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入雲(2 / 2)

加入書籤

書中引了不少真真假假的上古俠客傳說,本是借古諷今,鼓吹上古懲惡揚善的俠義之道,實則鞭撻如今道德仁義淪喪,武力橫行無忌之風。奈何阿原這純良少年隻對那些大氣磅礴的傳說故事感興趣,對醜惡之事便自行過濾,在他眼裡作者隻是在大肆歌頌俠客的品行風骨,表達一下凡人的敬仰之情,不由得對行俠的向往又加深了幾分。

書中又說無論修仙門派還是江湖幫眾,如今都是聲勢浩大,廣收門眾弟子,占山劃地,大講排場,耗費人力財力無數,實則對百姓國家百害而無一利。而在從來不知官家奢靡,百姓疾苦的阿原看來,這分明就是在為那些名門大派宣傳造勢。

「連雲山諸脈綿延,連接名山大川無數,乃是地脈匯聚之地,靈物雲集之所。天玄門當中而據,獨占千裡江山,耗費珍奇靈寶無數,竟以紫金為頂,白玉為柱,青玉為階,建道宮三十六座。其一磚之價,可供一戶貧下人家生活十年有餘……」

這段鞭笞之言作者寫起來想必痛快無比,阿原看得也是熱血沸騰——如此氣派的人間仙境,不去看上一看,豈不枉生為人?若不是不知那連雲山、天玄門坐落何方,隻怕馬上就掉頭前去了。

阿原雖然一直夢想著修仙行俠,卻從沒想過仙和俠的來歷,看了書中兩段論述,大嘆長了見識。

關於仙,書中言道:「神仙之說,流傳已久。相傳太古之時,有大神開天辟地,造育蒼生。人生為萬靈之長,得天獨厚,領悟天道者升仙,德被蒼生者封神。太古之世,人掌下界,神居上界,天地和諧,萬物一體。」

「及至末世,天道淪落。人神皆不惜大神之賜,不體大神之意。下界汙濁愚昧,世人為蠅頭苟利,爾虞我詐,費盡心機。上界虛榮貪婪,眾神為爭名奪位,終日鬥法,竟使得天下為之大旱百年。大神醒來,怒而滅世。誅仙殺神,擊破天穹,降大水於世,百年不退。遂使生靈絕滅,大地荒蕪,是為洪荒。」

「洪荒之後,天地重歸混沌,大神棄世而去,長眠於昆侖之上,懸圃之中。六萬四千年後,有兄妹二聖作,以風為姓,是為天帝天後。天帝開混沌,分陰陽,定風水,遂重有天地萬物,天後采石補天,摶土造人,遂再有人世萬民。又結神州結界,佑護蒼生,澤被萬民,從此神州風調雨順,災亂不生。」

「然世人自有靈慧之輩,不思將才智用於富國安民,教化百姓,卻窮經皓首於上古殘文斷卷,竭盡心思,再創道法,世代傳承,遂成宗派。時至今日,門派林立,各據一方。修道之士多如過江之鯽,不修德行,不悟天道,偶有斷金裂石之能,便自以為成仙。妄用天地玄法隻為爭名奪利,此上古之舊路也。吾聞今歲雷國大旱,此滅世之前兆乎?……」

關於大神創世滅世,天地重開的傳說,阿原雖然不是第一次聽說,但還是深深沉迷其中。這些東西對他的吸引力簡直是致命的,他一遍又一遍地讀,每每閉上眼睛,想象大神誅仙殺神、水漫大地的威勢,幻想那天地玄黃、混沌初開的景象,一時間如癡如醉。

關於俠客,書中說道:「遊俠者,自古有之。古之遊俠,哀民生之疾苦,遂少年立誌,不求名達天下,但求造福蒼生。遊歷天下,是為訪天地造化之妙,觀世態眾生之疾。雖仗劍而行,然劍鋒非不平之事不露,劍刃非大惡之血不染。」

「時至今日,天下動盪。雲國無為而治,民飢而愚;雷國以重律治之,民畏而怯;風國尚鬥,民爭而國亂;雨國罷武,民弱而國亡。生逢此世,百姓終日勞作,尤不能果腹。遂有少年兒郎披發束衣,憑一己之勇,執三尺之鋒,行走天下,爭名鬥狠,為所欲為。為一毛之利而揮劍,為睚眥之仇而瀝血,是謂今之俠。」

這段明顯帶著褒貶的論述,在阿原看來隻是闡明一下上古俠客與如今俠客的不同,他本來所知的也都是上古傳說中的一些俠客故事,看完之後,心中暗自認定,自己有古俠之風。

倘若作者知道自己的書被人如此解讀,隻怕當真要被活活氣死……

雖然作者認為修仙者和遊俠兒都是一路貨色,但在阿原看來,這本書簡直到處都在講二者的不同,讓他大長見識。原來二者一個居於仙山洞府之中,脫離世間紛爭,以領悟天地之妙,飛升成仙為目的;另一個遊歷天下,懲惡揚善,事事以天下蒼生為念,以造福黎民百姓為己任。

阿原對這兩個誌向都是贊嘆不已,自己的理想自然是學得無上仙法,卻不急著飛升,而是禦劍乘風,神遊天下,除盡天下惡人,閱遍神州奇景。人生如此,方一償心中所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仙俠相关阅读: 下山後,六歲小饕餮被全家排隊團寵了。 造化神魔錄 穿成極品老婦後我綁定了強國係統 快穿:炮灰逆襲成boss 我不做老千好多年 [綜英美]韋恩們又在互演 用死遁渣了最強後我又死回來了[咒回] 他們都想背著我哥和我偷情 [綜]那什麼的神明 我靠嘴炮混入紅黑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