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童年的終結(第一更)(1 / 2)

加入書籤

現在的小陳還不知道陳子昂、張九齡在矯正魏晉六朝以來詩歌綺麗之風方麵巨大的歷史貢獻,對於他們的藝術地位還沒有清醒的認識,也很難產生敬畏之心。

之所以張九齡說小陳像陳子昂,那是因為陳子昂也有一組《感遇》詩,是其生涯的代表作——或者說,張九齡的《感遇》,便是效法這位前賢而作的。創作手法上自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小陳也比較奇怪,朝廷中還有許多能寫華麗的宮廷體的詩人,可他們隻顯赫於今日,而不能揚名於後世。

(陳子昂、張九齡一出手,以前那種非常吃香的詩句華麗的宋之問、沈佺期之類,漸漸沒有了市場。)

當然,親身經歷之後,陳十一郎現在也知道,裝文豪真的是有點難啊。

即便大家隻拚詩,隻把詩寫出來就行,他也時常力有未殆!

因為他腦子裡的存貨,真不一定比一個普通高中生多啊!

就像今夜禦前鬥詩,看到王維連寫兩首排律,小陳心想要是想麵子上要過得去,自己起碼也得寫兩首才行。

湊巧的是《唐詩三百首》中選擇的張九齡《感遇》恰恰就有兩首,另一首排在所有詩的第二位: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這同樣是小陳覺得「平淡」、「沒看出有啥了不起」的詩,隻是「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顯得張九齡對唐玄宗的怨念更深而已——

但經過張九齡親自出來說明「自己詩」的絕妙,小陳很清楚,看來這首詩也能解構出許多東西來。

那為什麼小陳仍然隻拿出了一首,沒拿出另一首來給自己撐牌麵呢?

很簡單,另外一首詩他隻記得「江南有丹橘」這一句。

剩下的那些?不好意思,真的不記得。

有個笑話說,很多人發憤說要背完整本英文詞典——但現實往往是,背到第二個單詞abandon(放棄)時,百分之九十的人就已經放棄了。

有的人說《全唐詩》四萬多首太難了,《唐詩三百首》才三百首,一天一首,一年就背完了——何況裡麵還有很多耳熟能詳的經典。

可就像abandon一樣,現實中很多信心滿滿的人,背完第一首張九齡的《感遇》之後就「感」覺「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隨後就abandon了。

又有人說要背上彊村民編撰的《宋詞三百首》,這個更「簡單」,因為所謂「三百首」其實隻有二百八十三首,但大多數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背完了第一首詞,宋徽宗的《燕山亭》,再像小陳那樣背會了第二首錢惟演的《木蘭花》,第三首範仲淹的《漁家傲》教科書上學過——

然後呢?

好像也都不會了……

所以誇口熟讀唐詩宋詞的小陳,在他「展露頭角」的第一天就把他的全部存貨用完了。

以後的日子,難呀……

然後就是他弄清楚了另一件事,那天李隆基令自己「和詩」,並不是自己想象的「次韻」,因為「和詩」隻需要內容唱和就行了,沒說用被和詩原韻。

這一點當他看到「專業和皇上詩二十年」的賀知章的「奉和聖製千秋鏡詩」後就明白的。

真正的「次韻」此時還沒有,或者說就算有也不流行呢。

後世傳說「次韻」這種玩法流行起來是中唐元稹、白居易這對好基友才開始玩的,元稹死了之後,白居易又跟另一位好基友劉禹錫開始玩——他們幾個人詩力相當,文采出眾,自然可以搞點新花樣出來。

再早一點,除非是李隆基的孫子唐代宗大歷朝的的盧綸、李益,總之無論怎麼追溯,別人要對小陳提「次韻」的玩法,起碼要到三十年之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王妃的捕快生涯 諸天之從歪嘴龍王開始 真少爺靠拆家苟出甜寵劇本 迷糊丫頭冷峻少 24小時雜貨鋪 鬼王的傻妃又狂又傲 末世直播:神魔遊戲,罪孽救贖 機杼若己出 我靠美食征服了大佬們 上門神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