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挑撥(1 / 2)

加入書籤

當日,張讓攜張溫的奏章,在靈帝麵前彈劾長安令楊黨仗其父中常侍楊放權勢,貪贓枉法,截取討賊錢糧。

半醉的靈帝勃然大怒,怒聲大罵:「朕的錢也敢貪?」

要知道征討涼州叛軍的那四億軍費,可是他忍著心疼、且頂著董太後不斷給予壓力而做出的決定,想不到底下的人居然敢對這筆錢伸手。

罵罷,他便依張讓的建議,捉楊黨與其父楊放下獄,又命蓋勛出任長安令。

而此時,張溫的私信也早已投到蔡邕處,蔡邕通過使者的口得知了長安令楊黨的事,亦氣憤填膺,一邊命女兒蔡貞姬將張溫的私信送入宮內,交給蔡琰由她轉交劉辯,另一邊,他亦向大將軍何進提及此事。

旋即袁紹亦得知了此事,大為驚喜。

畢竟這段時間,朝中士人與後宮宦官的對抗亦出現了一些變化:別看十常侍內部分裂了,張讓、趙忠、郭勝與孫璋、封諝、夏惲變得水火不容,但在對抗朝中士人脅迫這塊上,這兩撥宦官卻仍有一定的默契,至少不會做損人不利己的事;而反觀士人這塊,其實也出現了分裂,首先尚書盧植不再像過去那樣針對宦官,緊接著,皇甫嵩、張溫、朱儁也漸漸淡出了與宦官對抗的圈子,一門心思負責討賊之事。

簡而言之,朝中士人並未因為十常侍的內部分裂而在廟堂上占到什麼便宜,相反,盧植等人的易幟反而令他們聲勢大減。

正因為如此,這段時間不時有對盧植不利的謠言傳出,稱他最終還是屈服於宦官,對盧植的名聲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這些謠言有些是張讓、趙忠等人故意放出的,為了打擊士人,而有些則是鄭泰、袁紹、袁術等士人放出的,目的在於逼迫盧植出麵澄清,堅定立場。

但很遺憾,雙方這種把戲都瞞不過盧植的眼睛,他就像劉辯建議的那樣,既不出麵、也不澄清,每日專心代靈帝處理政務,任由士人與宦官去鬥。

反正以他太子太師的身份,再加上又與張讓、趙忠等人化解了恩怨,誰也無法真正威脅到他。

在這種局勢下,鄭泰、袁紹、袁術等士人迫切渴望一場對後宮宦官的勝利。

而長安令楊黨與其父中常侍楊放,無疑就是一次彈劾宦官的機會。

於是,袁紹勸說何進進宮勸諫靈帝。

不可否認,何進仍對前幾日驃騎將軍董重得到了崇德殿的奏章感到驚疑,懷疑是張讓出賣了他,但考慮到妹妹、外甥、弟弟對張讓等人的維護,他也吃不準到底怎麼回事,不想因此出麵。

因此袁紹便向何進推薦了蔡邕:「不如請蔡郎中稟告陛下。」

何進一聽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畢竟蔡邕現如今等同於是史侯的嶽丈,未來的國丈,諒張讓等人也不敢對其怎麼樣。

於是何進請來蔡邕相商。

蔡邕此人,不乏忠肝義膽,唯獨欠缺對政治的清晰認識,否則歷史上董卓身死時,其他朝臣無不唾罵董卓,唯獨他有感於董卓以往對他的提攜與照顧,伏在董卓的屍體旁哭泣,氣得當時的司徒王允一怒之下決定處死蔡邕。

這不,今日一聽何進的托付,蔡邕二話不說便答應下來。

次日,蔡邕進宮請見靈帝,借彈劾長安令楊黨與其父中常侍楊放之便,暗示宮內宦官把持朝政一事。

他原以為靈帝會大怒,沒想到靈帝卻在一時惱怒後,不解問道:「長安令父子……朕不是勒令下獄了麼?」

「啊?」蔡邕一臉不解。

時張讓就在靈帝身旁,在蔡邕彈劾楊黨父子時,他一邊慶幸他動作快,提前解決了楊黨父子之事,一邊盯著蔡邕看,暗罵這老小子不識好歹。

不過看在劉辯與蔡琰的份上,張讓也沒為難蔡邕,再加上事情已經解決,他也沒攔著蔡邕,直到靈帝開口,他這才笑眯眯地對蔡邕說道:「蔡郎中,此事咱家已稟告過陛下,請陛下做出嚴懲了。」

說罷,他便將靈帝下令收楊黨父子下獄的事告訴了蔡邕,令蔡邕聽得一愣。

「卿還有什麼事麼?」靈帝有些不耐煩地問道。

「呃……臣告退。」

看了看立於殿內的兩名宮女,蔡邕識趣地告辭離開。

張讓假意送蔡邕出殿,旋即目視著蔡邕離去時的背影若有所思。

他吩咐身邊的小宦官:「你等好生伺候在陛下身旁,咱家去一趟史侯處。」

吩咐罷,他便匆匆朝甲房殿而去。

此時在甲房殿,劉辯與蔡琰正在師宜官的教導下學習字畫,忽然趙淳手下一名小宦官走入殿內,躬身稟道:「史侯,張常侍求見。」

聽到通報,師宜官與蔡琰皆好奇抬頭看來,唯獨劉辯猜到了幾分。

在跟二人說了一句後,他走出東偏殿,來到中殿,旋即就看到了站在殿內的張讓。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白天被逃婚晚上被奶凶指揮官求抱抱 大秦之我是秦二世 全民爭霸:我能無限製合成 團寵七零:三歲福寶有神力 開局成了小乞丐 滿級錦鯉穿書八零養五寶 藏嬌 江湖有疾 無限之鬼雄項羽 又是被少奶奶蘇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