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贊助商對體育賽事的作用(1 / 2)

加入書籤

舉辦大規模的體育賽事是提高國家榮譽感的事情,也是展現綜合國力發展的表現,所以很多國家大多為了展現本國的能力,都積極申辦大型體育賽事。

比如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就是如此,那時候德國已經擺脫了經濟危機,正是展現他們強大國力的的時候,所以他們舉辦了柏林奧運會來展現他們綜合國力的發展,提高了國家榮譽感。

很多國家都是如此,包括前世咱們的京城奧運會,那家夥,舉辦了一屆奧運會,迅速地向全世界展現華夏的新風貌。此次夏季奧運會十分取得成功,開幕會和閉幕會都令人吃驚,甚至在網上廣為流傳「08以後再無奧運會「的說法,可見這次奧運會的成功。

但舉辦這種大型體育賽事到底會賺錢還是虧本呢,與各個贊助商什麼的又有多大關係呢?

作為人類的體育文化盛會,夏季奧運會具備較大的知名度,舉辦京城奧運會後,京城的信譽在全世界範疇內平行線升高,很多外國朋友都敬佩趕到這兒,之前的首要場地鳥巢也已變成很多來京城的遊人的必玩的地方,就知名度來講,2008年夏季奧運會是有利可圖且十分順利的。

最先,京城奧運會的競爭力太大,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的極大提高,並且夏季奧運會的票價收益也許多。也是有許多外國人來華夏收看這一場盛大遊戲的體育比賽,旅遊收入也增多了許多。

並且,這一事情也是全球人民看到了華夏的經濟實力和興起腳步,這極大提高了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鳥巢」現在是一個旅遊聖地,也是很多歌星舉辦演奏會的地區。這也是十分有效的,它一直在造就收益,不太可能虧本。

這些隻不過是明麵上的收益,其實最大的收益還是來自贊助商和各國的電視台轉播權,你要知道,華夏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製造國家,全世界都離不開華夏製造,那在這種國家舉行的大型賽事麵前,為了能進入國際市場,誰不想打個廣告宣傳一下自己的產品呢,所以京城奧運會的收益大頭主要來自贊助商和轉播權,其他的那都是小頭。

但在1984年之前的奧運會那是賠錢的買賣,甚至有的城市甚至拒絕舉辦奧運會。

1972年,奧運史上首次出現了第一個拒絕舉辦奧運會的城市——米國丹佛。

1970年,米國城市丹佛取得了第十二屆冬奧會的舉辦權,但隨後在1972年11月7日舉行的全州投票中,科羅拉多州選民拒絕給奧運會提供資金。

丹佛因此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獲得奧運會主辦權卻選擇放棄的城市。1976年冬奧會最終改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Innsbruck)舉辦。

不過,此時,還是有城市熱衷於舉辦奧運。比如加拿大的蒙特利爾(ntreal)。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召開。當時,蒙特利爾市長尚·達坡(Jean Draeau)信誓旦旦地說:

「就像男人不能生孩子一樣,奧運會也不可能虧本」(the Olyics can no re have a deficit than a n can have a baby)。

但現實狠狠打臉,這屆奧運會虧損巨大。

市政當局消耗巨資修建了奧林匹克體育場,預算為145億美元,實際花費12億美元,而且需要大量債務融資和賽後維修費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開局拯救扶弟魔親弟弟 是美女不是黴女[快穿] 黎東大帝 洪荒之大哥成盒後認親伏羲女媧 既往不咎 重生為蛇:我能無限模擬人生 朱元璋是我爹,穿越大明啃老! 我活在遊戲之中 諸天讀書人 七零之漂亮小裁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