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1 / 2)

加入書籤

頒布法律,依法治國

《泰始律》是司馬炎在泰始三年(267年)完成並於次年頒布實施的,但在他的父親司馬昭輔佐魏政期間就開始了。當時司馬昭命賈充、羊祜、杜預等人參考漢律、魏律開始編纂,到司馬炎建立西晉後不久完成。因頒行於泰始年間,故又稱《泰始律》。張斐、杜預為《晉律》作注解,經晉武帝批準「詔頒天下」,注與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該律又名《張杜律》。

《泰始律》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其主要特點是「峻禮教之防,準五服以製罪」。[7]在損益漢《九章律》和頒布法律,依法治國

《泰始律》是司馬炎在泰始三年(267年)完成並於次年頒布實施的,但在他的父親司馬昭輔佐魏政期間就開始了。當時司馬昭命賈充、羊祜、杜預等人參考漢律、魏律開始編纂,到司馬炎建立西晉後不久完成。因頒行於泰始年間,故又稱《泰始律》。張斐、杜預為《晉律》作注解,經晉武帝批準「詔頒天下」,注與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該律又名《張杜律》。

《泰始律》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其主要特點是「峻禮教之防,準五服以製罪」。[7]在損益漢《九章律》和魏《新律》的基礎上,《泰始律》為20篇,計為刑名、法例、盜律、賊律、詐偽、請賕、告劾、捕律、係訊、斷獄、雜律、戶律、擅興、毀亡、衛宮、水火、廄律、關市、違製與諸侯律,共620條,27657個字。《泰始律》比前代律令的內容有所放寬。它「減梟、斬、族誅、從坐之條」,對女子的判處也有從輕從寬的用意。《泰始律》的這些變化,使其在實行中能夠起到緩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作用,有利於鞏固司馬氏的江山。《晉書·刑法誌》稱其「蠲其苛穢,存其清約,事從中典,歸於益時」。

《泰始律》在中國法律發展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南北朝乃至隋唐的法律無不打上它的烙印。

《泰始律》以寬簡著稱,是中國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簡的裡程碑。晉律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通行於全國的法律,並被東晉和南朝所沿用,也是這一時期承用時間最長久的一部法典。

大封宗室,罷州郡兵

司馬炎鑒於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終致滅亡之教訓乃大封皇族為藩王,以對抗士族。始則封王不就國,官於京師以輔皇室,繼則分遣諸王就國,都督諸軍事,後又出使鎮要害地。此舉目的,是為對抗士族中野心家。但「八王之亂」證明,這種政策反而使這些手握重兵的諸王中湧現出了許多野心家。

西晉之所以重任宗室,實際上與其政權的結構有關。晉是以皇室司馬氏為首門閥貴族聯合統治,皇室作為一個家族駕於其它家族之上,皇帝是這個第一家族的代表,因而其家族成員有資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權勢,以保持其優越地位。

全國統一後,司馬炎下詔:「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即規定:

(1)諸州無事者罷其兵。

(2)刺史隻作為監司,罷將軍名號,不領兵,也不兼領兵的校尉官。

(3)實行軍民分治,都督校尉治軍,刺史不治民。

罷州郡兵,一方麵可使地方官專心民事,另一是擴大承擔賦役的課丁。兵役是東漢末年以後農民最沉重的負擔,免除這負擔,對恢復生產意義重大。但也因悉去州郡兵,導致地方連治安都沒辦法維持,因此到八王之亂後,州郡根本無力控製局麵。

在位年號

泰始:266年2月4日—274年

太興(大興):318年—321年

鹹寧:275年—280年四月

太康:280年四月—289年

太熙:290年正月—290年四月

軍事

平定秦涼,安撫邊境

主詞條:秦涼之變

連環畫《秦涼之變》

泰始六年(270年),鮮卑禿發樹機能起兵反晉,並於六月在萬斛堆的戰爭中殺秦州刺史胡烈,又在金山擊敗涼州刺史蘇愉。泰始七年(271年),樹機能聯合其他胡人在青山圍困涼州刺史牽弘,牽弘軍敗而死。

司馬炎命汝陰王司馬駿為鎮西大將軍,都督雍、涼等州諸軍事,坐鎮關中,鹹寧元年(275年),司馬駿對鮮卑進行討伐,消滅三千多人,樹機能送質子向晉朝請降。鹹寧三年(277年),因禿發樹機能意圖劫奪佃兵,晉將文鴦率軍討伐,樹機能戰敗,諸胡共計有二十萬人歸降。鹹寧四年(278年),禿發樹機能命部將若羅拔能在武威大破晉軍,斬殺涼州刺史楊欣。鹹寧五年(279年)正月,禿發樹機能攻陷涼州,司馬炎非常後悔,臨朝哀嘆說:「誰能為我討此虜者?」馬隆請命而往,率三千五百勇士西征。期間,匈奴劉淵也自請而往,孔恂、楊珧堅決反對,認為劉淵的禍患遠大於禿發樹機能。馬隆向西渡過溫水,禿發樹機能等人帶領幾萬名部眾憑借險阻抵抗。因為山路狹隘,馬隆就造了扁箱車,還造了木屋,置於車上,邊作戰邊前進,走了一千多裡,打得敵人死的死,傷的傷,損失慘重。自從馬隆西去,音訊斷絕,朝廷為他擔憂,有的人說他們已經都死了。後來馬隆的使者夜裡到了,晉武帝拍著手高興地笑了。清晨,召集群臣對他們說:「假如聽從了渚位的意見,就沒有涼州了。」於是下命令,賜給馬隆符節,授官宣威將軍。馬隆到了武威,鮮卑部落首領猝跋韓且萬能率領一萬多部落來歸降。十二月,馬隆與樹機能大戰,殺了樹機能,涼州於是平定[8]。

擊滅東吳,統一中國

主詞條:晉滅吳之戰

晉國時全國圖

西晉成立之初,司馬炎為了收買人心,大封功臣,許多大家族都被封為公侯。短短幾年時間,司馬炎共封了57個王,500多個公侯。蜀漢滅亡不久,司馬炎為了穩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漢供職的官吏為朝官。司馬炎沒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慣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攏、收買人心的辦法,穩定各級官吏,以確保社會穩定地過渡。因為司馬炎還看到,蜀漢雖亡,東吳未滅,全國還未統一。於是他開始運籌帷幄,準備擊滅東吳,結束全國的分裂局麵。

早在三國鼎立之時,魏的勢力已超過蜀、吳,如以人口計,魏約占全國人口的近半數。263年,魏滅蜀之後,三國鼎立變成了南北對峙,魏的力量更加強大。司馬炎代魏之後,雄心勃勃,「密有滅吳之計」,準備出兵滅吳,統一全國。

戰略示意圖

西晉全國正處於一種積極的態勢之中,然吳國卻是在走下坡路。吳主孫皓的荒淫、殘暴使吳國喪失了重整旗鼓的機會。孫皓命令大臣的女兒要先經過他的挑選,漂亮的入後宮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談婚論嫁,這使他喪失了大臣們的支持,自毀根本,最終成了孤家寡人。對他勸諫的中書令賀邵不但沒有受到他的表揚,反用燒紅的鋸條殘忍地鋸下了舌頭,其殘暴程度與商紂王沒有任何區別。孫皓殺人的方法很多,很殘忍,像挖眼、剝臉皮和砍掉雙腳等。孫皓的殘暴注定了他要滅亡。由於孫皓的殘暴使手下的將領們也對他喪失了信心,紛紛投降西晉。西晉的大臣們見吳國國力下降,政局不穩,也紛紛勸說司馬炎趁機滅掉吳國。

但是,司馬炎受到了以太尉錄尚書事賈充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他們認為:吳有長江天險,且善水戰,北人難以取勝。鮮卑舉兵反晉,此時對吳作戰,並「非其時」。而羊祜、張華、杜預等人則認為:吳帝孫皓腐化透頂,他不但對廣大人民殘酷剝削、鎮壓,而且在統治集團內部也排除異己,用刑殘酷。孫吳現已是「上下離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戰而勝」。如果錯過機會,「吳人更立令主」,勵精圖治,再去滅吳就相當不容易了。

兩派意見,針鋒相對。這樣,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就擺在了司馬炎麵前:是否出兵滅吳,統一全國?司馬炎站在主戰派一邊。

為了完成滅吳大業,司馬炎在戰略上做了充分準備。早在泰始五年(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荊州,著手滅吳的準備工作。羊祜坐鎮荊州後,減輕賦稅,安定民心,荊州與東吳重鎮石城(今湖北鍾祥縣)相距最近,晉軍采取了「以善取勝」的策略,向吳軍大施恩惠。由於孫皓揮霍無度,部隊士兵常常領不到軍餉,連飯也吃不飽。羊祜命人向吳軍送酒送肉,瓦解吳軍。這樣,不時有吳軍前來投降,羊祜下令說:吳軍來要歡迎,走要歡送。有一次,吳將鄧香被晉軍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堅持要殺掉,羊祜不但不殺鄧香,而且還親自為其鬆綁,把鄧香送了回去。有時,吳軍狩獵打傷的野獸逃到了晉軍領地,晉軍也把這些野獸送到吳軍帳內。正是由於這樣的「厚」愛,東吳將領們的心已經一步步趨向晉軍。

司馬炎在襄陽一邊命羊祜以仁德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遊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船。經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鹹寧五年(279年),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模的進攻。為了迅速奪取勝利,晉軍分5路沿長江北岸,向吳軍齊頭並發。第6路晉軍由巴東、益州出發,沿江東下,直搗吳軍都城建業。20萬晉軍直撲東吳。東吳守軍在巫峽釘下了無數個鋒利無比的、長十餘丈的鐵錐,在江麵狹窄處用粗大的鐵鏈封鎖江麵。晉軍先用大竹排放入長江,晉軍在船上載了無數根數丈長的用麻油澆灌的火點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夠把鐵鏈燒斷。就這樣,東吳長江的防守設施被一個個排除了。在第6路晉軍進攻東吳時,為了分散、吸引守衛建業的吳軍兵力,安東將軍王渾率一路晉軍,由北向南,直取建業。孫皓忙命丞相張悌統率主力渡江北上,迎擊王渾,結果沿江東下的晉軍乘機攻占了建業。

由於司馬炎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後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並入晉國版圖。鹹寧六年(280年),三國鼎立的局麵完全結束了。晉武帝司馬炎終於統一了全國,結束了長達近百年的分裂局麵。

經濟

太康繁榮

主詞條:太康盛世

全國統一後,西晉政治上趨於安定,但由於多年戰爭的創傷,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艱苦。特別是皇室和權貴們無限製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農民的苦難。據說,長安東南的藍田縣,有一個很不起眼的「雜牌將軍」龐宗,就占良田幾百頃,其他達官貴人就更不必說了。農民沒有土地,豪門世族利用占據的田地肆意盤剝農民。西晉初年,晉武帝把解決土地問題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他製定了「戶調式」的經濟製度。

戶調式共有三項內容,即占田製、戶調製和品官占田蔭客製。

占田製是把占田製和賦稅製結合在一起的一條法令。晉武帝時,對人口年齡進行了分組:男女16歲~60歲為正丁;13歲—15歲、61歲—65歲為次丁;12歲以下為小,66歲以上為老。占田製規定:丁男一人占田70畝,丁女占田30畝。同時又規定:每個丁男要繳給國家50畝稅,計四斛;丁女繳20畝稅;次丁男繳25畝稅,次丁女免稅。

司馬炎

這一規定,使得每個農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應得的田地。不少豪門世家的佃戶,也都紛紛脫離主人,去領取屬於自己的一份土地。占田製發布以後,不少農民開墾了大片荒地,這對農業經濟的好轉起到一定的作用。

戶調製即征收戶稅的製度。戶調不分貧富,以戶為單位征收租稅。這一製度規定:「丁男之戶,歲輸絹三匹,綿三斤;女及次丁男為戶者半輸。」對邊郡及少數民族地區的戶調也作了具體的規定:邊郡與內地同等之戶,近的納稅額的三分之二,遠的納三分之一。少數民族,近的納布一匹,遠的納布一丈。

品官占田蔭客製是一種保障貴族、官僚們經濟特權的製度,同時也有為貴族、官僚們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數量立一個「限製」的用意,以製止土地無限製地兼並和隱瞞戶口的情況出現。此製度規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貴賤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頃,第二品四十五頃,第三品四十頃……每低一品,少五頃。」對於庇蔭戶,「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應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無過十五戶,第三品十戶,第四品七戶,第五品五戶,第六品三戶,第七品二戶,第八品第九品一戶。」庇蔭戶的佃客,為私家人口,歸主人役使,不再負擔國家徭役。

實行戶調製的詔書發布之後,遭到了豪門世族的抵製。他們或是隱田不報,或是反對農民占有耕地。

盡管司馬炎的戶調式遭到了種種阻礙,但這一製度從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將大量的流動、閒散人口安置到土地從事生產,這對於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司馬炎很注意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如在汲郡開荒五千多頃,郡內的糧食很快富裕起來,又修整舊陂渠和新開陂渠,對於灌溉和運輸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由於數十年的戰亂,中原地區經濟遭到極為慘重的破壞,人口也大減。晉武帝的故鄉河內郡溫縣,人口也隻有原來的幾十分之一。為此,晉武帝決定采取一些措施增加中原地區的人口。他下令,17歲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則由官府代找婆家。滅蜀之後,招募蜀人到中原,應召者由國家供給口糧兩年,免除徭役20年。滅吳後,又規定吳國將吏北來者,免徭役10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20年。

泰始四年(268年),晉武帝還設立了「常平倉」,豐年按適當價格拋售布帛,收購糧食;荒年則按適當價格出售糧食,穩定糧價,維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晉武帝一再責令郡縣官吏,要「省徭務本」,打擊投機倒把、囤積居奇。

太康元年(280年),全國共有人口16163863萬人,有2459840戶,每戶人數657人。而據《隋書·地理誌》,太康統一後編戶有260餘萬戶,一說此為太康二年(281年)的統計結果。而到太康三年(282年),全國人口達377萬,較之太康元年增加了130多萬戶,出現了「太康繁榮」的景象。統計人口的高速增長,與司馬炎統治時期相對和平的局麵和司馬炎恢復經濟的積極舉措有關,也跟廢除屯田使得之前的非編戶人口成為編戶的政策調整有關。

君臣賽富

西晉的皇族和貴族都有優裕的經濟基礎,政治的安定與統一更幫助他們累積了大量的財富,於是縱情享受,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司馬炎領先作了荒淫奢縱的表率,《晉書·後妃傳》稱:「(司馬炎)多內寵,平吳後,復納吳王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寢。」[9]以中國史上開國皇帝而論,實未有如是荒怠縱欲者,以致小人當權,奢侈浪費,風氣日漸敗壞。公卿貴遊也跟著競富爭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飯用一萬錢,還「無處下箸」,他的兒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異,一天膳費二萬錢。王愷是武帝的母舅,曾與當時首富石崇比賽炫耀財富,爭誇豪麗。為維持這種奢靡腐化的生活,必然加緊聚斂,因此貪汙納賄,習以為常,當時有人指:「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可見為害之大。

文化

主詞條:太康文學

司馬炎

太康年間,社會經濟狀況有所好轉。與此同時,晉武帝及其大臣張華等人扶植人才,促進文化繁榮。

在文學上,司馬炎統治時期出現「太康文學」,其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陸(陸機、陸雲兄弟)、二潘(潘嶽、潘尼叔侄)、三張(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其中,左思門第不高,早年坎坷,但其《齊都賦》受到人們好評。因其妹左芬被司馬炎召進宮,他移居洛陽,後決心寫出《三都賦》(三都即鄴、成都、建業),但感到自己資料缺乏,便請求朝廷提出擔任一名管理圖書和著作事務的秘書郎,獲得準許。《三都賦》問世後起初不受重視,經皇甫謐、衛權、張華等人的推薦,引發轟動,留下了「洛陽紙貴」的典故。[10]左芬也擅長文學創作,她容貌不美,司馬炎並不寵幸,但仍因其文采和品德而禮遇她,常令她撰寫文章,並加以賞賜。[9]

在西晉的文壇中,最負盛名的要算被後人稱為「太康之英」的陸機。他於太康十年(289年)到達洛陽,受到司馬炎手下重臣張華的重視。[11]其名作有《文賦》《君子行》《赴洛道中作》等,所寫的章草《平復帖》流傳至今。另外,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陸機還有畫論。

西晉初年,在科學技術領域也有傑出人物。地理學家裴秀作為開晉元勛,受到司馬炎的信任與重用,在司馬炎在位期間擔任司空,創作《禹貢地域圖》,並在序中提出了「製圖六體」,即繪製地圖的六個基本要點:比例尺,方位,交通路線的實際距離,地勢起伏,地物形狀,傾斜緩急等。[12]這是地圖學上劃時代的創新,除了經緯度和等高線外,已經包括了現代化製圖的基本要素。醫學家皇甫謐,多次受到司馬炎征召,但他始終推說有病,婉言謝絕,司馬炎多次尊重了他的意願;一次皇甫謐向司馬炎借書,司馬炎索性贈送一車書給他。皇甫謐終身不仕。他著有《針灸甲乙經》。此書在我國醫學史上是一部偉大的著作。

此外,在司馬炎在位期間,《汲塚書》出土(具體時間有鹹寧五年、太康元年、太康二年等說法),其中包括著名的《竹書紀年》。司馬炎將之收藏在秘府,並命人加以整理、隸定,受命及主動參與整理的包括時任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13]著作郎束皙等。

3

人物關係

先世

①父族

曾祖:司馬防,騎都尉。

祖父:司馬懿,出身河內司馬氏,西晉政權奠基人,史稱晉宣帝。

祖母:張春華,出身河內張氏,史稱宣穆皇後。

父親:司馬昭,西晉政權奠基人,史稱晉文帝。

②母族

親母(嫡母):王元姬,出身東海王氏,史稱文明皇後。

外祖父:王肅,曹魏經學家,封蘭陵侯。

外祖母:羊氏,西晉時追贈平陽靖君。

妻妾

皇後

武元皇後楊艷,原配,出身弘農楊氏,274年崩逝。生毗陵王司馬軌、晉惠帝司馬衷、平陽公主、新豐公主、陽平公主。

武悼皇後楊芷,繼配,楊艷的堂妹,鹹寧二年(276年)冊為皇後,後被晉惠帝尊為皇太後。

妃嬪

中才人王媛姬(懷皇太後),生晉懷帝司馬熾,司馬熾即位後追尊為皇太後。

貴嬪左棻,左思之妹,出身齊國左氏。

貴嬪胡芳,胡奮之女,出身安定胡氏,生武安公主。

夫人諸葛婉,諸葛沖之女,出身琅琊諸葛氏。

夫人李氏,生淮南王司馬允、吳王司馬晏。

貴人公孫氏

淑妃劉媛

淑媛臧矅

淑儀芳

修華逵粲

修容陳修容

修儀左嬪

婕妤邢蘭

容華朱華

充華趙粲,出身天水趙氏,趙虞之女,楊艷的表姐妹。

美人徐義,太子妃賈南風的乳母,隨賈南風入宮,被封為中才人,惠帝即位又進號良人、美人。

美人審氏,生城陽王司馬景、楚王司馬瑋、長沙王司馬乂。

才人徐氏,生城陽王司馬憲。

才人匱氏,生東海王司馬祗。

才人趙氏,生始平王司馬裕。

美人趙氏,生代王司馬演。

保林嚴氏,生新都王司馬該。

美人陳氏,生清河王司馬遐。

後宮某氏,生汝陰王司馬謨。

才人程氏,生成都王司馬穎。

才人謝玖,後被賜給太子司馬衷為妾。

兒子

親子

司馬炎共有二十六個兒子,知名者十八人。按相關文獻,僅知第十八、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六皇子早殤。司馬裕、司馬謨行第不知。

司馬軌,字正則,拜騎都尉,封毗陵王,諡號悼。

司馬衷,字正度,西晉第二位皇帝,史稱晉惠帝。

司馬柬,字弘度,官至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錄尚書事、大將軍,封秦王,諡號獻。

司馬景,字景度,封城陽王,諡號懷。

司馬憲,字不詳,封城陽王,諡號殤。

司馬祗,字敬度,封東海王,諡號沖。

司馬裕,字濬度,封始平王,諡號哀。

司馬瑋,字彥度,官至衛將軍、北軍中候、侍中、太子少傅,封楚王,諡號隱,追贈驃騎將軍。

司馬允,字欽度,官至太尉,封淮南王,諡號忠壯,追贈司徒。

司馬演,字宏度,封代王,諡號哀。

司馬該,字玄度,封新都王,諡號懷。

司馬遐,字深度,官至撫軍將軍、侍中,封清河王,諡號康。

司馬謨,字令度,封汝陰王,諡號哀。

司馬乂,字士度,官至大都督,封長沙王,諡號厲。

司馬穎,字章度,官至鎮軍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封成都王,一度被司馬衷立為皇太弟。

司馬晏,字平度,官至太尉、大將軍,封吳王,諡號孝,追贈太保。其子司馬鄴(晉湣帝)即西晉末代皇帝。

司馬恢,字思度,封渤海王,諡號殤。

司馬熾,字豐度,初封豫章王,後被司馬衷立為皇太弟,最終成為西晉第三位皇帝,史稱晉懷帝。

嗣子

司馬睿,琅琊王武司馬伷(司馬炎的叔父)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後建立東晉,史稱晉元帝。

女兒

司馬氏,平陽公主。

司馬氏,新豐公主。

司馬氏,陽平公主。

司馬氏,武安公主,下嫁出身太原溫氏的溫裕。

司馬氏,繁昌公主,下嫁出身河東衛氏的衛宣。

司馬脩褘,襄城公主,下嫁出身琅琊王氏的王敦。

司馬氏,萬年公主。

司馬氏,滎陽公主,下嫁出身範陽盧氏的盧諶。(公主未嫁先殤)

司馬氏,滎陽公主(為與盧諶的妻子滎陽公主區分,又稱滎陽長公主),下嫁出身平原華氏的華恆。

司馬氏,潁川公主,下嫁出身弘農王氏的王粹。

司馬氏,廣平公主。

司馬脩麗,靈壽公主。

4

軼事典故

羊車望幸

晉武帝羊車遊後宮圖

司馬炎後宮妃嬪眾多,有粉黛近萬,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臨幸哪個妃子,就成為一個讓他十分頭疼的問題。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坐著羊車,讓羊在宮苑裡隨意行走,羊車停在哪裡他就在哪裡寵幸嬪妃。於是有個宮人便把竹枝插在門上,把鹽水灑在地上,羊因為喜歡鹽水的味道,停下吃食,於是羊車就停在她的宮門口。這個故事出自晉書卷三十一,因為這個故事,後人把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或者寵愛,就稱為「羊車望幸」。

焚裘示儉

晉武帝時候,太醫司馬程據獻上一件用野雞頭上的毛織成的毛衣,司馬炎命令把這件衣服在殿前燒掉,並宣示全國,從今以後不許再貢獻用特殊技法製作的奇裝異服。

圍棋定策

司馬炎嗜圍棋,常在宮中與中書令張華、侍中王濟下棋。《忘憂清樂集》中保留了《晉武帝詔王武子弈棋局》。據《晉書·杜預傳》記載,杜預捧討吳奏章入宮時,晉武帝正與張華下棋。杜預遞奏章,陳利害,而晉武帝仍埋頭於棋局,不做定論。棋盤對麵的張華見狀,起身拱手呈詞:「陛下聖明神武,政治清明深得人心,國家富有兵力強大,號令一出莫不敢從。而吳國國主孫皓荒淫無度,濫殺賢能之才。兩相對比,滅吳根本不需要費多大力啊。」司馬炎當即拍板,定下伐吳的計劃,使一直分裂的中國再次得以統一。[14]

5

人物評價

人物總評

司馬炎

司馬炎在位20多年。他曾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受時代的影響,他在政治製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漢代以來的分封製,嚴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權的鞏固。再加上他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公開賣官,宮中姬妾近萬人,上行下效,各級官吏不理政事,鬥富成風,奢侈之風盛行,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晉武帝去世不久,西晉王朝就發生了「八王之亂」,這場戰亂長達16年,加上天災不斷,瘟疫流行,廣大勞動人民又開始大批死亡或流離失所,「太康繁榮」的盛景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三太子 與星星撞個滿懷 全球武魂:開局覺醒混元道宮 攜帶係統去修仙 逆天黑化,這主角瘋了! 冥界大佬黑化了 夢境異聞錄 掌中姝 馭獸小魔妃,禁欲皇叔破戒了 團寵奶包七歲半,王爺天天爬牆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