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銀子(1 / 2)

加入書籤

冰冷的聲音在太和門內外傳盪,猶如鍾鼓之音般,重重地捶打在群臣心頭。

一時間太和門內外,鴉雀無聲。

這個薄情寡義的天子,到底要做什麼?

「陛下,國難當頭之際,我等身為臣子,捐些俸祿替國分憂倒也無可厚非。」

短暫的寂靜過後,一道蒼老的聲音驟然響起。

「不過陛下如此逼迫臣等,就不怕在史書上留下暴君的名頭嗎?」

說話之人名為蔣允儀,已年近七旬,早年因鄖陽兵敗而被革職下獄。

然而此人身為東林黨大佬,又在鏟除閹黨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很快便被崇禎免除了罪行。

坐鎮一方不行,此人就回到京中擔任了言官。

伴隨著他說話,其他言官也群起響應。

「請陛下體恤臣等,收回成命!」

其他的東林黨成員,見蔣允儀說話,也都紛紛幫腔。

五百萬,那可不是小數目,正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表麵上當官為民做主,實際活著誰不為碎銀二兩。

要知道大明的歲入,也不過才二百萬兩銀子而已!

先不提舍不舍得捐那麼多,要真捐了,那豈不是告訴天下人,他們這些朝臣個個都是大貪官?

士大夫嘛,一向看重清譽,尤其是他們東林黨人,平時假裝清廉得很,貪汙銀子那是閹黨才乾的事,我們都是禮尚往來嘛!

這位天子固然薄情寡義,但卻優柔寡斷得很,隻要聯合起來施壓,看他又能如何?

大臣們「收回成命」的聲音此起彼伏,形成一道鋼鐵洪流,沖向朱由檢的內心。

正所謂少數服從多數,人言可畏,縱使你是皇帝又如何。

不得不說,這種施壓方式很直接,卻又是最有效果的。

縱觀史書,除了洪武皇帝朱元璋,恐怕沒幾個能承受得住這種壓力,從而逆流而上,獨斷專行。

這種無形的施壓,堪比後世的網絡暴力加道德綁架。

若非有著皇帝和後世靈魂的雙重buff,再加上知曉大明後麵所要發生的事。

朱由檢或許還真會敗下陣來,與這幫大臣妥協!

但他清楚地知曉,他是那個還有不到七年時間,就會在煤山歪脖子老槐樹上吊死的崇禎!

麵對這幫子大臣,他不能有一絲猶豫!

就如那楊嗣昌的臨時國策,乃眼下的上上良策,他也要進行果斷的取舍,而非統統采納!

看著這些勸諫的大臣們,朱由檢心中冷笑,麵色卻無變化。

「蔣禦史,楊閣老之前便是想著空庫空虛,首尾不能兼顧,方才提出與建奴議和,然後全心全意對付關內流寇,你們卻一個個慷慨激昂,認為此乃是奸人賣國之舉。」

「便是朕也覺得,我堂堂中原之國,豈能還沒開打就談議和之事,就算議和,也要讓建奴人知曉,我大明天威不可冒犯。」

「但正如楊閣老所言,打仗並非兒戲,此戰之後,明年的剿匪事宜必將受到影響……」

「除此之外,各地災情不斷,天下萬民也尚在水火之中,大明處處都需要用錢。」

「朕的內帤,早就用得乾乾淨淨。」

說到此處,朱由檢停頓了一下,目光灼灼地盯著蔣允儀,帶著幾分逼問的味道:「蔣禦史,你告訴朕,朕從哪裡來那麼多錢?」

被朱由檢這麼逼視著,蔣允儀臉色有些不自然,但依舊昂著頭道:「此戰既然是建奴入關之邊患,楊閣老又不願意動用剿餉,自然應該在各地加派遼餉。」

「是啊,山東、江西、江南、湖廣災情並不嚴重,百姓富足,陛下隻需在這些地方加派遼餉,銀子的事不就解決了?」

隨著蔣允儀的話音落下,有人立馬附和。

遼餉是自建奴邊患以來,萬歷年間新增加的賦稅,為每年二百四十萬兩,甚至更多。

至於剿餉,也是為了鎮壓農民起義而增加的賦稅。

這就相當於,大明在原本的基礎上,每年多收了兩倍甚至三倍的賦稅。

這些增加的賦稅,大地主們當然不會買賬。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走出十裡坊 高塔之子 大炎極品暴君 人在娘胎,開局修改天道,萬古獨尊! 周生如故番外 記事本 竊玉偷香 我能怎麼辦,我又不是人[快穿] 記憶終點 我的超級喪屍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