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金陵走(附錄漫談中藥保健(326))(1 / 2)

加入書籤

姑蘇金陵走

對於要去姑蘇,是隆厚歸夫妻提議的。

隆厚歸對周浩然說:他請了年休假,在五一前去旅遊可以避開人擠人的窘境!

周浩然征求了老婆肖雅文的同意後,同意了隆厚歸的提議!

隆厚歸老婆叫齊愛潔,也是個醫生,不過是個西醫。

四個人都有駕照,開了一輛越野車去,空間很大,出門比較方便。

早上六點從纜鎮出發,上午十點半就到了姑蘇城外寒山寺門口。

我們下車之後,就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沐著悠遠的鍾聲,穿過一座宏偉的三門黃色牌樓,牌樓正中匾額石雕貼金「寒拾遺蹤」四字,它是寒山寺深厚歷史文化的標誌之一,「寒拾遺蹤」為明朝翰林學士姚希孟所題,落款為崇禎癸酉冬章美書住持明五立。

據史料記載,寒山,拾得是唐代天台山國清寺的兩位高僧,也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詩僧,他們的行跡怪誕,言語非常,相傳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

寒山居浙江天台寒岩,喜歡吟詩唱偈,與國清寺僧拾得結為友好。

拾得本為孤兒,因豐乾禪師領入天台國清寺為僧,故名拾得。

唐貞觀年間寒山和拾得來到了蘇州城西楓橋鎮上的「妙利普明寺」住持,「妙利普明寺」遂改名為「寒山寺」。

牌樓內是一溜的黃牆碧瓦,圍牆內就是名聞天下的寒山寺了。

千年古剎寒山寺,隨處可見古跡遺蹤,還未進入寺廟的大門,已在門外看見了和合泉,和合泉旁還有一塊刻有「和」、「合」兩字的太湖石。

「和」、「合」二字均見於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詞義本身而言,「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是結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實現「和諧」的途徑,「和諧」是「和合」的理想實現,也是人類古往今來孜孜以求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文明中諸多元素之間的理想關係狀態。

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表現於兩個方麵:一是「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二是「中庸」,指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和諧。

清朝雍正年間,寒山、拾得被追封為「和合二聖」。

我們繼續朝著寒山寺山門的方向行走,寺院山門的前麵的石拱圈古橋就是江村橋,就是張繼在此觸景生情寫詩的地方了。

大唐天寶年間爆發了安史之亂後,唐玄宗與楊貴妃倉皇的逃亡四川,此時江南的時局尚且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人士子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躲避戰亂,這其中就包括張繼。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張繼途經寒山寺,夜泊於楓橋附近的客船中,夜裡難以成眠,聽到寒山寺傳來的鍾聲,江南水鄉的秋夜勾起了這位客子的憂愁,麵對月落、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城外、古寺、客船、鍾聲等朦朧的憂愁意境,於是有感而發,一首流傳千古的名句噴湧而出。

然而令張繼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首詩,在此後的一千多年裡,掀起了多麼大的波瀾。

中國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名山大川,處處都有著名的寺廟禪院。

寒山寺規模不大,名氣不響。《楓橋夜泊》的出現,讓寒山寺名聲遠播,成為與少林寺、靈隱寺、大相國寺、法門寺、白馬寺等相提並論的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在江村橋與寒山寺山門之間,寒山寺照牆像一道屏障聳立山門之前,朝西臨河而立,莊嚴厚重,黃牆黛瓦,上置脊簷,飾有遊龍,氣勢非凡。

黃牆上鑲嵌有三方古樸蒼勁的綠色青石,上麵刻著「寒山寺」三個大字,鐵劃銀鈎,筆力雄峻,是由浙江東湖名土陶浚宣所寫,給歷經千年風霜的古剎寺廟增添了莊重感。

山門兩旁是兩棵古樟,黃牆內古典樓閣飛簷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鍾樓,都源於楓橋夜泊詩。

走進山門,山門佛龕背後站著一尊威風凜凜的將軍像,麵朝裡,對著大雄寶殿,手拿金剛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韋馱,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將之首。

寒山寺的大雄寶殿麵寬五間,進深總共有四間房,房高125米。單簷歇山頂,飛甍崇脊,據角舒展。

露台中央設有爐台銅鼎,鼎的正麵鑄著「一本正經」,背麵有「百煉成鋼」字樣。

這裡包含著一個宗教傳說:有一次中國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紛爭,較量看誰的經典耐得住火燒。

佛徒將《金剛經》放入銅鼎火中,經書安然無損。

為頌贊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資紀念。

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內庭柱上懸掛著趙樸初居士撰書的楹聯:「千餘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

須彌座用漢白玉雕琢砌築,晶瑩潔白。

座上安奉釋迎牟尼佛金身佛像,神態安詳。

大雄寶殿內兩側壁內鑲嵌的是36首寒山的詩碑,兩側靠牆供奉著明代成化年間鑄造的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像,乃由佛教聖地五台山移置於此。

佛像背後與別處寺廟不同,供奉的是一幅唐代僧人寒山、拾得的石刻畫像,而不是其他寺院供奉的南海觀音菩薩。

畫像據說是出自「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之手,用筆大膽粗獷、線條流暢,卻又不失眉目傳神。

畫像中寒山右手指地,笑容可掬,談笑風生,而身旁的拾得更是袒月匈露腹,歡愉靜聽。

寒山與拾得兩人之間的問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廣,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隻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他們的對話中,話語不多,世俗之人如能參透,一定是醍醐灌頂,當頭棒喝,減少無數煩惱事,增加生活幸福感。

從大雄寶殿出來,正前方的兩層屋宇是藏經樓,麵闊3間,寬98米;進深92米。遠望屋頂,樓的屋脊上雕飾著《西遊記》人物故事,可見唐僧、孫悟空等西天取經塑像群,是唐僧師徒自西天取得真經而歸的形象,這一組塑像群的主題與藏經樓的含義十分口勿合。

藏經樓在二樓,裡麵秘藏了大量珍貴的佛經。

一樓是「寒拾殿」,這也是寒山寺裡的一大特色,殿的正中供奉著寒山、拾得兩位高僧的泥塑金身像,拾得舉持荷花,寒山捧托食盒,這便是「和合二仙」的由來了。

他們純樸渾厚,嬉笑見神。我凝視著他們的塑像,忽然仿佛看到了佛祖手拈婆羅花時的禪意,更看到了摩柯伽葉參悟後報與的會心一笑。

在寒、拾塑像的背麵立一巨碑,嵌有千手觀音、韋馱和關公等人物的畫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間蘇州狀元石韞玉的篆書「現千手眼」。

殿內左右壁嵌有南宋書法家張即之所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共二十七石。後麵還有董其昌、畢懋康、林則徐、俞樾等人的題跋共十一石。

遊寒山寺,總想觀賞一下鍾樓,鍾樓就在寒拾殿的旁邊,步入大殿南側「性空世界」的月門,可以望見綠樹掩映的鍾樓,翼然如亭。鍾樓為二層,是一座六角形重簷亭閣。

走進鍾樓,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展示在我們眼前的鍾樓建築和這裡的鍾,早就不是詩人張繼詩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鍾了,據記載,甚至明代嘉靖年間補鑄的那口大鍾也早已不知下落。目前的這口鍾是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鑄的,由江蘇巡撫陳夔龍督造,巨鍾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兩噸。鍾聲宏亮悠揚,餘音繞梁,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

僧人撞鍾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說每年有12個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鍾108下,表示一年的終結,有除舊迎新的意思。

二是依照佛教傳說,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鍾響108次,人的所有煩惱便可消除。

每年除夕之夜,中外遊人雲集寒山寺,聆聽鍾樓中發出的一百零八響鍾聲,在悠揚的鍾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平安。

我們從鍾樓一路看著明清風貌的建築過來,普明塔院馬上就出現在眼前了,驀然看到大唐風範,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

普明寶塔是「一寺標幟」,是塔院的主體建築,也是寒山寺的最高點。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開山之塔的形製與層高,無史料可據。

寺經幾焚,塔遭三毀。

然建塔之誌不滅,建塔宏願常萌。

經秋爽法師鼎力,復巍峨寶塔,辟威儀塔院,喚唐風重新,使塔影再現。

普明寶塔為仿唐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四方五層,由須彌座台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總高422米。寶塔的建築藍圖,是以敦煌壁畫中唐塔造型為樣本,同時參考山西五台山南禪殿、佛光殿,以及揚州平山堂的建築形式設計。

普明寶塔的台基為花崗石材料,高21米,寬16米。四邊有台階拾級而上,氣勢宏大。平台四周花崗石鬥拱托起石欄杆,石欄立柱上整體圓雕牡丹花。

台基外四角,各立小青銅臥獅一座。塔身。高305米,筒壁厚度僅14厘米,「木構方體,敦厚莊重,層閣復疊,聳然暈飛」。

寶塔西東南北四門,各懸「普明寶塔」匾額,分別為趙樸初、謝孝思、費新我、沈鵬題書。2層到4層的頂麵是各種幾何造型的平板,上麵繪製佛門演變發展的圖像。

塔身出簷飄逸,翼角端莊,各層漸次收進,底層對邊為8米,第五層對邊為5米。五層皆有塔廊平台供人駐足眺望。

近水遠山,一覽無餘。塔中設天室、地室各一。地室在底層塔內,邊長28米,深22米;天室在四層樓麵下,邊長12米,高08米。留作供放寶物。

塔剎。高96米,相輪直徑24米,由覆缽、仰蓮、相輪、華蓋、三花蕉葉、寶珠、剎鏈、風鐸等組成,重約12噸,黃銅鑄就,外貼金箔,光華四射。

華蓋和水焰上各有4組(8個)和6組(12個)飛天女,水焰外圈、7重相輪和4個方位剎鏈上,以及各簷層下共設置108個風鐸(遇風即響的占風鈴)。

新建成的普明塔院位於藏經樓後方,與大雄寶殿遙相呼應,占地約3000千方米,平麵呈回字形。

院內建築造型古雅,鬥拱粗碩,口勿獸雄狀,出簷深遠,具濃鬱的唐代建築風格。

進塔院釘門廳,廳中立漢白玉石橫碑—座。

正麵刻「普明塔院」四個金光大寧(性空書),背麵為《寒山寺重建普明寶塔暨塔院碑記》。撰文是雷應行教授,碑記完整地記述了普明寶塔的歷史、興衰、重建。

駢散相間,富有感染力。

普明寶塔北對法堂,法堂坐北朝南,麵闊五間,為單簷廡殿。

正脊緊湊,兩端吞脊獸鴟尾相向高聳內曲,外沿有鰭狀邊緣,正中飾寶珠一枚;垂脊舒展奔放,簷角遠伸;鬥拱碩壯疏朗,沉雄敦厚,體現大唐建築風範。

堂前池水環繞,水上淩空架露台,露台有橋與寶塔相通。

法堂是寺院中僅次於大雄寶殿的重要建築,也稱講堂,是講演佛法、舉行受戒儀式,以及重要集會的場所。

每逢聖誕或重大佛事活動,常於此舉行法會,鍾鼓齊鳴,場麵莊嚴隆重。

寒山寺佛教圖書館暫設其中。

法堂匾額為謝孝思題。

門外廊間懸掛著金碧輝煌的抱柱楹聯四副。

門前抱柱聯:「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

馮其庸撰並書。兩側聯:「同遊華藏莊嚴海:共入菩提大道場。」

錢紹武撰並書。法堂走廊抱柱聯:「眾生覺悟當成佛;正法宏揚本在僧。」茗山撰並書。兩側聯為:「華藏莊嚴,等太虛而成量;遮那妙體,遍法界以為身。」楊仁愷撰並書。法堂內掛性空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拓中堂,兩側聯為:「楓橋夜泊,聽幾杵疏鍾,無邊佛法;寶塔晨香,傳三乘教典,普渡眾生。」「王禹時撰聯並書於燕京」。

沿法堂兩側向南,有碑廊相環通,壁間嵌碑刻77石,圖文並茂,融匯古今,滿壁生輝,蔚為大觀。

進塔院左行,碑廊首位是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所題「寒山寺碑廊」石碑。

在其餘76方碑刻中,書寫張繼《楓橋夜泊》詩的有11石,有集宋代王矽字、集明代文徵明字詩碑;其他書題者為張繼(溥泉)、李大釗、陳雲、啟功、錢太初。各類畫像、圖畫石刻13石,有謝孝思《十六羅漢畫像》2石,王錫麒《觀音大士寶相》,僧法磬、覺明題《極樂世界莊嚴全圖》,張曉飛《玄奘》畫像等。圖畫類有淩虛《寒山寺重建唐塔圖》,邢少蘭《梅花圖》,孫君良《寒山寺圖》,徐源紹《花鳥圖》,蔣風白《蘭竹》,馬伯樂《張繼楓橋夜泊圖》,楊旭《竹石圖》等。其中鄭板橋《墨竹圖》上,有陳從周、顧廷龍、王蘧常、施蟄存、蘇步青、周穀城、俞振飛等多人題跋。

其餘為古今名流詩文刻石,有明代祝枝山草書《千字文》書條9石。清代俞樾隸書聯句:「山野所樂世無禁:金石之辭臣有長。」鄧石如篆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石刻4石。鎮江金山寺住持茗山法師書碑:「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落款為「性空法師囑為碑廊書」。有三樂老人方建中書詩:「遊到姑蘇興倍濃,園林蒼翠水溶溶。一舟行傍楓橋泊,靜聽寒山夜半鍾。」有崔護題詩:「南朝古寺喜新顏,塔影鍾聲不一般。緣是天台開妙果,四方遊子謁禪關。」下署「寒山寺復建古塔碑廊,賦之記盛」。題詠普明寶塔的有寒山寺住持性空、上海玉佛禪寺住持真禪、章節、錢仲聯、仲貞子等。此外還有鬆年、費新我等多人的題書石刻。塔院南牆東西兩隅,各建兩層仿唐式角樓一座,雄踞拱衛。對著寶塔基石四角,分立日本友人贈送的「石燈籠」四隻,狀如小塔。塔院內及周圍綠草如茵,花木扶疏,莊嚴寧靜。

寒山寺的主庭園左側的花壇兩麵嵌長條石刻兩塊,一為明代崇幀年間刻的「寒拾遺蹤」,另一刻清末江蘇巡撫程德全寫的「妙利宗風」,這些都是寒山寺歷史演變的碑證。寒山寺的寺院不大,卻秉持了精巧細致的風格,寺中處處皆院,錯落相通。環顧寺院,殿堂軒昂,木廊飛簷,窗欞鬥拱,香火頗盛,人來人往,楓木相間,黃牆綠樹,碧瓦紺宇,古色古香,引人入勝。登塔遠眺,寒山寺周圍翠竹牡丹,綠樹成蔭,環境幽靜。憑窗看去,青林一片,紅樓數幢,別是一番風光。寺前隔牆臨水有江村橋一座,江村橋畔,良田千頃,一直延伸到太湖邊,遠處靈岩、天平諸峰,渾然一色,綿亙如屏,嫵媚的江南風姿,任人飽覽。當我們走出寺院,不禁又回身佇立了片刻,凝望著黃色的院牆和參天的古木,我還在想著唐朝詩人張繼聽到的那悠遠而肅穆的鍾聲,仿佛耳邊又傳來了那首傳誦了一千多年的朗朗讀詩聲:「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寒山寺門外的楓橋夜泊景區是開放式的,不收門票,商業氣氛很濃。

可以說是香火和導遊齊飛。

楓橋仍可夜泊,運河依舊繁華如夢!

中午在如家酒店休息,房價很平民!

下午遊西園寺。

姑蘇西園戒幢律寺,簡稱西園寺。

位於閶門外留園路西園弄18號,東靠留園,西鄰寒山古寺,北倚虎丘風景區,南臨閶門運河。

西園寺創建於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始名歸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於1982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1522——1566)之末,太仆寺卿徐泰時構築東園(今留園)時,把已經衰落的歸元寺改建為宅園,名西園。

徐泰時故世後,其子徐溶舍園為寺,取名復古歸元寺,並於崇禎八年(1635),延請報國禪寺茂林律師任住持,改名戒幢律寺,該名反映出寺院高樹戒律之幢,以戒為本、以律為宗的立寺原則。經茂林律師及爾後數代住持的努力,西園寺成為律宗道場,法會盛極一時,列為江南名剎。

西園寺現存殿宇多為清末民初所建,是市內規模最大的寺院。

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有麵闊三間的牌坊、山門、金剛殿、放生池、大雄寶殿、藏經樓。出金剛殿東側有觀音殿,西側有羅漢殿。寺中還有念佛堂、法雲堂、客堂、齋堂、庫房等建築。

除了寺廟常規的建築群,西園寺另有兩大看點,值得關注。

一是蘇州園林中獨有的羅漢堂,羅漢堂屋宇深廣,共三進四十八間,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泥塑金身羅漢五百尊,分單雙號相對排列。

步入羅漢堂正堂,迎麵是一尊用四快香樟木雕刻而成的四麵千手千眼觀音,觀音像共有1000隻手,每隻手掌中有一隻眼睛,象征了觀音菩薩無限慈悲和無量智慧。

佛教四大名山塑座,羅漢堂以此為中心,呈田字布局。四大名山分別為四大菩薩成道的應化道場:普陀山為大悲觀音菩薩應化道場;五台山是大智文殊菩薩應化道場,九華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峨眉山是大行普賢菩薩的應化道場。

羅漢堂內中心兩側的濟公與瘋僧。濟公塑像歪戴僧帽,肩披破僧衣,手持破葵扇。現在《濟公傳》中的形象就是源於此。

二是西花園中的放生池,西花園放生池裡有兩隻斑鱉。世界上已知最常壽的動物,而且,這種背上有斑點的斑黿全世界僅存三隻,而西園寺小小的一個放生池裡就有兩隻大黿,一橢圓、一長圓,一名方方,一名圓圓。

放生池岸邊有兩隻銅塑斑黿造像,是以一比一的比例塑成的,本地人對風水大黿有很多奇妙故事傳說。

最初,我們以為神黿僅是一個傳說而已,可是看到池邊有餵食時間的提示,經向當地人詢問,的確有大黿在池中生存,有幸的話可以看到它們浮出水麵,我們默默的瞧著水麵,不時看到有小龜在水中遊弋,大黿卻蹤跡全無,估計看到大黿,可能要等到驢年馬月。

晚飯在西園寺門口的一個小素菜館吃。

飯後去看了一下楓橋夜泊的夜景。

第二天一大早,四人就去了平江路吃早飯。

當走入這裡的時候,突然產生了一種異樣的、夢幻般的感覺。

喧鬧嘈雜的欲望都市剛剛離去,素雅清靜的世外桃源就呈現在麵前,這種因穿越空間形成的物象反差,竟然讓人感到恍如隔世,心中不由得問道:這是哪裡?

但街邊的路標明確地告訴我們,這就是平江路。

在路口的示意圖上,了解到平江路是河街並行、相依相伴、水陸相鄰、縱橫阡陌的雙棋盤城市街巷格局,這在江南眾多古城鎮的歷史街區裡無疑是獨領風騷的。

舉目望去,這裡的一切都是古樸自然的。河街的兩邊都是粉牆黛瓦、飛簷翹角、木柵花窗、錯落有致的老建築,東部臨街房子已改為商業店鋪,西部臨水還是普通的民居。

初看,很多老房子門楣古舊、油漆斑駁,山牆上外皮脫落,顯得有些蒼老和衰敗;但細品,還是散發著江南民居建築藝術的疏朗淡雅、簡約平和的風格和韻味。

在這些古舊的老房子和青石板路以及古井、古橋、古牌坊的麵前,會使人感到千年的姑蘇並沒有遠去,而是像個積年的老者坐在我們身邊,帶著淡然恬靜的神情向我們敘述著自己的滄桑歷史。

時序已是初春,那「嫩黃楊柳未藏鴉,隔岸紅桃半著花」的初春美景早已呈現,在清爽宜人的春風中微微地搖曳著,卻更加繁茂、翠綠和妖嬈。

河岸的香樟樹和垂柳也依然濃鬱婆娑,無怨無悔地為河街撐起了片片的綠蔭。

岸邊平展展的石欄也向遠處無限地延伸著,石桌和石凳在一旁靜靜地守候著,真誠的迎接著陌生的人們的到訪。

碧水微波的平江河在緩緩地向遠方流淌。

「綠楊深淺巷,清翰往來舟」,不時地有身穿藍花布衫的船家搖櫓駕舟從眼前駛過,好像從那過去的歲月駛向未來的時光。

古宅、老街、竹叢、花木、河水、蓬船交融在一起呈現出江南水城獨特的詩情畫意般的美感。

在河對岸的樹蔭下,幾位老婦人坐在石凳上聊天,腳下伏著一隻花貓;一位白發老者半躺在岸邊的藤椅上,身邊石欄上放著老式的收音機,暖水瓶和搪瓷茶缸;街邊屋角的陰涼處兩個老伯在對坐弈棋;巷口裡一中年婦女在挑著竹竿晾曬衣服看著這一派安詳閒適、怡然自得的生活景象,忽然想起了「歲月靜好」、「今夕何年」這兩句詞,盡管發明「歲月靜好」這句詞語的人為我所不齒,但此時我還是為這句話而感動了。

平江河上每隔不遠處就有一座石橋,有的宛如半月,有的平鋪直通,橋的兩邊連接著條條的的橫街窄巷。

「問君何不到姑蘇。千載古城一卷書」。那矗立在巷口路邊的精致的指路牌,就像這部浩繁歷史大卷的章節回目,引導我們來到這些幽深的古巷裡,穿越千年的時空阻隔,翻開塵封的歷史記憶。

「朱戶千家巷,丹楹百處樓」。在這些雕梁畫棟、庭院深深的高門豪戶麵前駐足,你會想到有多少達官顯宦、才子佳人曾經在這裡過著鍾鳴鼎食、笙歌管弦、浮華豪奢的生活。「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如今這些王謝朱門早已人去樓空、寂寥落寞,使人感到「物換星移,嘆朱門,多少繁華消歇」,隻有在「斜陽草樹、尋常巷陌」裡的普通民居還在延續著那平淡的、瑣碎的、世俗的日常生活,還在延續著讓人心馳神往的姑蘇舊夢。新開的評彈茶館還在演繹著昨日的故事!

隨著向前延伸的石板路往前走,一個個店鋪接踵而來。

這些店鋪都是由普通的民居改建而成,外表樸實無華,但屋簷下吊著的花籃和燈籠、店裡的裝飾和擺設等,卻無不體現出別有韻致的創意和溫馨清雅的品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在物資匱乏的古代養育人類幼崽 一品俏農妃 我寫的劇本可以影響現實 美漫:開局死亡女神海拉孕吐 沖喜後,病秧子相公說他還能剛 王廣山竟是都市之王 蕭陽葉雲舒 重回八零:我手握醫藥空間造福全國 重生之仙尊歸來 和魔女上司一起打造虛擬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