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隻好先拍個馬屁(1 / 2)

加入書籤

梁進倉看得很明白,蘇廠長這個「進攻時的冒險主義,防禦時的保守主義,退卻時的逃跑主義」,還是比較嚴重的。

年輕的機關乾部憑著一股熱情,以為憑著參與管理過大企業的經驗,管理一個社辦小廠易如反掌。

等到處處碰壁,被架空,指揮不靈的時候,就灰心喪氣,避之唯恐不及。

自己明明跟他說木器廠還沒爛透,還有救,但他聽都不想聽。

現在的蘇廠長,一門心思就是逃跑,趕緊離開這個是非之地,眼不見心不煩。

木器廠的失敗,很可能讓他連夏山公社都不想待了。

他這種心態之下,如果自己再指出他的錯誤,說他生搬硬套,錯得多麼離譜……那麼,很可能自己跟他的交情就到此為止了。

可他錯得確實很離譜,因為他到失敗了也沒看明白,木器廠這些從農民變成的工人,其實就是一群野生動物。

而且大多數都野生大半輩子了。

散漫慣了,跟大城市裡那些家養動物不是一個習性。

你蘇廠長一上任就製定各種規章製度,而且事無巨細,無異於想把這些野生了大半輩子的動物裝進籠子。

他們能受得了嗎?

肯定要反抗的啊!

加上降為副廠長的吳光榮煽風點火,不被架空那才奇怪了呢。

木器廠的前身是「夏山公社鐵木業生產合作社」,也就是老農民嘴裡所謂的「鐵木業社」。

公社化開始後,不光是農業生產成為大鍋飯形式,就是手工業者也不允許乾私活。

你要麼放棄手藝回自己的生產隊參加農業生產,要麼進入公社統合起來的手工業點乾活。

比如木工組,鐵匠鋪,染坊,油坊,粉坊等。

當時的農具是最急需的生產資料,比方說車盤,織布機,犁,耙,耬,鋤頭,钁頭,鐵杴等等。

而這些農具製造的最大特點就是,既要用到鐵匠,也要用到木匠。

後來就把鐵匠鋪和木工組整合,成為一個鐵匠和木匠聯合生產合作社,叫做鐵木業社。

當時鐵木業社裡邊清一色都是男職工,因為都是技術人員,所以還享受到了農轉非的待遇。

不過妻子兒女就轉不了了,仍然在生產隊務農。

後來鐵木業社散夥,木工組又獨立出來,擴大規模,改名木器廠。

廠子擴大了,產品花樣也越來越多,從最初的生產農具,門,窗,箱,櫃,桌椅板凳等,發展到後來生產蜂箱,包裝箱,木模板等。

還兼具木材廠的功能,廠裡現有的大型帶鋸機,除了本廠自用,也對外加工、出售板材、線材。

增加工人的時候會給公社下轄各村分配指標,男工女工都有,不過再沒有農轉非的待遇,隻是跟廠裡有一份普通的勞動合同。

所以說,木器廠的所有工人,那都是地道農民。

再加上工人以夏山本村人員為主,這就讓廠子具有了鮮明的「領地觀念」。

一句話,這些變成工人的地道農民一直把廠子當做他們本村的東西。

同時也習慣了這種散漫自由的工作方式。

蘇致祥想通過嚴格的規章製度,把他們多年的習慣給硬扳過來,那是根本做不到的。

看著蘇廠長就像要撤退的指揮部一樣,各種文件散亂地堆放,有的還扔到地上,看樣子準備銷毀。

梁進倉拿起幾張規章製度,遺憾的口氣說道:

「蘇廠長,您製定的這些製度,其實每一條都很有針對性,如果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木器廠扭虧為盈完全沒問題。」

這話,很有拍馬屁的味道。

但是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何況,梁進倉這話也沒錯,蘇致祥真的是深入考察、研究過木器廠的種種弊端之後,完全針對那些弊端製定的這些規章製度。

下了很大功夫,可謂煞費苦心。

他的失敗就在於這些規章製度不但沒有得到貫徹執行,反而在木器廠所有人眼裡成了一個笑話。

蘇致祥慨然道:

「咱們都看明白了,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的領地觀念,但是我們不可能改變他們多年來固有的思想觀念,改變不了他們的狹隘啊!」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我上了一所假學院 鬥羅:化身惡魔,小三跪求我收手 封神:穿成係統的我,把雲霄養成女帝 我造的機甲是大佬 團寵小嬌嬌,暴君寵如命 宋爺的白月光替身我不當了 穿書後,我決定抱柱間大腿 重生成瘋批血族的心尖寵 慧禪傳 緣石夜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