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軍事製度(1 / 1)

加入書籤

伍長-什長-都伯-百人將-牙門將、騎督、部曲督等-別部司馬(軍司馬)-都尉(騎都尉)-校尉(但五校幾乎成清貴武職,偏文)-中郎將(五官、左、右、虎賁中郎將類同五校)-裨將軍-偏將軍-雜號將軍(裨將軍、偏將軍應該就是雜號將軍之末,但與其它兩字將軍地位有別)-四征、四鎮、前後左右將軍-衛將軍-驃騎、車騎將軍-大將軍

漢代軍隊編製沿襲秦代。按照戰時編製的常備軍逐漸固定,以部為基本單位。部由校尉指揮,因此部有時也稱「校」。校尉出缺由軍司馬代領。東漢時直屬朝廷的北軍「五校尉」部隊稱之為「五營」,每營應該相當於過去的部,但編製定額僅千人左右。校尉的級別相當於郡尉(比二千石),軍侯相當於縣尉(比六百石),屯長、隊率相當於縣吏(比二百石、百石)。以下的什長、伍長不算官。部以下的編製不固定,根據任務各有幾個「曲」;而部以上的編製也不固定,由朝廷根據戰略方向、戰役任務委派的將軍,指揮根據該任務而組編的幾個部,構成一支某個戰役或戰略方向的兵力,有時就稱軍。將軍的指揮部由於要在野地宿營搭建帳篷而稱之為「幕府」,朝廷往往給予相當大的人事權力,允許臨時任命幕府官員,因此將軍出征也就叫做「開府」。

從秦漢時期的軍隊編製來看,軍隊由兩大軍種組成,即陸軍和水軍。陸 軍又可分為步兵、車兵、騎兵等兵種。步兵則包括甲士步兵、強弩步兵、輕 裝步兵,前兩者又叫重裝步兵。漢代的騎兵有輕騎兵與重騎兵之分。秦至漢 初,車兵為一獨立兵種,至西漢中期,逐漸被騎兵取代。水兵又稱「舟師」 或「樓船士」。 具體說來,陸軍中的步兵(文獻中又稱「材官」或「材士」)在秦漢時 期非常普遍,各郡國皆有,主要分布在不產馬的內郡。而騎兵則在秦代便已有之,到漢代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漢代統治者為了對匈奴等善騎射的少 數民族作戰,特別重視騎兵建設,使騎兵建製迅速發展。漢武帝時期還大規 模興建騎兵集團。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漢武帝創建了屯騎、步兵、 越騎、長水、射聲、虎賁、胡騎七校尉,常駐京師,七校尉兵都統於原有的 中壘校尉,合稱八校尉。其中,屯騎、越騎、長水、胡騎則是專為組訓騎兵 而設立的。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漢武帝又從西北地區挑選出精於騎 射的「六郡良家子」和從軍戰死者的子孫(又稱「羽林孤兒」)組成羽林騎, 使騎兵得到大力發展。因此,當西漢大將軍衛青、霍去病遠征匈奴時,漢朝 能發騎兵 20 餘萬2,足見其規模之盛。車兵又稱為「車士」或「輕車士」,秦漢時它已發展為一個獨立兵種,並且具有不小規模。匈奴侵犯西漢邊境時,漢文帝曾「發車千乘,十萬騎」3。車兵以乘為單位,一般每車有 3 人,其中 1 名馭手和 2 名武士,既可沖鋒陷陣對敵作戰,又可布列陣壘以作防禦, 阻止敵人。漢武帝之後,因車兵自身的弱點,即受地形、氣候影響較大,不 夠靈活,加之匈奴和羌等善騎射、精騎術的周邊民族時常與漢發生戰爭等因 素,車兵作用減小,被迅速發展起來的騎兵所取代。隨著造船技術的發展, 秦漢時期的水兵建置也得到發展,水兵數量不斷增加,並廣泛用於戰爭。從 史料記載看,水兵多設於沿海地區及江河眾多的內郡,其規模巨大,人數以 萬計,船隻以千數。僅江淮地區就有樓船兵 10 多萬人。水兵種類較多,有樓船兵、戈船兵、下瀨兵和冒突兵等。水兵將領由中央委任,有樓船將軍、下瀨將軍、戈船將軍等。 從秦漢軍隊的規模來看,平時與戰時有別,中央和地方有異,駐紮和征戰不一。 秦朝和漢代均擁有一支規模龐大的武裝力量,據史籍記載,秦朝的中央 禁衛軍有 5 萬人2;南北邊防兵計 80 萬人,其中西、北邊兵 30 萬,南方戍守部隊 50 萬3。地方兵的數量在史書中無明確記載,但有人估計有百萬之多。西漢時期的軍隊總數也無確切統計,據推算,大致也在 80 萬至 100 萬人 之間4。秦漢時代軍隊數目如此之龐大,反映了當時的中國幅員遼闊、疆域廣大、人數眾多;也說明了當時統治者出於內政外交的需要,組建龐大軍隊 鞏固自己的統治,鎮壓人民的反抗,抵禦異族的侵擾;還證明了當時經濟已 有較大發展,人丁興旺、兵源充足、有能力維持龐大的軍隊。到了東漢時期, 由於實行募兵,征兵製度鬆馳,難以維持龐大的軍隊;也由於北方匈奴勢力 削弱,對東漢的威脅不大,統治者的憂患意識減小,有壓縮軍隊的客觀條件; 加之東漢實行高度中央集權製,除國家擁有一定數量的中央軍外,地方郡國 兵不多,隻有戰時才臨時征募兵士。因此,東漢的兵力遠不及西漢強盛。秦漢時期的軍隊在作戰時的編製亦有具體規定。由於秦漢社會生產力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鐵兵器大量應用於戰場,軍隊人數眾多,戰爭規模巨大, 因此,戰爭期間雙方投入的兵力很多。公元前 215 年,秦始皇令蒙恬率兵 30 萬北擊匈奴;漢高祖劉邦曾於公元前 200 年親率 32 萬人與匈奴作戰。由此可 見當時的作戰規模。在作戰期間,秦漢軍隊的編製基本為部曲製。秦統一六 國之後,開始實行部曲製。到了漢代,軍隊的戰時編製主要采用部曲製的形 式。秦漢時期的部曲製形式是,大將軍統轄 5 個部的兵力(一般統轄 2 至 3 個部),每個部由校尉(比二千石)和司馬(比千石)指揮:部下設曲,由 軍侯和千人(比六百石)指揮;曲下設屯,由屯長(比二百石)指揮;屯下 設隊,由隊率和隊史(比百石)指揮;再往下為什伍,由什長和伍長指揮。 即軍—部—曲—屯(官)—隊—什伍的編製。什伍是軍隊的最基本編製單位。 部曲的編員與作戰編員有較大差額,多者可達千餘人。 秦漢時期的軍隊平時都各司其職,各守本分。中央軍駐守京師和保衛皇 宮,地方軍分駐在各郡縣,由都尉、縣尉具體指揮,執行軍務,進行操練; 邊郡兵(屯兵)則在邊郡太守統帥下鎮守邊境,其組織編製與前述的戰時編 製相同,屬部曲編製。 秦漢的兵役製度在各個時期不盡相同,它與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 展有著密切的聯係。在 400 多年的時間裡,秦漢的兵役製度以征兵製和募兵 製為主,並伴有謫戍製、刑徒兵製等其它形式。秦漢實行不同程度的郡縣製,秦時將全國分為 36 郡,漢代逐漸增加。其征兵亦以郡縣為單位,國家對征兵工作有具體規定,包括征兵對象、年齡標 準、身體條件、服役期限等內容。各郡縣的在籍男子都有義務服兵役,戰爭 時期國家還可隨時征兵。秦和漢初主要采用征兵製,而且兵役製與徭役製相 結合。按漢代規定,男子在 23 歲至 56 歲期間必須服兩年的兵役,第一年在 本郡內充當「正卒」,即在地方接受材官(步兵)、樓船(水兵)和騎士的 軍事訓練;第二年則在京師做衛士,或到邊境屯守戍衛做戍卒。此外,這些 男子每年還要在本縣或外地服徭役 1 月,不願服役的可以錢代役,一般交錢300(或說一千)據有人估計,秦始皇時,當兵服役的人遠遠超過 200 萬,占壯年男子的 1/3 以上。 到了漢武帝時期,除實行征兵製外,也采用募兵製。所謂募兵,即以雇傭的形式招收募集兵員。招募的士卒一般是自願的,經過一定的考選,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從漢武帝始至西漢末年,募兵已隨處可見。如漢代的京師禁 衛兵中便有一部分是募兵,邊境要地也常使用募兵屯戍。此外,在征討少數 民族、鎮壓農民起義、平定地方叛亂等非常時期,也都使用過募兵。反映了 當時土地私有製的深化和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隻靠征兵製,已難以應付長 期的大規模的戰爭。從光武帝至東漢末期,募兵製逐漸取代征兵製。漢代的應募者成份復雜,除編戶齊民之外,還有刑徒、家兵或軍中。這些募兵沒 有固定的服役期限,通常是戰爭結束後即被遣散,在服役期內能從國家那裡 領取到報酬(即「賞值」) 秦漢時期還采用謫戍製作為兵員的補充。所謂「謫戍製」是指國家將那 些有特殊身份的人如犯罪吏、贅婿、商人等用強製手段遣其戍邊的製度。封 建國家以此辦法開辟兵源、擴充戍邊力量。如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 210 年),「徙天下有罪謫吏民,置海南故大越處,以備東海外越」。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 100 年),「發謫戍屯五原」2。秦漢統治者為強化王權,維護自己的統治,都以嚴刑峻法治民。觸犯封建刑律的人有時因皇帝的「大赦」或「詔令」而免罪免刑,充任士兵,此乃 刑徒兵。這類兵士在西漢中期以後、特別是在東漢時期尤為眾多。他們或從 事邊防工程和軍營的修建,或屯戍邊防,在戰爭期間也臨時被武裝起來參加 戰鬥以應急。秦末農民戰爭爆發時,「秦令少府章邯免驪山徒、人奴產子生, 悉發以擊楚大軍,盡敗之」3。秦漢時期還使用少數民族當兵,這些士兵被稱為「夷兵」。 秦漢的兵役製度後來基本上被歷代王朝所沿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都市無雙戰帝(又名:不敗神婿,主角:秦未央) 悄悄把你藏住 朱宮往事 乾掉那個穿越者 都市極品符籙師 無敵雙寶:首席大人徹夜歡 歲暮卿歌 九十年代福運女 腹黑總裁吃上癮 帶孕出逃後!全能大佬她爆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