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大清訪美使團(1 / 2)

加入書籤

在途徑奧爾良的時候,梁耀在奧爾良電報局向華盛頓方麵拍發了一份電報,電報內容為:大清國使團已在訪美途中,不日將抵達紐約,請務必做好迎接準備。

這封電報梁耀本來打算在休斯敦發,隻是休斯敦的電報局在範德比特拍完電報的第二天,線路就出現了一些故障,梁耀隻能選擇在新奧爾良的路易斯安那州拍發電報。

航行數日之後,船隊抵達了紐約港。

紐約港就像是一張大嘴,而斯塔騰島則是一個塞子,堵住了這張嘴。

三公裡長的海峽將它與長島隔開,海水沿著海峽慢慢流入海灣。

斯塔騰島的西部延伸到了新澤西的內陸,而海港對麵就是曼哈頓。狹長的曼哈頓島就像東河和哈得孫河之間的一座天然橋墩。

船隻行駛到此處之時,無論範德比爾特還是梁耀都百感交集。

範德比爾特出生於斯塔騰島上的一戶普通的荷蘭農家,斯塔騰是是他人生的起點,從這裡開始,範德比爾特完成了從一艘價值100美元的駁船開始創業,締造了他價值上千萬美元的航運帝國。

船隻經過斯塔騰島的時候,船上的船長和水手們紛紛向斯塔騰島上一座比較破舊的農家建築脫帽致敬,這是範德比爾特的航運公司不成文的規矩。

範德比爾特本人也摘下了寬邊海狸禮帽向島嶼上的那座建築深深一躬,他的眼眶似乎還有些濕潤。

因為那座不起眼的建築是他曾經的家,他的母親,也可以說他的人生導師還在世的時候,範德比爾特的駁船在路過這裡時總會自豪地向母親以及島上的鄰居們打招呼,炫耀自己的船。

梁耀目光則是停留在海港對麵的曼哈頓,上一世,他毫無希望的人生就是在這裡結束。

1851年的曼哈頓雖沒有後世高聳的摩天高樓,建築還是以四五層樓高的磚石建築為主,但此時,曼哈頓地區已經是紐約市的中心,也是整個紐約州,甚至北美地區的經濟中心。

這裡,是北美地區人口最為稠密的地方。

而在曼哈頓周圍,則是成片農田、牧場、水產養殖地,為這座人口高達70萬的國際大都市源源不斷地輸血,提供農產品。

雖然紐約腹地有著廣袤的內陸,但紐約自誕生之時起就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這座城市並不是向內陸地區擴張,而是向沿海地區擴張,例如紐約的南街,就是19世紀初填海造陸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建國之初,紐約市並不是美利堅的第一大城市,建國之初,美利堅第一大城市的桂冠屬於費城而非紐約。

1790年紐約擁有城市人口33131人,是為當時美利堅的第二大城市,而當時的費城人口為54388人。

當然,這個人口統計並不十分準確,因為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奴隸人口並未納入統計的範疇。

是的,在建國之初,美利堅的北方也蓄奴,而且蓄的不僅僅隻有黑奴。

紐約州也是在立國後的三四十年內,慢慢廢止了奴隸,到了1851年,紐約州幾乎已經沒有了法律意義上的奴隸。

紐約的碼頭上擠滿了船隻,高高的煙囪不間斷地向天空中噴湧著濃煙、船隻兩側的明輪拍打著水麵,濺起陣陣水浪,周邊的建築物和教堂的尖頂與穹頂交相輝映,讓整個城市顯得宏偉壯麗,蒸汽船的汽笛聲不絕於耳。

「不想美利堅還有人丁如此繁盛,商業如此繁華的城市。」

伍元華望著曼哈頓南端一眾四五層樓高的高樓感嘆道,這時期的紐約,也是美利堅擁有最多四層以上建築的城市。

在德州的時候,德州並未給伍元華這些華商多大的震撼。

這些華商雖然都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他們剛到美利堅沒多久,對這個國家並不了解,也沒有放下心中甚為天朝上國子民的傲慢。

雖然他們現在已經入了美利堅國籍,但從骨子裡,他們還是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的子民,哪怕是他們是眼界較為開闊的外貿商,也不能免俗。

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的。

德州全州的人口也不過十來萬,算上黑奴的話可能有個二十來萬人口,但對於領土麵積廣袤的德州來說,這點人口平攤到德州七十萬平方公裡的麵積上,實在有些不夠看。

就連德州最大的城市休斯敦,其實也不過是一個稍微比較大一點的鎮子而已。

整個德州,也可以說是整個美利堅南方的社會風貌,看上去更像是一個農業社會,和同為農業社會的大清,沒有太大的差別。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差別的話,那就是美利堅南方地區還有一點點可憐的工業,不過這些工業多集中在開發程度較高的弗吉尼亞州、南北卡羅納州、左治亞州。

「紐約市之繁華,不下於廣州、京師。」潘正煒如是說道,「我觀南桉之美利堅子民朝氣蓬勃,其精神麵貌要比我大清子民好。」

「這裡是紐約商區,往來商區的多是富裕之人,精神麵貌當然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橫空出世之重返2017 滿朝奸臣,你讓朕怎麼當千古一帝 星源錄 屍祖成長日記 我的弟弟居然是喪屍王 禦獸模擬:機械生命 帝少逃妻擁入懷 重生高山之巔,我的放牧生涯 萌寶助陣,甜妻翻身記 人世間:逆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