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武舉(14)(1 / 2)

加入書籤

第二百四十六章 武舉(14)

往北一裡,往東五裡,見一巨石,往北十丈有寶藏。

別的東西徐清不記得,但是這藏寶圖,徐清是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讓隋朝位極人臣的大將陰世師,臨死之前都惦記著的東西,該有多麼牛叉。錢財,徐清不缺,但好奇心,徐清卻難以滿足。

改天,找個借口過去溜達溜達……不過眼下,還是進行武舉的好。

內場武舉,羅通、徐震、裴律師三人分別負責拉硬弓,舞大刀,拿大石三項,徐清除了撿垃圾的老本行之外,還要和徐世績一起給文將出題。

文將,又稱作謀將,常常居帷幄之中,而決勝千裡之外,料敵於先,有策反敵將之能,通間作之法。此等將領,往往有統帥之能,反而比外麵的武將要爬得更高。而且,握旗中軍,比帶著士兵沖鋒要安全得多。

隻不過,天下讀書人少,讀武經的就更少了。一讀武經的,必然是有極大的興趣,故而常常都倒背如流。不過,無論是武是儒,都注重一個學以致用,從紙上談兵,到率兵致勝的距離,不是一個量的問題。

謀將一科,隻有寥寥數百人而已。《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三略》、《六韜》和《李衛公問對》共稱武經七部,但《李衛公問對》是根據李世民和李靖的問答而寫成的,現在還沒有。謀將一科,便從前六本書中出題。分流之時,考的是帖經墨義,相當於還原原文和解釋意思。

而現在,是升級版的篩選題,計劃要淘汰剩下一百人,故而就不能考那種低級的東西了。每個考生,先和徐世績對策,探討武經六部中某一主張的局限性與合理性。再由徐清和他兩個人一起打分,合格者便進入下一輪。

這一輪,主要是去掉隻會死記硬背的人。再到下一輪,則由徐世績出題,模擬一些戰爭場景,讓考生出主意,率領三軍進退破敵。其中的題目從大漠到丘陵,從騎射到水戰,最能考研一個謀士的知識之寬廣。有了比較寬廣的知識麵才能隨機應變,出奇製勝。

自從玄武門的守兵多了之後,徐清就發現魏冼越來越忙,經常性的不見人影。徐清想給魏冼配一個副手,他這個主簿按說是徐清軍中的第三的大佬,但乾的活基本和趙拱差不多,趙拱手下還幾個小太監宮女,但魏冼卻隻是一個人忙這忙那,把徐清軍中的開支各個將領的關係,調整得和和諧諧。可以這樣說,魏冼現在在軍中下令,既不需要徐清的印信,也不要徐清的親筆信,下麵的兵丁都會遵從。同樣的,徐清也有意的在身邊設置一個幕府,這些人不要和自己更親密,但是有很大的職業性,一些險惡但又不能在台麵上說的,可以和他們商量。徐清來唐這麼久了,徐清也不想見個人就收入自己的貼身小弟,朋友多了,徐清發現那些隊友都要自己帶著才能飛,心累。

「引兵深入諸侯之地,敵人四合而圍我,斷我歸道,絕我糧草,敵人既眾,糧食甚多,險阻又固嗎。我欲出之,為之奈何?」徐世績坐在演武台上看著下麵五個上前對策的人問道,徐清問之,暗道一聲此題甚難,這徐世績出題太活了。這個問題,既是出自武經六部中,也根據現實情況設計了場景,說的是回去的路已經被斷絕了,敵人十麵埋伏,我軍糧草已盡,敵人卻糧草豐厚,這個時候想出去,怎麼辦呢?為之奈何?

那五個人聞言,相互討論起來了,這也是徐世績想出來的一個辦法。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群策群力,往往能趨避禍害,減少一個主張沒有看見的地方。徐清嘗試著想了一下,他想起了太子被圍的時候,除了糧草並未盡,其他方式不就會被現在相似嗎?當時徐清的辦法,便是暗殺敵酋,然後在引起敵軍大亂,趁機突圍。如果當時的李建成,並沒有人來援助呢?那豈不是也要自己想辦法攪亂敵軍的圍攻?

正在徐清想的時候,那幾個人推出一人做代表到:「必出之道,器械為寶,勇鬥為首。查明敵人兵力薄弱的地方,以及無人防守的處所,乘虛而擊便可突出包圍。」

徐世績點點頭:「此番乃是高論,但具體如何突圍,你可有辦法?」

「看地利之不同,擇機而處之,現在談論,不太實際。」那人又道:「不過突圍的部署,我卻可以說一下。」

徐世績做了一個請的手勢,讓他繼續說起下去。那人便拱手道:「生必讓將士們拿著黑旗子,持著器械,口中銜枚,在夜黑風高的時候發動。讓勇敢有力,行動敏捷/敢於冒險犯難的將士在前麵為我軍開道,

車騎和老弱在陣中行走,弓弩手在隱秘的地方埋伏,沉著行動,謹慎從事,不可有一絲的慌亂。若是敵人發現了我軍的突圍,那就拋棄老弱讓先頭部隊打開缺口,把騎兵放出去。弓弩兵出現,組織敵人的追擊。此番,便可在弱勢之中保住自己的力量。」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仙俠相关阅读: 我的妃子是唐朝女妖 穿成惡女後每天都在洗白 唐朝打工女 穿越之刁蠻千金在唐朝 跑去唐朝做導師 新二戰風雲 二戰之救贖 我的二戰 饞妻難哄 穿書後,我嬌養了反派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