悉其中奧秘之後,一次對奕,便命徐達不必多慮,拿出高招,結果,一盤下完,徐達獲勝,並將棋子走成「萬歲」二字,朱元璋大悅,遂將莫愁湖賜給徐達,後人把這座樓稱之為「勝棋樓」。[20]

放走元順帝

徐達在開平(今河北唐山)圍困元順帝時,故意放開一個缺口,讓順帝逃走。常遇春認為失去立大功的機會,覺得很生氣。

徐達說:「他雖是夷狄,然而曾經久居帝位,號令天下。如果真抓到了,主上拿他怎麼辦才好?割塊地來封他,還是殺了他以求甘心。我認為兩者都不行,放了他最合適。」

後來,他們回京稟報,朱元璋果然並不加罪。

行事謹慎

朱元璋有一次召徐達飲酒,飲至夜晚還不停灌徐達酒。徐達大醉,朱元璋命內侍送徐達到舊內休息。舊內是朱元璋還是吳王時所住的宮殿,半夜徐達酒醒,問奴仆此為何處?奴仆答:「舊內。」徐達立即起身,跪在台階上朝北拜,三叩首後才離去。朱元璋聽說這件事後,非常高興。《智囊全集》評價此事:「中山三叩頭,而主信益堅。倉卒間乃有許大主張,非特恪謹而已!」

6

後世紀念

墓葬

徐達墓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太平門外板倉街192號,為明代開國功臣之首、中山王徐達的墓葬。徐達逝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賜葬鍾山(即紫金山)之陰。

墓前有巨碑,碑高55米,下承龜趺,高18米,通高73米,寬22米,厚07米,碑文兩乾餘言,明太祖親撰,碑文有標點符號,很罕見。神道兩側有石馬、馱、石羊、石虎、武將、文臣各一對。墓前石刻用整塊大青石雕成。[21]

徐達墓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3日與明孝陵一起成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5月與其他明初功臣墓一並與明孝陵合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宇

徐達廟殿

徐達廟殿名為「延安殿」,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為徐達七世孫徐鵬舉的西花園,並非徐達老宅。清初,此地變革為江寧布政使司署,專門辟出一處廳堂,名為延安殿,作為歷代江寧布政使祭祀徐達的地點。置有「明中山王徐達文物史料展」。殿宇明間正堂,正麵牆壁上布置徐達畫像,案幾之上參照了明代官員家廟典製復原呈現了祭祀場景,擺放有各類祭器。徐達四周則配以八幅巨型工筆重彩磨漆壁畫,展示徐達「仗劍從軍」、「從取集慶」、「大戰鄱陽」、「平定姑蘇」、「克復大都」、「決勝漠北」、「歲鎮於燕」、「禦賜甲第」的人生履歷。

瞻園

瞻園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瞻園路128號,夫子廟西。建於明初,曾是徐達的府邸花園,是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園林,是江南四大名園,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組成部分。素以假山著稱,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瞻園麵積約兩萬平方米,共有大小景點二十餘處,布局典雅精致。

7

人物評價

總評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裡長城」。他話語較少而思慮精深,在軍中,軍令一旦發出便不改變。各位將領遵奉其令都凜然畏懼,而在太祖麵前則恭敬謹慎像不敢講話一樣。善於安撫將士,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願意報效盡力,因此,兵鋒所向無不克敵製勝。更能嚴格約束部隊,所攻克大都會二處,省會三處,府城縣城一百餘處,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戰亂之苦。[22][23]

史書評價

《明史》:明太祖奮自滁陽,戡定四方,雖曰天授,蓋二王之力多焉。中山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允為元勛之冠。身依日月,剖符錫土,若二王者,可謂極盛矣。顧中山賞延後裔,世叨榮寵;而開平天不假年,子孫亦復衰替。貴匹勛齊,而食報或爽,其故何也?太祖嘗語諸將曰:「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信哉,可為為將帥者鑒矣。

歷代評價

朱元璋: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唐樞:①太祖起義兵,首謁麾下。其動靜語默,悉超群英,乃命為帥長,從渡江,定金陵,樞運四征,幄麾百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謀無所不成,攻無所不克。王言簡慮精,命出不二,諸將敬諾。神明所至,攻城不屠,受降不殺,成功不矜,至封姑蘇之府庫,置胡宮之美人,財寶不以取,忠誌無疵,非人所能同日語也。(《國琛集》)②六王元祀,開國奏膚表,表無以尚之。以鋒鏑莫若行伍,以行伍莫若幃幄,以幃幄莫若神武而不殺,是故有取焉。(《國琛集》)

王世貞:①高帝之取天下,計初下建康,再為陳友諒用在行,而其他皆大將軍力也。②問大持,曰:「中山(徐達)其全矣,常開平(常遇春)、李岐陽(李文忠)傳顏公之勇,沐西平(沐英)之靖,張定興(張輔)之重,其庶幾哉!」(《弇州四部稿》)

穀應泰:①徐達、湯和起於同裡,朱文正、李文忠興自戚屬,李善長、馮國用近出定遠,鄧愈、胡大海即在虹縣,常遇春懷遠之雄,廖永安巢湖之傑,一時功臣,人如棋布,地皆錯壤,豈高祖從龍,多由豐、沛,蕭王佐命,半屬南陽,天生真人,固若類聚而扶掖之者耶![24](《明史紀事本末》)②至若徐中山之忠誌無疵,李岐陽之好學飭行,湯信公之聽命唯謹,沐西平之居貴不驕,並皆攀龍鱗而有功,履虎尾而不咥。嗚呼!與畢、散之徒爭烈矣。[25](《明史紀事本末》)

鄭觀應: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籌,大將也。[26](《儲將才論》)

蔡東藩:①若明祖朱元璋之南略定滁,外得徐湯諸人以為之佐,猶之周召也,而內則全資馬氏,馬氏亦一邑薑歟?[27](《明史演義》)②……集慶下則踞江而守,可進可退,常州下則屏蔽有資,可東可西,此朱氏王業之所由創,抑徐達首功之所由建也。[28](《明史演義》)

死因爭議

《明史》記載徐達的病死,而據野史徐禎卿《翦勝野聞》記載,徐達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龍《龍興慈記》載,徐達因病無法吃鵝,朱元璋賜給徐達蒸鵝,徐達吃完後死。父子。慶陽之戰,標誌著徐達徹底平定陝西。[14]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三太子 與星星撞個滿懷 全球武魂:開局覺醒混元道宮 攜帶係統去修仙 逆天黑化,這主角瘋了! 冥界大佬黑化了 夢境異聞錄 掌中姝 馭獸小魔妃,禁欲皇叔破戒了 團寵奶包七歲半,王爺天天爬牆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