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綠林軍王匡太苟了(1 / 2)

加入書籤

因為每個反王都想體驗一下他們沒能體驗的帝王生涯,沖榜的積極性很高。李昊的話音在諸天歷史位麵剛剛落下,光影投幕上就出現了第一個沖榜者。

看來這些反王們早就急不可待了。

【「端平入洛」副本。】

【綠林軍領袖王匡開始沖榜。】

王匡之所以如此積極,是因為他在東漢末年已經兵敗途窮,雖然投靠了赤眉軍的樊崇,但樊崇也不是劉秀的對手。

王匡並不認為憑借自己的本領,能夠打敗橫掃天下的蒙古軍,隻是想在死前好好過一下皇帝的癮。

兵敗途窮的他特別後悔擁立更始帝。

如果起義能夠重來,他絕對自己稱帝。

如今看到了能夠親身體驗當皇帝的機會,當然不會放過。

東漢末年的王匡大喊一聲「我要沖榜」,眼前一花,就出現在了臨安的皇宮中。

腦海裡也迅速擁有了理宗本人的全部知識。

看著殿下分成兩排的文武大臣,王匡立即明白自己變成了宋理宗趙昀。

這時殿下的文武大臣正在吵架,兩方人馬全都吵得麵紅耳赤。

趙昀很快就聽明白了,這些臣子正在爭論「端平入洛」到底可不可行。

剛剛提拔為淮西鎮撫使的趙葵昂然說道,

「如今中原無主,正是我大宋收復三京的大好時機。你們這些人,振振有詞,說白了,不過是畏虜如虎耳!」

參知政事喬簡之聽了趙葵的話,頓時大怒,直接把唾沫噴到了趙葵臉上。

「豎子,就算你們攻取了三京,麵對蒙古人的大舉反攻,你們能守住嗎?就算能守住,需要出動多少大軍才能守住?至少要二十萬精銳大軍,才能守住黃河沿岸。

豎子,我且問你,我朝有那麼多足以與蒙古人野戰爭鋒的精兵嗎?

若把江淮與襄樊精兵盡皆前移到黃河沿岸,內部邊防空虛,一旦被善用騎兵的蒙古人趁虛直入,我大宋危矣!」

右丞相鄭清之咳了一聲,沉聲說道,

「喬簡之,你的理由固然有理。但我軍就是不北伐,你認為蒙古人就不會南征嗎?如今四川的宋軍還在與蒙古人廝殺呢。

如今蒙古人在中原的勢力最為薄弱,全取河南之地,踞守潼關,堅守黃河,才是當前的正確決策。」

大臣吳潛冷笑了一聲,

「鄭相,我們當然可以攻取三京,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該怎麼守住三京?如今的中原可不是嶽武穆時期的中原了。

嶽武穆北伐時,中原尚有近千萬人口,還有數十萬的忠義軍聽他指揮。如今的中原,所有人口加起來,也沒有五十萬人口了。

我們就算攻取了三京,無法就地取糧,就無法把中原打造成抗蒙基點啊。

還是那句話,取三京易,守三京難!不如不取! 」

趙範冷笑道,「說來說去,還是畏蒙如虎!」

趙昀坐在上麵聽了半天,認為雙方說得都有道理。

他雖然沒有坐過皇帝,但畢竟也是統領過十幾萬綠林軍的反王,也有自己識人的方法。

他發現這些爭吵的大臣,凡是支持端平入洛的,大多都是些年輕臣子,而反對端平入洛的,大多都是些老臣。

而雙方之所以意見不一,與其說是見識問題,還不如說是年齡問題。

老臣自然想安安穩穩地當朝官,不想去主動招惹蒙古人。

如果蒙古人主動南侵,那就死守江淮川蜀。

用一句話形容這些老臣,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年輕臣子大多是由宋理宗親政後提拔上來的,他們大多有銳氣,也有收復失地的勇氣。

卻不一定真有收復失地的能力。

「端平入洛」的結局,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

趙昀甚至感覺到,趙葵趙範等人之所以大力鼓吹收取三京,並不一定是他們有必勝的把握,而是他們揣摩透了帝王心理,在向皇上大表忠心而已。

畢竟收復三京的戰略構思,是趙昀率先提出來的。

雙方爭論了半天,老奸巨滑的丞相鄭清之最終還是把球踢到了趙昀身上。

「咱們也別再爭論了。

我們都是一介小臣,見識有限,比不上官家聖明。取三京事關全局,我們應該聽任聖裁,由官家一人決斷。」

趙昀冷笑一聲。

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他就看出來了,鄭清之此人毫無擔當,標準的佞臣。

王匡確實看透了鄭清之。

鄭清之本來是反對取三京的,但探知了趙昀的口風後,立即支持取三京。

金國軍閥汪世顯屢次想投降宋朝,鄭清之因為與四川製置使趙彥吶不和,不願讓趙彥吶立功,私心作祟,一再拒絕了汪世顯的請降。

最後汪世顯走投無路,投降了蒙古人,成為了川蜀地區的心頭大患。連名將曹友聞都栽在了他的手裡。

「諸位愛卿不必再爭論了。我意已決!」

說到這裡,王匡特意停頓了一下。

他從禦座上站起身來,望著殿下群臣,高聲說道,

「我宣布,收三京之議,就此作廢!」

反對收復三京的大臣們聽了王匡的話,紛紛跪地高呼,

「官家聖明。」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噩夢遊戲:詭秘來襲 我把仙帝寫死了 帶著輪回係統遊諸天 錦衣行之呂敏傳 三國:我不想稱霸 鄉林小醫仙 神話製卡師:從黑無常開始 國子監小食堂 偏執太子是我前夫(重生) 廢柴夫妻穿越發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