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2)

加入書籤

拙作終於完稿,感慨之餘,回顧創作經歷,不得不說點什麼:我們平常人要完成一件事情,都必須要經歷一些痛苦,更何況是要完成一件出乎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當然,沒有痛苦就沒有深刻的感受。且不說孔子遭厄寫《春秋》,屈原放逐賦《離騷》。作為一個平凡人,也不會遭受那樣的痛苦,因為不可能碰到大起大落的事情。我隻是想寫一部小說,一部比較好的歷史小說,於是我行動了,也寫出來了。塞萬提斯曾經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是自己的孩子,這個比喻非常的恰當。當然孩子有聰明的,有愚笨的,但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乾出豐功偉績來,對於正常的人來說這個美好的願望都是會有的。那麼我誕出來的這個孩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但願不是個畸形兒就行。因為寫書確實不是鬧著玩的,再加上我本來就沒有什麼天賦,根本不像傳說中的那些天才寫手,一兩年就能寫出一部傳世的名作,而且還能位列銷量榜首,我可不能,堅決不能,因為我確實沒有那個天賦。

記得我小時候寫作文時,總喜歡先寫文章,然後賦詩一首。總覺得這樣才能詩文並茂,而且這個嗜好始終存在在我的寫作欲望當中。我的寫作之夢,源於父親的潛移默化和言傳身教。父親任立國,是六十年代蘭州大學中文係的畢業生,他當了一輩子的語文教師。我小時候,父親放寒暑假回到家裡,就會在一些廢舊的報紙上練習毛筆字,當時他也許沒有刻意地讓我學習或者是練習書法什麼的,可就在他的不經意間,卻對我產生了文學啟蒙的影響。當父親開學離開家後,我就翻閱他寫過的東西,什麼:「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烏鵲南飛無魏地,大江東去有周郎。」「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月要。」等等,我看到這些詩句就震撼到了,總覺得這些絕美的詩句確實把中華大地上的英雄人物描繪得令人心馳神往,於是就對英雄產生了無限的遐想。

後來我參加工作後,才有時間乾我喜歡的事情。記得在一個舒適的暑假裡,我獨自在學校花了幾天的時間,讀完了《三國演義》,當時掩卷沉思:書中所湧現出來的英雄人物真是可歌可泣,令人心馳神往啊!開篇詩寫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於是我也情不自禁地沉吟道:「英雄肯使等閒過,榮辱興亡感慨多;高舉酒杯澆塊壘,仰觀星鬥轉陀螺;功如日月垂寰宇,人似江河逐逝波。」當時就一門心思地想:自己做不了英雄,那就去寫英雄,把自己心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寫出來,借古人美酒澆自己塊壘,假前賢偉業抒自己情懷,也隻能如此。

縱觀中華古今史,除了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之外,近百年來所湧現出來的英雄也是非常多的,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更是英雄迭現,層出不窮,並且可歌可泣。可是這段歷史的英雄人物還不好把握,有些人物的褒貶還不好下結論,細思之後就放棄了,於是就想到了秦漢。因為這個時期湧現出來的英雄人物也是中國古代最多的,更重要的是秦始皇所創建的大秦帝國和稍後漢高祖所創建的大漢王朝,是整個封建社會第一次出現了中華帝國的輝煌時期和中國國體基本架構成型的關鍵時期。雖然以後每個朝代的政治模式都有不同,具有各自的特點,但是漢朝較多地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思想上摒棄了秦政與社會發展的不適應部分,繼承了後來歷代中國封建皇朝所遵循的基本模式,所以漢代與秦代同等重要,因為它們相隔的時間極短,所以互為一體。人們習慣上都知道秦代和漢代是兩個朝代,秦始皇和漢高祖是不同時期的兩個皇帝,可是劉邦比嬴政隻小了三歲,屬於同時代的人。嬴政去世後的第三年,四十七歲的劉邦便從基層任上起兵,此後便開啟了劉邦時代,時代也將他推上了歷史的前沿舞台。

春秋戰國之時,秦國用商鞅,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而最後領導秦國削平群雄,一統六合的就是我國歷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此人具有超群絕倫的帝王才智和雄才大略的英雄氣概,最後完成了帝國的統一。可是他隻活了五十歲,執政近三十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卻是相當高的。怎麼說呢?他上承千年,下啟千年。因為他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年的混戰局麵,完成了六國的統一,所以他是前秦歷史的終結者。但是他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確立了封建專zhi主義的中央集權製,也是家天下製度的開創者,所以他開啟了兩千年的封建帝製,又是新歷史時期的起點。雖然說真正的封建專zhi主義的中央集權製度的鞏固者是漢高祖,但是秦始皇的開山之功是不可磨滅的。秦國的統一就是把分裂了五百年的華邑各族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整合,但是整合得不夠徹底,帝國很快就又分裂了,諸侯再次出現了混戰,直到劉邦稱帝,真正意義上的中華帝國才形成了,所以歷史學家李開元教授稱秦漢之際是後戰國時代。這個叫法非常有道理,經過漢高祖重新整合的大漢王朝才開始出現了國家的鞏固、安定和後來的崛起與強盛。

後戰國時代所湧現出來的領袖、謀臣、將相更是層出不窮,他們或運籌帷幄、或波譎雲詭、或縱橫開闔,其能量之大也堪稱是波瀾壯闊。況且諸侯國之間紛亂的程度和紛繁的事件幾乎不亞於春秋戰國時期。《大秦帝國》的作家孫皓暉也說:「春秋戰國的時代精神是大爭,是強勢生存。」那麼後戰國時代也同樣是大爭和強勢生存。各路英雄同樣也是爭得徹底,爭得全麵,爭得驚天動地。那個時期各個國家也是人才輩出,名將如雲,謀臣如雨。於是各路英雄紛紛出現,他們復仇的烈焰迅速地燃遍了全國,以至於在三年時間裡,大秦帝國在倏忽間,就灰飛煙滅。因此中華民族的前聖先賢們和先民們再一次被時代的浪潮卷入了一場無情且又規模巨大的爭霸戰爭中,從而使洪波洶湧,大浪淘沙,昏聵的庸主被無情地淘汰,真正的英雄則跨海而來,脫穎而出,從而繪製出了後戰國時代整個社會群英薈萃的歷史長卷,也為中華文明的歷史輝煌再一次譜寫了絢麗的篇章。

後戰國時代,劉邦最為傑出,可謂是那個時代最為耀眼的啟明星。他起初以一介亭長,斬蛇起義,而後義無反顧地投入了起義者的潮流,後來與項羽聯手,兩路出擊,展開了對秦國的大規模戰爭,最後首先進入了關中,成功地摘取了關中王的桂冠,這為他後來打敗項羽,創建延續四百年之久的大漢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在那個時期的英雄身後就留下了一連串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和聚訟紛紜的千古之謎。正是由於以上諸多因素,才真正激發了我要完成這部歷史小說的初衷所在。那麼要將如此震鑠古今的歷史傳奇要用小說的形式展現出來,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這一時期的史料又太過簡短,所以給創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前賢胡適也說:「楚漢與隋唐太短了,若不靠想象力來添加材料,也不能做成熱鬧的故事。」言下之意,就是要靠添加材料來完成創作。

添加材料就要靠想象,即虛構情節。文學作品和歷史典籍不同,歷史典籍是前賢已經撰定的著作,是不容篡改的,研究歷史是歷史學家的事情,而文學作品則是文學創作者的事情。隻要它合乎科學的邏輯思維和文學創作的藝術規律,作品中根據作者的個人情感與認知來虛構情節也是十分重要的。傅騰霄所著《小說技巧》,第六章第二節,第一段最後一句說:「文藝家的藝術想象力,可以看成是其藝術才能高低的試金石。」寫這部作品,怎樣來添加材料?有些材料能不能添加?如果碰到歷史學家考證怎麼辦?他們會說這個故事不存在,那個事情根本就沒有,遇到這樣的事情確實很尷尬。不要說這部作品,就是名著《三國演義》,也有人說:「拘泥歷史的故事太嚴,而想象力太少,創造力太單薄。」當然這個話今天看來還是不夠確切的。

歷史小說不同於其他的小說,它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基礎,再結合故事情節,發揮想象,拓展添加內容,力求做到一切要符合文學創作的要求和規律,而不是想當然的胡編亂造。一部有價值的歷史小說不光是作者對這段歷史的情感再現,更是情感的升華。歷史小說中最難寫的就是對歷史人物的把握和評價,既不能歪曲歷史人物,也不能老套式地照抄照搬原型人物形象,而是對原型形象有新的創造,即作者新的獨到的見解。做到這些確實是難上加難,尤其是對人物「度」的把握。再加上這一時期的歷史資料又非常少,除了《史記》《漢書》傳記之外,就很難找到其他的史料了,所以創作起來非常困難。

這裡舉一例,就是我在創作之初,有一個人物曾與父親發生過爭執,這個人物就是孟薑女。中國人都知道這個人物:她是勞動人民的代表,是與強大的統治階級誓死抗爭的渺小人物,但她聲名顯赫,鐵骨錚錚。她的事跡就是哭倒長城,對統治階級暴力磨民的無情控訴和鞭撻。長城(greatwall)是中國人的傑作,它位於中國北方地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它凝固、堅強、團結、沉穩、自衛,中國人曾經依靠它抵禦過無數次外敵的入侵,因此長城又是愛國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堅決抵禦外來入侵的精神象征。

在今天看來控訴它確實是不合時宜,但它的確是有秦一代最偉大的工程,其目的和作用就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這就不能隻把秦始皇當作磨民的暴君這麼簡單來看待,不是他統一六國,建立強大的大秦帝國,從而使中華民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下來,就不會有今天偉大的中國。剛開始創作時,我就已經把孟薑女寫進了作品,可是父親看到後就不同意有這個人物的出現,況且孟薑女也不是秦代的人。我認為:孟薑女的故事早已深深地紮根於中國人的腦海中了,它就是秦始皇磨民的產物,這個人物一定要出現在作品當中。這就要求如何把握這個度,既要表現故事的強烈愛憎,又要表現出二人的狹隘和偉大:偉大的始皇帝眼中隻有偉大的功勛,但他看不到下層勞動人民的付出和犧牲,而美麗剛烈的孟薑女眼中隻有對個人愛情的忠貞不渝和誓死捍衛,而看不到偉大的秦始皇創建一個偉大國家的意義何在。平心而論,他們都是英雄,都是我心目中真正要歌頌的人物,所以我還是堅持把她寫了進去。而秦國的滅亡幾乎與偉大的秦始皇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這個我已經在作品中詳細地加以展現,請讀者朋友閱讀時慢慢體會。

其餘作品中主要的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作品中作者虛構的情節就是為了小說的需要而出現,我也汲取了《三國演義》的創作經驗,在大的歷史前提之下,又發揮個人的想象力,虛構出了一些合乎邏輯的情節,這些情節雖然沒有記載,但也許在歷史上發生過。我雖然沒有「精騖八極,心遊萬仞。」「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的奇思妙想,但也能像愛倫坡構思《瑪麗•羅熱的怪事》靈感的十分之一,也就算是萬幸了。其餘的章節,也大多帶有真假參半,虛實結合,以假亂真的撰述。但事事有出入,絕不作無稽之談和胡扯之文,也希望不要將那些真正學習歷史的人引入歧途為盼。

前賢胡適從文學的角度分析《三國演義》,說這部書仍舊隻可算是一部很有實力的通俗歷史講義,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學價值的書。其原因有二:一、《三國演義》拘泥歷史的故事太嚴,而想象力太少,創造力太單薄;二、《三國演義》的作者,修改者,最後的寫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學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可是他最後卻說:「話雖如此,然而《三國演義》確實是一部絕好的通俗歷史,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能比得上他的魔力。」言下之意,就是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就是唯一,可見肯定之鏗鏘。不過老先生還是把這部小說說成了歷史。如果按西方人的小說觀點,《三國演義》就是一部歷史著作,算不上是小說。既然這樣的一部名著,都會有這樣大的爭論,更何況我連一個平凡的「陋儒」都算不上的一個小學美術老師寫的作品呢?所以我們一定要給文學作品留下創作的空間,沒有虛構就沒有藝術,就請大家原諒我的「胡編亂造」吧。

也就是說歷史小說有它遵循的文學創作規律,所以書中的大的事件及故事主線都是按照編年體的順序,把這個單一簡短的歷史故事按照小說的創作規律編寫出了許多繁雜激烈的歷史沖突故事,把它們串聯在了一起。當然寫書的目的也不僅是為了編故事,也是為了塑造英雄,呼喚英雄。我懇切地希望,讓我們從書中感受到:兩千年前的那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鐵血剛性時代,是一個戰天鬥地的英雄樂觀主義時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下,中國依然需要的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中國依然需要的是那個時代鐵骨錚錚的仁人誌士和積極進取的抗爭精神。因此迫切地呼喚有新的英雄能夠再次出現,從而完成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迎接台灣的回歸,這也是我的心願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玄幻:萬古第一帝 洪荒:從泥人開始修煉百年 她的浪漫主義 重生之戲精夫人不可撩 我和外星人一起創業 閒王他總掐我桃花 禦靈時代:我融合了神級模板 厄童子 大夏第一太子爺 我在獸世種田開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