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我不希望你成為第二個扶蘇!(求訂閱)(1 / 2)

加入書籤

聞言。

嬴政神色微異。

搖頭道:

「始皇並不喜他人評價。」

「若真要評價,大抵與常人無異。」

「始皇也有七情六欲,也曉人世悲歡,隻不過他為王、為皇帝,所以做了王上和皇帝該做的事。」

「而這」

「也是他與常人最大的不同!」

「你為何發此問?」

「你對秦始皇又作何評價?」

秦落衡長拜及地。

恭身道:

「小子冒犯了。」

「始皇為王階段,或許能用四句概括。」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嬴政目光微異,點了點頭。

好奇道:

「這四句倒算是中肯。」

「那為皇帝呢?」

秦落衡再拜。

沉聲道:

「秦始皇是第一位把華夏真正一統起來的人,不但實現了政治上的一統,還史無前例的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度同製、行同倫等一係列定於一的製度,這些都足以彪炳史冊,名垂千古。」

「還革新了天下政體製度。」

「從一個旁觀者角度而言,秦始皇所做的事及取得的成就,某種程度是超越了當前的時代。」

「千古一帝或許是最好的稱謂。」

「立國以來,全國範圍內開始大興土木,且不談帝陵,各地修建行宮無數,馳道、直道、官道,短短數年內,就修建了不止上百條,還在全國範圍內決通川防、疏浚漕渠。」

「這些工程並無問題。」

「但全放在數年之內,是否顯得用民過甚?」

「天下初平,理應休養生息,這麼無節製的耗費民力,是否有些不妥,小子以往住在驪山,起初驪山內的刑徒不過十幾萬人,眼下卻已高達數十萬。」

「這未免過於駭人驚聞了。」

「小子非是認為不妥,秦始皇為天下之主,理應享有超高規格,同時各地大事不斷,放眼天下,征召的數量卻太過驚人了。」

「小子覺得或有隱憂。」

秦落衡點到為止。

他剛才說的順嘴,差點把修長城、修阿房的事說出來。

好在最後忍住了。

他並不覺得朝廷所為有錯。

隻是過猶不及。

現在朝廷征發黔首已有些過度,等日後開始修長城、修阿房,以及帝陵大肆擴招,這疊加下來的徭役實在太重了。

他想提前勸諫一下。

嬴政冷冷的看了秦落衡一眼。

漠然道:

「你覺得秦始皇勞民傷財、奢靡無度,你也覺得大秦徭役過重、用民過甚。」

「但你可知為何?」

「小子不知。」秦落衡俯首。

嬴政起身,望著天空的皎潔月色。

冷聲道:

「因為你不懂法!」

「商鞅曾說過:『技藝之士資在於手;商賈之士資在於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資。民資重於身,而偏托勢於外,挾重資,歸偏家,堯舜之所難也,故湯武禁之,則功立而名成。』」

「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隻有讓天下之民窮下來、弱下來,他們才會尊重權力,也才會敬畏朝廷。」

「你雖在學室上過幾天課,但你對法是知之甚少。」

「大秦立國,就創立了博士學宮,裡麵大多為儒生,始皇也向來尊儒,但卻幾乎從不用儒?」

「真的是因儒家無能?」

「非也!」

「因為儒法相悖。」

「你對法家知之甚少,對法家之人更是一無所知,你以為儒法能兼容到如臂指使?」

「儒跟法兩者很大程度是對立的。」

「你可知為何?」

秦落衡搖頭。

嬴政負手而立。

漠然道:

「因為法出於儒。」

「法家的李悝、吳起、商鞅都出自儒家。」

「他們都曾進入過儒家人物子夏創建的西河學派,顯然儒家教授的經世治國的理論,並不能讓他們滿意,故而他們開始另尋他法,以駁斥儒家的空洞之言,因而才有了法家。」

「儒家之爭長達數百年。」

「雖然法家脫胎於儒家,但兩者的政治主張是南轅北轍。」

「儒家基於人性本善,法家基於人性本惡。」

「儒家試圖通過仁禮來規範天下,法家主張用嚴刑峻法和權術手腕來硬性控製子民,以達到控製天下的效果。」

「儒家講『倉廩(lin)實而知禮義』。」

「法家則認為知禮義是沒用的,甚至是可怕的。」

「商鞅在《賞刑》中說道:『博聞、辨慧、禮樂、修行,不可以富貴』,即主張要把知識麵廣的、聰明的、有禮樂修養的都消滅掉,因為這些人不好管理。』」

「儒家講:『有恆產而有恆心』。」

「法家講:『民弱國強』。」

「儒家講要選拔賢能、用有道德的人來治理天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我在廢土有座無限商城 我的人生重開修改器 諸天之苦海億萬重 海賊鋼骨 這神醫能處,娶千金小姐報恩 我在生存遊戲裡爆紅 我當教主的那些年 封天劍神 獨占 神之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