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三個問題(2 / 2)

加入書籤

華夏借助飛船主機的運算力來分析這些問題的,華夏建了無數個模型,查了無數的現存資料,行不通就修改,華夏正是利用了計算機速度快的優勢,用大量的可能性進行嘗試,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在這三個問題上有所突破。

首先是關於蟲形人母恆星的問題,這其實是一個尋找恆星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從主序階段突然過渡到衰亡階段的原因。在建立恆星模型中,華夏設置了四個變量來決定恆星的生老病死,華夏覺得這四個變量不但可以決定恆星的生老病死,也可以決定生物的生老病死,甚至於可以主宰宇宙的生老病死,這四個變量就是強力、弱力、引力和電磁力。也就是說,宇宙萬物的命運都是由這四種基本力決定的,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這四種力量的對抗與平衡。恆星之所以會進入主序星階段,是因為恆星內部由熱能產生的電磁力與引力產生了平衡,即流體靜力學平衡。

要短時間內讓恆星死亡,就必須破壞這種平衡。自然過程的破壞是緩慢的,如同一個人的衰老一樣,蟲形人所描述的情況應該是某種人為原因造成的,也許是某個高階文明想滅了蟲形人,於是用某種手段打破了恆星的流體靜力學平衡。華夏經過大量的變量嘗試,最後得出了兩種破壞模式:增加恆星質量或者通過某種催化劑進行力學轉換,也就是說把四種基本力當中的某一種力轉化為另一種力。華夏覺得高階文明用的方法很可能是後麵一種,因為這種方法更加隱蔽。

關於四種基本力的相互轉化,人類已經完成了其中的三項,其實愛因斯坦的後半生都在做這方麵的努力,但是最後卡在了引力上,也就是說人類還沒有找到把其它三種力轉化成引力的方法,但是那個點燃蟲形人母恆星的高階文明一定掌握了這個方法。當三種力其中的一種或者全部向引力轉化,恆星就會收縮,從而導致核心物質熱運動急劇升高,直至點燃氦元素,接著電磁力突然超過了引力,恆星體積瘋狂增大到了淹沒周邊行星的地步。這就是氦閃,隻不過它是人為誘發的。

這太可怕了,隻要發射一小撮催化劑就可以引爆一顆恆星,華夏想得不寒而栗。但願太陽係永遠不要遇到這樣的惡意文明。

其次是關於立體芯片製造方法的研究。由於沒有相應的實驗器材,這項工作隻能是純理論分析。華夏在電腦裡以人類現有的芯片技術為基礎建立了芯片結構模型,現在的關鍵是要解決以矽基片為基礎的二進製單元的大小和發熱量,隻有二進製單元的體積小到分子級別,而發熱量減小到零,超大容量的立體芯片才有現實意義。

華夏覺得要解決這個技術難題可以從兩個方麵來考慮:一是分子電路,二是超導材料。前者是馮諾依曼結構的極限,要求能夠驅動單個的矽原子來製造二進製電路,這項技術必然依然高度發達的納米技術,因為目前隻有納米技術可以驅動單個的原子用來製造分子級別的產品;後者是材料學問題,其實在超低溫下實現超導也不是難事,難的是這種材料和矽原子結合後要不影響芯片的性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華夏拆了一個頭盔形電腦,希望通過實物分析了解這種材料的成分。

再次是對於饕餮蟲的研究。這種蟲子是華夏接觸到的唯一高階文明的產物,既然是高階文明的產物就一定有它的先進之處,華夏是不會放棄接觸高階文明科學技術的機會的。根據分析得到,饕餮蟲的外殼是性能優良的材料,不論是力學性能還是抗輻射性都要超過蟲形人母船材料3—5倍,如果用這種蟲子的外殼製造機器人或者飛船,將大大提升其性能。

認為飛船的額定加速度是由發動機功率決定的,這是片麵的理解。增加發動機的功率其實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讓飛船承受住劇烈加速時的推(拉)力,這就要靠材料了。回歸號的額定加速度是01個國際製單位,並不是發動機功率隻有這麼多,而是飛船本體無法承受更大的力,如果強行加速,回歸號就會變形或者撕裂。

假如回歸號當初用的是饕餮蟲的外殼材料,那麼它的額定加速度至少可以提高5倍,而加速度的提高意味著飛船機動性和速度的提升。雖然通過長時間的加速,慢加速也可以實現高速度,但是在實戰中跟可以迅速變速的飛船相比,慢加速將成為處處挨打的蝸牛。這跟打拳是一個道理,對方出拳和躲閃的速度比你快好幾倍,你怎麼跟對手打?

除了材料,更讓人興奮的是,這種蟲子還有一個神經係統,這套係統最後都匯聚到一個神經結點上,這個結點也可以理解為指揮饕餮蟲行為的大腦。這個還沒有米粒大的大腦既不像生物腦也不像純電子腦,它是兩者的接合,這讓華夏想起了21世紀初美國的一位人工智能學家——雨果 德 加裡斯,當初他研究的課題就是「神經進化電路」,這是一種建立在「基因算法」上的模擬生物神經網絡的電子電路,沒想到當初隻停留在概念和實驗階段的想法卻活生生地存在於這種小蟲子的身體裡,看著這些神奇的蟲子,華夏有了一個新的想法(未完待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漁色大宋 金鸞喜嫁 重生1991打造頂級財閥 諸天從暴打封於修開始 諸天:開局給風清揚講笑傲 盛世狂花 春閨夢裡人 多情王爺專屬妃 魔葬九天 強悍太子莫逼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