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佛道傳法,各憑本事】(1 / 2)

加入書籤

馬蘭港。

比之王淵登陸的時候,此港明顯又繁華許多。

隻因首相王崇,奉天竺王之命,將全國港口的商船入港稅降低半成,將港口泊位費降低一成,將港口的商鋪稅降低一成半,取締天竺棉會對印度貿易的壟斷。同時,嚴懲對漢人商賈的吃拿卡要,稅務官一個個都變得清廉起來(隻對漢人清廉)。

於是乎,無數商賈蜂擁而至。

就連擁有貨源的陸商,都帶著仆人和夥計,出海到天竺這邊來經商。這些人雖然沒有海船,但往往跟海商有牽連,在天竺港口購得貨物,轉而以港口為起點,向著天竺內陸輻射經營。

又是十多艘海船進港靠岸,碼頭上的漢人嘖嘖稱奇,因為除了正常移民之外,竟還有三千多個和尚道士。

這些出家人,在大明多屬非法,因為朝廷頒發的度牒文書有限,甚至寺廟道觀也需要領到合法執照。

沒有執照,沒有文書,香火再旺盛也是假和尚、假道士。

不過嘛,這次的兩位領頭人,確屬正兒八經的真和尚、真道士!

笑岩德寶,俗姓吳,字月心,號笑岩,法名德寶。北京人,錦衣衛籍,父母早亡,幼時家貧,二十二歲出家,先學禪宗,兼修淨土,遊歷全國,遍訪高僧,曾隱居終南山,至今不過三十多歲。此僧淡漠名利,不喜喧囂,見解獨到,後世呼為「笑祖」。

周玉真,弘道真人周思德之六世孫,北京道錄司正八品官員。

德寶禪師常年雲遊四海,幾個月前在福建某寺掛單。結果,那座寺廟被朝廷取締,全體僧眾被押赴出海。笑岩德寶擁有合法度牒,本來不關他的事,結果聽說天竺佛教不昌,王淵要召集僧眾在天竺傳教,德寶禪師立即主動報名出海。

如果說,德寶禪師前往印度,是出於弘揚佛法的大願,那周玉真則純屬跳槽。

當年朱棣靖難,身邊有一僧一道,僧為姚廣孝,道為周思德。

周思德學道於龍虎山,精通五雷正法,常給朱棣測算兵事吉凶。奪位成功之後,朱棣在北京修「天將廟」,後經歷次改名定為「顯靈宮」,負責主持皇家祭祀活動。顯靈宮歷代住持,也在朝天宮擔任要職,而朝天宮則是百官祭祀之前學習禮儀的地方。周思德,即為天將廟第一代住持,也是朝天宮第一代住持,負責統領全天下的道士。

周玉真作為周思德的六世孫,大哥繼承了顯靈宮住持之位,他則在朝天宮教導百官祭祀禮儀(並非住持)。

有甚意思?

聽說王淵要在天竺大興道法,周玉真立即報名出海,還帶上老婆、兒女和十多個弟子。

王淵曾經擔任禮部尚書,跟周玉真雖然不經常碰麵,但他們也算是老熟人。憑借這層關係,周玉真甚至幻想做天竺國師,可不比在大明當禮儀老師強得多?

抓鬮抽出上百個和尚道士,他們將在沿海港口傳播宗教,有幾個乾脆直接在馬蘭港。

道士們的辦公場所是現成的,因為馬蘭港就有一座天妃廟。

和尚們也領到一筆經費,可在馬蘭港修建佛寺。但經費有限,如果想把寺廟修大點,還得找當地的善男信女們眾籌。

其餘出家人,都被帶去沛陽,由朝廷統一安排任務。

周玉真背插寶劍,手持拂塵,半路上跟德寶和尚聊天:「嘿,禿驢,這可是回到你們祖師爺的地盤,可曾想好了該怎樣傳播佛法?」

德寶禪師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先學會說本地話。貧僧也通梵文,可此地百姓卻不會說梵語。」

「也對,得先學說本地話。」周玉真點頭道。

眾人途經一村落,吠舍種姓的大地主,帶著首陀羅種姓的仆人,殷勤端來一鍋鄉村美食,供負責移民的官員們享用,同時好奇打量那一大堆光頭。

「去吧,不會找你們的麻煩。」官員揮手說。

這幾個官員,其實應該算吏員,皆為濟世派弟子,負責把移民從港口帶去首都。

天竺官製,模仿大明,共有九品十八級。

但是,官吏並不嚴格區分,吏員共有五品十級,可因政績而升為品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逆襲吧小田妻 騎著恐龍在末世 祁少你的寵妻額度已超限 港娛1975 奮鬥在瓦羅蘭 一人之下裡的愛情公寓 那年情深不知所起 校園花心高手 快穿宿主她比糖還甜 王牌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