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經濟/文化(1 / 2)

加入書籤

文化的割裂,要比階級固化還要嚴重。

進入三月,《調音師》劇組開始搭建場景。

趙明誠帶著劇組工作人員來到九龍村,他們很多人聽都沒有聽過這裡,更沒有來過。

隻有趙明誠、羅泓軫、李閏瑉來過這裡。

沈大姐有些好奇問:「前年冬天你就住在這裡?」

「是呀,在這裡完成的《調音師》劇本。」

一個國際導演,住在沒有超市、沒有醫院、也沒有互聯網的貧民區,想一想都有些魔幻。

而且還是國際導演主動住在這裡的,還樂此不疲。

普通人一定認為趙明誠有神經病,包括沈大姐。

她不懂,她不懂。

她不懂為何…,趙明誠會主動在這裡住幾個月?

記得前世,《天注定》在多倫多電影節放映時,有一個一線城市留學生站起來訓斥賈章柯:

「你為什麼隻拍窮縣僻壤,離開煤礦你會死啊?」

生活在一線城市的青年,沒有經歷過農村還有縣城的生活,他們周圍的人,不是賈章柯電影裡的樣子,所以他們認為,賈章柯拍這些,就是討好國外的電影節。

有些故意抹黑,拿獎的意思。

前世不知從何時起,影視作品中經濟貧窮的人,從影視作品中消失。

一個人在首爾舒適區待久了,就以為首爾沒有窮人,人均GD超過1萬美元的韓國,已經是發達國家,理所應當的沒有貧窮的人。

2004年韓國人均GD:165萬美元。

人想成長見世麵,不在多,而在不同。

見相同的過多,對成長沒有一點用處。

導演這個行業,一定要有敏銳的洞察力。

要比觀眾更有先見性,這樣才能引領觀眾。

如果導演的先見性不如觀眾,那麼拍出來的作品,觀眾會感覺很尷尬。

這屁話我用你說,我都懂。

「導演,你是要?」

鄭正勛看著遠處的高樓大廈。

「經濟其次,重要的是文化。」

他有些不懂,九龍村不遠處就是高樓大廈,難道不是要刻畫貧富差距嗎?

「文化的割裂,李想不止在社會上屬於另類,他在九龍村也屬於另類。」

「劇本中就是這樣的表達,他也和九龍村生活在這裡人的格格不入。」

「生活九龍村的人,要麵臨生活的壓力,對精神的追求很少,他們的業餘生活,無非就是看看電視,還有打打牌什麼的。」

「還記得在教授家,重要的道具嗎?」

「鋼琴。」鄭正勛說。

「老鄭,你是真笨,當然是電腦了,導演的意思,九龍村這裡和城裡生活的人,處於二元分化的狀態。」

「城裡人已經熟練使用互聯網,這也是導演用場景表達的關鍵。」

「九龍村這裡沒有互聯網,教授家裡有電腦,有互聯網。」

「這就是一個分化的狀態。」

「導演創作劇本時,和你一起討論的,你當然知道。」鄭正勛無奈道。

「當然有這個意思,這也是用場景表達的關鍵,所處在不同環境下,人們的思維,還有想法不一樣。」

一線城市生活的人,與同樣在一線城市生活在城鄉結合部的人,都是生活在一線城市,兩方的思維還有想法都不同。

城市化造成的割裂問題,並不單單是經濟的問題,文化的問題更加嚴重。

二元之間不會一直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不聽,不看,安於現狀,不會一直存在,早晚這個問題會爆發出來。

在東京的時候,趙明誠就和今敏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在製作《東京教父》的時候,也有這方麵的思考。

那麼《調音師》裡刻畫李想這個角色,就是二者之間的一條線。

通過李想的視角,了解精英階層、教會、還有財閥。

未來是一個充滿文化割裂的環境,男女對立、階級問題,上綱上線的互聯網,這些都是未來人類需要麵對的。

把頭埋在沙子裡,當鴕鳥,也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趙明誠也解決不了,他也想不到辦法解決。

70年代提出的知溝理論:在現代社會,由於富人要比窮人更快獲知信息,因此,大眾傳媒的信息越多,富人與窮人之間的知識鴻溝越大。

現在麵臨媒介迭代。

第一階段:報媒/電視時代

主流媒介:報紙、雜誌、電視、書籍、廣播

信息特質:精英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史路沖天 重生從相親失敗開始 全球廢土:從廢棄基地開始升級 京都神隱戀愛物語 全蜂族都在說愛我[萬人迷] 我的私房錢,居然被女兒曝光了! 鳳圖春史 原神之璃月道人 炮灰覺醒後乾翻全場 羅曼蒂克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