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的故事(附錄漫談中藥保健(324))(1 / 2)

加入書籤

山前的故事

海州青乾班訓練營。

周浩然被聘為特邀講師,為期一個月,一周五天,一天隻需上一堂課,也就是說一天隻需工作45分鍾,也算肥差了。

訓練營地址在古城東鄉山前村文化禮堂。

文化禮堂隔壁是原來的山前小學,現在被改為兒童之家,山前古玄道觀住持誌高道長邀請了幾個國學老師,在教一班小孩子。

這些小孩子據說都是誌高道長收養的孤兒,也有幾個社會上喜歡國學的家長送來的孩子。

原來的小學已經被誌高道長裝修的像古代的私塾。

誌高道長也是訓練營的特聘講師,他教太極和易經,授課方式很生動,連周浩然也學的很起勁。

一問,才知道誌高道長出家前居然是海州學院的教師。

更令人驚訝的是古玄道觀前任住持居然是誌高道長的老父親,老道長羽化前把位置傳給了誌高道長,其中的是非曲折沒有人去細問。

誌高道長是土生土長的山前人,加上博學多才能力出眾,山前村的很多政策傾斜都和他的努力分不開。

因此,山前村的很多古跡修復重見天日,都是他的傑作。

兒童之家算是誌高道長花了心血最多的一個地方。

周浩然常去兒童之家喝茶,在誌高道長引見下,認識了古法中醫秦漢嵩老先生。

秦漢嵩老先生祖籍東北,18歲學醫,數次考證未成,自稱遊醫。在滬市郊區開一家養生館,名喚保健堂。

這次,受邀來海州替人治病,暫居老友誌高道長的兒童之家,因為經常為孩子們看病,又自稱校醫。

周浩然常去請秦漢嵩老先生幫他做調理。

一天,周浩然在古玄道觀公眾號上看到一文:《一百多歲還在教書,這個古色古香的村莊走出個曠世壽星》:

從古城出發,向著大海的方向,東行約六十餘裡,便到了山前村。

山前村三麵環山,九條山脈匯集於村圍,狀如九龍騰聚,美譽「九龍舞翠」。

村內山皇溪、裡莊溪和法洪溪三條溪流匯集,又號「三水夾金」。

村舍依山而建,居民傍水而吟。

群峰環抱,昭見粉牆黛瓦;諸道伴流,隱聞戲石撫琴。

橋拱連山,石碇度岸,古驛浴陽迎客;七步階道,八字池潭,清溪涵天合襟。

嘉靖年間狀元秦鳴雷稱贊道「人才出焉,詩書家焉,望族鼎焉……」

700年前,居住在古城內的王皞,攜家族遷居至山前村,從此開枝散葉。

數百年來,村內有近百位王氏後裔考取功名,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

村內老宅大多是清代至民國時期的風格,粉牆黛瓦,格調鮮明;馬頭牆層層疊疊,氣勢浩大;四合院、古民居內藏著闊大古典的院子,樓影重重。

小巷深深,古韻悠悠,穿過村口的升平人瑞坊,就意味著到了這個人傑地靈的村莊。

這座磚紅色的兩柱三樓坊,是近幾年重修的,方木為柱,高兩丈餘,正麵懸匾「升平人瑞」,背麵題詞「黌序耆頤」。

兩邊柱上分題對聯:「花甲重逢增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添一度春秋」,見證著清代曠世壽星王世芳的故事。

王世芳百歲之時,受邀參加乾隆皇帝母親的七十大壽,祝壽回到山前村,乾隆皇帝禦賜「升平人瑞」匾額,十年以後,王世芳再次受邀進京祝壽,獲匾「黌序耆頤」。耆頤寓指100歲,黌序就是有學問的人。

王世芳的一生,49歲中秀才,80歲選貢生,96歲方出任遂昌縣訓導,任上興學重教,修學館宗祠,興水利農耕,編縣誌宗譜,勤政愛民,百姓為之修建生祠以敬懷;有文載:「年逾期頤,精神矍鑠,教學不倦」。

過升平人瑞坊進入山前村,步行不過百米,雙溪清流交匯處,便是王世芳的故居。

唐宋古驛道繞過牆根,馬頭牆飛簷翹角,青磚黛瓦,滄桑斑駁。

故居又稱「三強居」,據傳係後人所愛稱;世芳少壯從軍平寇,晚年出仕教喻,期頤後仍然為國公務,三期皆以優良功績出類拔萃,官民以為三強。

故居正中有古井一眼,傳說泉從地下岩骨滲出,入口清甜,飲之長壽。

王世芳壽終140歲,有人問他長壽的秘訣,他隻答了9個字:屏氣息,節飢飽,順天和。

言外之意,王世芳長壽的秘訣就是平和心態、中和飲食、順其自然。

在三強居中,正廳掛有王世芳的畫像,據傳,王世芳百二歲,奉旨赴京為乾隆皇帝祝壽,奏對免跪,皇帝龍顏大悅,賜禦宴於太和殿,繪星像於養性殿。

這位曠世壽星,留下九字「長壽秘訣」,讓山前村這塊土地成了壽星故裡,同時他身體力行做好事、興教育,讓這個村莊孕育出一個又一個的英雄傳奇,僅在清末民初,這個小山村裡就有6人出國留學,開衛國讀書先河,旨在推翻封建王朝,振興中華。

就在王世芳故居門外,一「將軍亭」跨溪而建,民國時期,這個小小的村落,走出了9位將軍,反帝抗倭,功垂青史。而這些,要從王氏王文慶開始說起。

王文慶青年時受愛國思想影響,對滿清政府的腐敗和喪權辱國深表痛恨,產生憂國憂民,拯世革新之誌,自名「靈江釣徒」、「愁人」以自勉。

他曾三次外出留學,尋求革命道理。

1922年秋,海州洪災,王文慶抱病領導集款賑災,澤惠鄉梓。

1925年,他因病在滬市去世,年僅四十三歲。

《申報》專版發表文章以表哀痛,此後家鄉人民更是在古城內立「文慶街」,以資紀念革命先賢。

從王文慶開始,科學民主的愛國主義思想,便在山前村萌芽。

王文慶的堂侄王綸,他善於戰略戰術,參與指揮長城抗戰,是一位主張抗戰到底,絕不妥協的高級將領。

之於故裡山前村,王綸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鄉賢。

他自掏月要包建起一座連山橋,方便交通的同時又減緩了洪水的沖擊。

沿著古老的驛道左拐,一座高大的三孔石拱橋架在村邊的康穀溪上,這就是連山橋,橋梁全由大小均勻的石塊壘砌而成,雄偉壯觀,拱頂兩側扇形石額上的「連山橋」三字,是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的題額,留駐著厚重的人文歷史,也訴說著與故土山前村的深厚情誼。

在山前村,王綸故居緊連著王氏祖居,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小洋樓,可惜王綸戎馬倥傯,英年早逝,並沒有在這裡住上一晚。

王綸故居斜對麵,便是當時的中共海屬特委臨時駐地,這座不起眼的小三合院,組織和領導著台屬古城、白石、暖山、地灣、六通、永安六縣的黨員和人民群眾,進行抗日救亡支前工作,把紅色革命的火種,播散到海州各地。

時光荏苒,現在這裡已經嗅不到當年的風雲煙雨,在這些充滿革命色彩的老屋裡生活著的,是這裡最淳樸的百姓。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在物資匱乏的古代養育人類幼崽 一品俏農妃 我寫的劇本可以影響現實 美漫:開局死亡女神海拉孕吐 沖喜後,病秧子相公說他還能剛 王廣山竟是都市之王 蕭陽葉雲舒 重回八零:我手握醫藥空間造福全國 重生之仙尊歸來 和魔女上司一起打造虛擬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