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走別人的路(1 / 2)

加入書籤

李察可是賊精的人,現在已經是1849年了,柯爾特武器公司從研發到量產新型火炮怎麼也得要兩三年時間,正好能夠趕得及1853年爆發的克裡米亞戰爭。

到時候,就可以狠狠的大賺一筆。

克裡米亞戰爭可以說是世界大戰的一次預演,戰況空前的慘烈,以沙俄為一方,英、法、撒丁王國和奧斯曼為另一方,雙方參戰軍隊皆以百萬計,那真是打的屍山血海,山河變色。

這場戰爭不關乎大唐王國鳥事兒,卻是一次很好的賺錢機會,斷然不容錯過。

李察提供給塞繆爾-柯爾特伯爵的火炮設計思路,隻領先這個世界科技線幾年時間而已。

用不了多久

在克裡米亞戰爭爆發後,英國勛爵阿姆斯特朗在克裡米亞戰爭期間,即1854年便設計生產出了一門試驗性質的3磅後裝線膛炮。

此項設計在範圍和精度兩方麵都很成功,並於1858年被英國政府采用,大規模列裝海軍和陸軍部隊。

英國政府之所以沒有立刻列裝這種先進的火炮,是因為阿姆斯特朗剛剛研發出的3磅後裝線膛炮隻是試驗性質,既沒有能力大規模量產,也沒有可能生產裝備更大口徑火炮。

火炮口徑越小,膛壓越低,研發生產難度越小,反之則越大。

不客氣的說

大口徑野戰炮和艦炮,生產研發都是以年為單位,需要很強的技術力量攻關,可謂是國之重器。

阿姆斯特朗火炮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後裝線膛炮,它具有一些滑膛炮和前膛炮所沒有的優點:

即從後部裝填炮彈,采用一個立楔式炮閂,被稱作『阿姆斯特朗螺絲」的緊固大螺栓頂緊。

該火炮裝填炮彈更為簡便迅速,炮膛內壁刻有螺旋膛線,發射的錐形炮彈可高速旋轉,使得火炮具備更高的精確性,射程較滑膛炮更遠。

而這一切

正是李察希望柯爾特火炮所具有的先進性能,領先一步是勝利,領先兩步就是神經了。

秉承著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的原則,李察絲毫沒有心理負擔的點醒天才的武器設計師塞繆爾-柯爾特,

這畢竟是自家的買賣,總要關照不是嗎?

若歷史沒有改變

英國阿姆斯特朗勛爵依靠1854年的3磅後裝線膛火炮發明,繁衍發展出世界頂級的阿姆斯特朗公司,以生產先進火炮聞名於世,暢銷世界百餘年。

現如今,他也隻能靠邊站了。

李察已經完全計劃好了,等到柯爾特武器公司的後裝線膛火炮研發成功,大唐王國立刻就下大訂單,實行超額采購。

不管是6磅炮,12磅炮,20磅炮,30磅炮還是50磅炮,全都投入重金大規模收儲,部分裝備海岸要塞,鳳凰要塞和紅岩山穀要塞,部分收儲於陸軍倉庫中。

等到克裡米亞戰爭一開打,哼哼……

巨大的商機就來了,李察可以把這種先進火炮賣給普魯士人和法國人,就不相信英國老不上鈎,不著急,不康慨解囊的大采購……

屆時,新型的柯爾特火炮將會大規模湧入市場,先行以高價格獲取暴利,然後大幅降價占領市場,斬斷其他武器廠家生產彷製品的妄想。

沒有需求,還彷製個屁呀?

這年頭手腳不快,連塊狗屎都吃不上熱乎的。

這些生意經,暫時和塞繆爾-柯爾特伯爵說不著,這貨盡管搗鼓著科技發明就行了。

很多人以為後膛炮是一種比前膛炮先進的火炮,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在15世紀到16世紀,幾乎所有歐洲的野戰火炮都是後膛裝填的,與現代後膛炮不同,幾百年前的後膛炮使用楔子炮尾組件來封閉炮膛,或者使用子彈藥發射筒,也就是華夏人熟悉的弗朗基炮,明朝的關寧鐵騎曾經大規模的使用過。

但由於技術原因,火藥氣體的外泄問題難以解決,導致後膛裝填火炮射程近,威力小。

於是歐洲火炮將炮尾完全封閉,整個兒鑄造為一體,前裝滑膛炮得以大流行,並迅速統治了16世紀到19世紀的三百多年歐亞戰場。

前膛炮和後膛炮最明顯的區別,是看炮尾結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護國神龍 從前有座鎮妖關 我在此地即為天庭 年紀輕輕當了反派爹 玉盤珍饈 錦衣良緣 重度迷戀是病,得治! 作精美人重生後 真千金在星際放牛 七零作精偏要做對照組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