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第十三次相親51(1 / 2)

加入書籤

第136章 第十三次相親51

古人說「思多傷神」。

他胡亂想了半天,還真覺得有些困乏。

於是,他閉目養了養神。

突然一個念頭在腦子裡閃了一下:人為什麼要活得很累呢?

這想法就像一條黯淡的閃電在腦海裡轉瞬即逝。或許,這不是視覺錯覺,而是大腦裡真的發生了放電反應。

據說,人的記憶其實就是一係列的放電反應,因此有些人愛把人腦比喻為電腦。

第一個把二者的共同之處抽象出來的一定是個天才。

就像第一位把印度佛教八部眾中的娜迦意譯為龍的人一樣。這人能把娜迦翻譯為龍,一定是深刻理解了龍作為神物的本質。

現在有些人反對把娜迦翻譯為龍。理由是娜迦外形是怪蛇,而不是威武的龍形。

根據這些人的思路推測測,在印度一定有人會說中國的龍其實隻是鱷魚。

這樣說的印度人和那樣說的中國人都犯了「以貌取人」,「不求甚解」的毛病。

龍最本質的特征不是長長的身子,粗壯的四肢,分叉的角以及魚鱗蜃腹,而是居於水澤之中,有行雲布雨的大神通。

印度的娜迦王們正是住在江河湖海裡,同時還有有招致雲雨的神力。這與中國神話中的龍是一樣的。

再者,中國古代總是把蛇作為龍屬。

比如:有人的屬相是蛇,就可以說此人屬小龍。

再比如:古代神話中,龍展現在世人麵前的形象,通常不是大鯉魚就是蛇。

在《聊齋誌異》裡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老夫妻在河邊撿到一個嬰兒。這個嬰兒長到四五歲時,就處處透露出遠勝同齡人的聰明伶俐。

有一天,有位遊方僧人到訪,告訴這對夫婦,這個孩子是天上趁著天河發水潛逃的龍。

他用一個缽盂收走了這條龍,並展示給對方看。老夫婦從裡麵看到的就是一條目光閃爍的小蛇。

在《聊齋》裡還有不少類似龍為蛇形的描述。

比如:有人看到兩條蛇在與一隻蜘蛛嬉戲。被解釋為看到了二龍戲珠。

再比如:有人在山上看到一條大蛇。此蛇隨著雷電的轟鳴聲不斷變大,最後隨風雷向天上飛去。這被解釋為蛇化龍飛天。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既然古人總把龍蛇混為一談,那麼把印度的蛇形水神翻譯為龍,在邏輯是也就講得通了。

就好比,當初翻譯家們把羅馬教廷的大主教翻譯為教皇一樣,簡直是直接表達了該職務的核心內容,不再會有比這個詞更貼切的譯名了。

諸如:大主教、總主教、教宗、宗主、總教主、首席大主教、羅馬大牧首之類的稱呼,統統不能如「教皇」二字一樣,簡單明了的說明該職務的權威性與重要性。

把娜迦王翻譯為龍王也是如此,既準確描述出了其最本質的特征,又點名了其對人類而言的重要性。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娘子錦鯉運 再造聖主從繼承道觀開始 簽到長生 七界共存 我,真的狗 星球修仙記 文壇鬼才?我真的不是! 封印千年的徒弟他回來了 你已是妖魔 逆天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