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名傳天下(1 / 2)

加入書籤

第九十七章 名傳天下

「下官趙璐稟,南皮至滄州,修路四十裡,溝通十二個村莊鄉鎮,道路兩旁掘渠,培土,植樹……」

「下官燕苦稟,海興至滄州,修路五十六裡,溝通村莊九座,山鎮兩處,路寬二車並行餘三尺,路載三千斤而不動……」

「下官詹增稟,黃驊至滄州,修路四十八裡……」

「下官秦時,自滄州至三縣,三線各修二十餘裡……」

徐清照例躺著,黃詩梅念著公文給他聽,小月端著水,拈著吃貨餵他,荀雪兒抱著徐文在一邊給徐清看。聽各縣發來的公文,徐清聽著心裡歡喜得不行。

估扌莫著,不用五天,滄州到三縣的標準公路就要建成了。到時候,滄州到各縣,至少要縮短五分之一的時間。主要還是雨天,車輛不會陷在泥巴裡了。

路修完了,可災民還回不去啊,徐清又捉扌莫起了別的事情。

滄州之中有兩縣臨海,臨海之地有個不好,那就是耕地不足。海興縣裡有一句話,五沙四鹼一分田,也就是說十畝地裡頭,隻有一畝地是耕地,可見其耕地貧瘠。黃驊稍好一些,不過也隻是在三分田不會更多。

沙地也能種東西,如種蘿卜是最好了的,可是種不了糧食。鹽鹼地更不用說,根本就是寸草不生的地方。

不過,鹽鹼地比沙地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較為容易改良。況且,海興鹽鹼地雖然多,但大多數隻是輕度的鹽鹼地,更是易於改造成耕地。

古代論政績,歸根結底有兩件最重要的事,一個是人,一個是田。人多就糧多錢多稅多,進而政績多。徐清雖不靠政績,但他仍然想給他治理過的一片土地多留一些有用的財產。

災民之中,絕大部分都是農民,最擅長的事情就是種地和賣力氣。之前,徐清就安排了不少災民開荒,如今也出來了上百畝良田,明年綠肥一踩,就能種糧。現在要改造沙地,那些農夫也該會一些。

三十天,四萬災民,即便是每十天每人一畝,那也有近十萬畝良田。折成銀子,就是幾十萬兩!到時候徐清將這些地租出去,他們的收益用來支持州學,港口,商稅司等的建設,也不怕後來這廢除這些善政了。

水分狀況不良,是鹽鹼地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在改良鹽鹼地的時候,應當首重改善土水土。

一般來說,改造鹽鹼地要分幾步進行。

首先,要將土壤裡的鹽分排洗掉,降低土壤鹽分含量,再種植耐鹽鹼的植物,培肥土壤。

在這一步,徐清想到了一個挖鹽塘的辦法。

挖鹽塘,顧名思義就是在鹽鹼地裡挖一眼池塘。池塘挖在鹽鹼地中央,雨一下,土壤裡的鹽就會滲入到池塘裡。池塘裡的泥巴定時清理,且池塘挖得比較密的話,隻需一個雨季,就能將淺鹽鹼地的土壤洗乾淨。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種池塘要挖得深,挖出來的土也不能亂放。主要是得不償失,一個人挖塘挖半年,好不容易治好一片土,還要種糧,然後才能收獲,還不如打短工掙錢來的快。要是有人這麼做,不是傻子,就是無聊得發瘋的人。

但是現在不一樣啊,徐清手裡多的是有力氣沒地方使的人!

挖出來的泥巴,可以運到沙地,石山,任他堆放。反正沙地近海,再流出來的鹽都流入大海了,不會再回來。那些池塘,也可以種一些耐鹽的水產品,過幾年,這滄州說不定就成了河北的江南呢。

有些不太嚴重的鹽鹼地,甚至可以直接通過通過深挖土地耕種、加填客土然後再平整土地、種植綠肥牧草、將秸稈堆還田等方式改造。特別是種牧草,這個改造鹽鹼地非常快。牧草跟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長一茬。每割一次,都會吸收完一部分鹽分。馬匹每天要喝鹽水補充鹽分,割的那些牧草剛好給滄州騎兵。

問題是,徐清動不了。不是動不了,而是徐清每一次想出去走走,都被四女拉回來摁在床上。一天十二個時辰,全天候監視。

徐清隻得召集八鄉十裡的裡長過來,讓這他們代勞去驗看土地,劃出容易改造的鹽鹼地。開會的時候,眾裡長見徐清病身未敢忘憂國,躺在床上還要為滄州操勞,不由得感動不已,熱淚盈眶,想學習貫徹徐大刺史的工作精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故而大家都齊齊問道:

「徐大人,我們能得到什麼?」

「噗……」徐清一口老血沒噴出來,嘆了一口氣,心道我這種好官還是少之又少啊,他道:「每人在找一塊鹽鹼地改造,要鹽少,地平,水足,肥多,改造出來的鹽鹼地你們本鄉優先承包,不在本鄉的,你們鄉白得半成租子,連得十年。」

裡長們低著頭計算,不一會兒,又有人問:「徐大人,這鹽鹼地就沒有上限?」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仙俠相关阅读: 我的妃子是唐朝女妖 穿成惡女後每天都在洗白 唐朝打工女 穿越之刁蠻千金在唐朝 跑去唐朝做導師 新二戰風雲 二戰之救贖 我的二戰 饞妻難哄 穿書後,我嬌養了反派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