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巡海(1 / 2)

加入書籤

這三百張空劄,不但對謝友成有極大的幫助,方便他在外聯絡他人,有了空白文劄可以當場任命,而不是空口白牙。

而且對唐清安自己,也是同樣效果極大。

這三百張空白文劄,可以讓他在金州的威望無與倫比,徹底甩開趙緱用。

唐副總要在金州整理營兵,清理地方,已經讓金州上下皆有謠傳。

不過唐清安按住不發,而是帶領官員開始出海,從復州衛熊嶽驛外的海島,兔耳島開始,巡視各島屯田事宜。

海島地利特殊,時常有海水倒灌,有的島又多山地,所以屯田麵積,以及收成之數必定會受到影響。

整個兔耳道,開發田畝不足一千畝,一年也才收約兩千石,去殼留米估計有一千六百石左右。

兩日一頓乾飯,一年隻能養活八百人。

一行人坐船到了長生島才好一些,加上周邊四島,合計有田兩萬七千畝,每年可收蜀黍米三萬七千八百石。

還有其餘諸島,趕在播種前,合計開發田畝八千畝。

本來計劃的是四萬畝,實則是缺少耕牛和農具,總共隻開發了三萬六千畝。

南方水田水稻產量高,而且可以一年兩季,少數地區還能一年三季,一畝田就足以供養一丁。

而北方卻不行,這三萬六千畝,全部種上蜀黍,其餘棉桑,油菜籽皆不種,由內地供養,也才能養活兩萬幾千人。

如果全部餓著肚子,每天數米下鍋,頓頓稀飯,則可以養活三萬餘人。

按照原來的史料,毛文龍在皮島,大小長山島,石城島等大小海島,開墾田畝,一年平均獲得雜糧十一萬石。

這些島主要都在黃海上,不同於唐清安,他目前主要開發的海島都是遼東灣的島嶼。

金州的船隊已經出了遼東灣,在黃海上收復了大小長山島,石城島,山島等。

但是已經錯過了種植的季節,雖然也在大規模開墾,卻隻能種些經濟作物,以彌補百姓所需要的的油水。

根據船隊的探測,結合歷史,這些地方同樣能開發出七八萬畝田,也就是說明年,遼東灣和黃海各海島,可得合計超過十萬畝田。

這些海島上所產出,一年可以養活八萬餘人。

唐清安一邊在各海島任命官員,一邊統計各島的數據。

雖然知道東江鎮的百姓過的很淒慘,但是他實在想不出,毛文龍是怎麼憑著海島所產,養活的七八十萬,最高百餘萬的遼民。

自己且有金州之肥,遼東灣各島,哪怕頓頓稀飯,也養不活這許多人。

最終,唐清安所乘坐的船隊,停靠在了海洋島,這裡離大陸最近也有兩百餘裡,島上人跡皆無。

在後世,此島有人口五千人,耕地麵積隻有兩百餘畝,但是林地麵積卻有兩萬餘畝。

此處到處都是山,平地極少,雖然水資源豐富,卻很難開墾出田,想要修梯田,非短時間內可辦成。

而唐清安之所以仍然要到此地,實在是看中了此處的一個極大優勢。

後世此地隻水產品產量就有七萬餘噸,因為此地海洋魚類資源頗為豐富。

馮勝之和顧應時等官員,隨船一路來,海平麵上魚躍而起的魚群,真是數之不盡。

而且絲毫不知躲避人類,靠在船舷上,彎月要伸下長杆子網兜,就能撈上來滿滿一兜的魚。

土地不足用,唐清安把目光放在了海上。

海上能提供的物資,遠遠比地上要強,比米類要強的是,能提供豐富的高蛋白。

大明和大周兩朝幾百年的海禁,讓海洋上的魚類,如今是用之不竭。

「從大小長山島,到此處一路來,白夜氣候變化不大,且暴風暴雨季節極短且穩定。」

馮勝之在島灘上隨手抄起一個貝殼,撬開殼子掏出裡麵的白肉,直接塞入嘴裡,隻覺得一股肉香撲鼻。

其餘人見狀,紛紛學他的模樣,海灘上的貝類遍地都是,絲毫沒有見少。

「將軍想要鼓勵百姓出海捕魚,這個辦法真是極好,隻要算清楚暴風季節,漁民出海就很難遇到風險。」

唐清安笑而不語。

這就是後世帶來的便利,這個時代,船業不興,像那南方多處地方,出海討活則九死一生。

而這一帶卻不同,風平浪靜,晝夜溫差小,氣候宜人,島嶼皆是水深港闊的天然不凍港。

地利位置優越,哪怕在後世都是主要的出產魚類的產地。

禁漁期兩三百年。

根本不用去尋找魚群,探索漁汛,船隻隨便開,輕易就碰到魚群,而且種類繁多,隨意挑選。

「人不能光吃米,我收到內地的消息,兩廣,四川,陝西各處都有流寇,可見缺糧之害。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朝廷的供給終歸力有未逮,我們必須自產自救,就算我是杞人憂天,也能為朝廷減輕些許負擔。」

武將很重要,文官一樣重要。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打的就是糧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全仙門都求我去種田 我,大契昏君,敗光國運成天帝 黑霧之王 遮天之絕世大黑手 超級拯救者聯盟 重生後我嬌養了大反派 權遊:我有一個係統 玄門問道 無限遊戲裡被漂亮邪神捧紅了 洪荒之太墟無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