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會試第一場】(2 / 2)

加入書籤

這次會試一共十七位房官,其中兩人負責《禮記》。

而這兩人,一個是王陽明,一個是溫仁和,他們共同批改《禮記》卷。

王淵的試卷,百分之百會被王陽明看到,因為兩位房官必須重復閱卷,並且要各自給出批閱評語。

敲敲打打把油布釘好,王淵小睡一會兒,便在迷糊中被人叫醒。

拿到題目之後,王淵直接看《禮記》題,因為「科舉重首藝」。這句話,在清代被理解成「第一場」,其中包括四書和五經,而在明代特指第一場的五經題。

隻要五經題答得好,四書題稍微差些,也很有可能名列前茅。

另外,明代科舉並不強製要求做八股文,你牛逼可以自己隨便寫。不過嘛,八股文是歷代士子總結出的文體,隻要按照這個格式作文,就能在最短的時間,以最簡潔的文字把文章寫好,而且最方便考官快速批閱。

明代進士的《春秋》答卷,就偶爾有非八股文出現。

這是因為《春秋》有時出題太難,並且經義非常復雜,不易概括成一句話來破題。遇到這種情況,治《春秋》的士子就選擇不寫八股,而是以「論」的方式進行作文——風險很大,遇到不負責的閱卷官,這份答卷直接判為不及格。

第一道《禮記》題為:「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聯係經義前文,可翻譯如下:「審查聲,可以了解音;審查音,可以了解樂;審查樂,可以了解政治,治理天下的方法就完備了。」

當然不可能是字麵意思,這裡邊另有深意。

它跟倫理綱常有關,樂有五音,宮商角徵羽,分別代表君臣民事物。

審樂,即觀察天下社會之情況,從而找出治政當中的各種問題。某音不對,代指某個方麵有問題,比如宮音微弱、商音雜亂,意味著君臣關係不穩,而且隱隱帶有兵戈之象。

盛世之音樂,中正和諧;亂世之音樂,怨怒乖戾;亡國之音樂,困頓哀傷。

禮和樂有教化之功,隻要能使禮得其節、樂得其音,就能讓國家社稷正常運轉。

這道題討論的不是音樂,而是天下之治。

題眼在《禮記》的另一句:「惟君子為能知樂。」

隻有君子,也即士子、讀書人,能夠聽懂音樂的內涵,能夠通過傾聽世間之樂,來審查、糾正政治得失。

想明白這些,那就很好破題了,王淵提筆寫道:「君子觀樂之深意,而為治之理得矣。」

為什麼說《禮記》難考?

這道題便能體現一二。

《禮記大全》裡這一段,朱熹是沒有批注的。編撰者引用邵雍的批注來闡述倫理綱常,引用方逢辰的批注來闡述五音之別,關於治政的內容則隻字不提。士子們需要結合上下文,自行去揣摩理解,非得有個好老師不可。

而科舉的時候,最好還要把邵雍和方逢辰的批注,隨便摘下些關鍵詞,用在八股文裡做舉例論證。這樣才能在考生當中脫穎而出,展現自己學問淵博又不脫離考試大綱——《禮記大全》的批注太雜了,而且多得讓人頭皮發麻,這種批注引用純粹折騰人。

所以,治《禮記》的士子越來越少,而《春秋大全》比《禮記大全》還惡心!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逆襲吧小田妻 騎著恐龍在末世 祁少你的寵妻額度已超限 港娛1975 奮鬥在瓦羅蘭 一人之下裡的愛情公寓 那年情深不知所起 校園花心高手 快穿宿主她比糖還甜 王牌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