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7 韋公爺的升官神話】(1 / 2)

加入書籤

朱由校聞言,有點意外,其實很多人給韋寶送禮的事情,朱由校已經知道了。

這種事,魏忠賢自然會告訴皇帝,這是魏忠賢分內的事情。

雖然魏忠賢給韋寶送了十萬兩銀子,也是送禮很多的人,但魏忠賢不會說這事,隻會說對韋寶不利的事情。

除了東廠和錦衣衛,在京師,皇帝也是有自己的耳目的,所以,輔國公府發生什麼事情,皇帝不可能不知道。

「這件事,愛卿本來不必告訴我的,你升為公爵,別人想巴結你,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說,大明沒有哪一條是禁止收賀禮的。」朱由校道。

「陛下,微臣得到的權勢,都是陛下給的,沒有陛下的寵信,誰會給微臣送禮啊?微臣不能心裡不識數。」韋寶道:「所以,陛下有急需用銀子的時候,隻管對微臣說,微臣隻要有,陛下要多少,微臣就一定盡力籌措,微臣的一切都是陛下的。」

朱由校聽韋寶這麼說,感動不已,坐直了身子,拉著韋寶的手:「愛卿,要是大明的官都像愛卿一樣,咱們早就國泰民安了啊!銀子是你的賀儀,大明乃禮儀之邦,也沒有朝廷沒收大臣賀儀的道理,你自己收著吧,若是朕有急需,少不得向你張口。」

韋寶也就是賣弄一下嘴巴,真的把收上來的銀子都給皇帝,怎麼可能。

「陛下有事隻管張口,微臣就是傾家盪產,也得照辦。」韋寶笑道。

朱由校滿意的點點頭,又誇贊了韋寶一番忠勇可嘉。

朱由校與韋寶在一起,似乎有說不完的話,而且兩個人一路玩木工活,更增樂趣。

韋寶努力想將朱由校往修築港口,河堤,海堤,往治河工程上麵引。

無論古今中外,隻要在政權相對穩定的時期,中央政府都會投入巨大的財力整治水利,實因這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

這是個很難啃得骨頭。

國外的,古羅馬的高架引水渠,美國的胡佛大壩,田納西水利工程。

國內的,先秦時期的鄭國渠、都江堰,之後歷朝的漕運,隋代通浚的大運河,元代的海運,後世的三峽,南水北調,不論其目的如何,正確與否,無一不是舉國之力,歷時不短的工程,所以其上馬不可不慎重。

古代黃河到處亂跑。

長江老老實實的呆在流域裡,就算發大水也不會跑的太離譜。

長江發洪水,再大也淹不了河南,而黃河發洪水是能淹了江蘇的。

倒不是黃河水量大,黃河是隻要我跑的足夠快,修的大堤就追不上我。

黃河河道的變動是非常誇張的。

這種改道在古代的工程條件下是沒有好辦法應對的。

黃河入海口最北邊的時候是經海河,海河穿過天津,從大沽口入海;最南邊是經淮河,入長江,此時黃河的洪水入海要在鬆江府。

歷史上黃河比較大的改道有二十六次,平均下來一百多年就有一次。

抗戰時的花園口決堤,影響巨大,而花園口決堤處距離後世的黃河河岸有三百多米遠。

對於古人而言,一次黃河改道,就會讓經營幾十年的黃河大堤全部廢棄,短時間還修不出新的。

在黃河奪淮入海之前,江蘇地區是不會關心黃河。

黃河改道跑到江蘇自然是一片澤國。

同樣,黃河奪淮入海時,山東也不會繼續修黃河大堤,然後黃河跑回了山東。

不是下遊不修河堤,而是下遊修了幾十年黃河大堤,然後黃河沒了,已經修好的河堤能離黃河幾百公裡遠。

黃河的問題,主要在中下遊。

到了後世,國家富了,再講治理黃河,就很簡單了。

都知道黃河沙多,中上遊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過去一直說年均流失16億噸泥沙。

推行黃土高原退耕還林還草政策以來,近年入黃泥沙已下降到年均3億噸的水平。

再結合後世的大規模城市化,政策引導黃土高原上的農民進城落戶,讓黃土高原減少人類生產乾擾,入黃泥沙還有可能大幅下降。

其實完全不缺黃土高原上生產的那點糧食和養的那些牛羊的。

下遊懸河問題,韋寶大概記得過去數據是黃河年入海400多億噸水,同時挾帶12億噸泥沙入海。

後來經過治理,用掉大量黃河水,年入海水量降到百億噸上下,流量小了,挾沙效率下降,年入海泥沙隻有1億多噸。

通過小浪底水庫人造洪峰調水調沙可以提高一點挾沙效率,但遠遠不夠治理懸河危機。

多出的泥沙不能淤在下遊河床中加重懸河危機。

後世的辦法是淤在小浪底,三門峽,劉家峽等大水庫中,作用最大的小浪底過去20年巳淤了三分之一以上。

大明時期,荊江是多發洪災地區。

萬裡長江,險在荊江,荊江是長江自今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磯段,河道彎曲狹窄,有九曲回腸之稱。

且清江、漢江和洞庭湖水係都在這裡集中匯入長江,長江乾流決口多發生在此,荊江段也是長江中下遊最早出現堤防的河段。

荊江水患的出現,與自然環境的變遷和居民對湖泊灘塗的圍墾密不可分。

荊江地區最早是古雲夢澤的範圍,汪洋一片。

荊江沿線的地理變遷,除了天然因素,人為的有兩個方麵,一是墾殖,二是堵口。

宋代以前,長江乾流上保留有大量與大小湖泊連通的水口,天然湖泊仍保留著較好的調蓄作用,荊江沿線的堤防以保護圍垸農田和城市為主,並未連成一線,留有大量「口」,元代有「九穴十三口」之稱。

明成化年間,1465—1470年,江陵城東長江北岸的黃灘堤被改為石堤。

嘉慶二十一年,1542年,江堤北岸的郝穴被堵塞。

自此,荊江大堤上至堆金台,下至拖茅埠,長達124公裡的堤段連成整體,時稱萬城大堤。

清代靖江兩岸堤防不斷延伸加高,北岸江陵、監利和沔陽境內的江堤長達600餘裡,南岸江陵、公安和石首境內的江堤長達300餘裡。

為加強荊江大堤的管理,明隆慶元年,1567年設堤甲法,以民夫修守,北岸7300餘人,南岸3800餘人。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水,大堤潰決,淹沒江陵城,乾隆撥發庫銀200萬兩堵塞決口,加培堤身,設石尺水誌,規定堤防保固期限,改民堤為官堤。

最早的時候,這一帶有很多湖泊,都與長江水係連通,相互自由進出。

宋代開始,零星圍起來一些地方。

明清時期,堤壩由圍城、圍田慢慢推進,最終變成了圍江,發展成了沿江堤防,口先後堵掉,長江水隻能在河道裡淌。

然而,長江雖不及黃河這麼誇張,也是有攜帶泥沙的,荊江這一帶九曲十八彎,長江出三峽後流速驟然變緩,天長日久河道還是會壅塞。

洞庭湖為湖南北水利之樞紐,貧窮私墾,豪強爭占,五方集處,訟獄日滋。惟洲地愈積愈寬,則湖麵愈占愈狹,容水之區**,必致橫溢四出。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隨身山海世界 影後的嘴開過光 一九八一年 舊日學霸 洪流之歌 大唐第一長子 影視獵魔人 新順1730 盛夏的藍 變身榮耀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