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出征:巴蜀異變(1 / 2)

加入書籤

西突北燕之戰的消息同樣很快傳到了長安,長安朝廷先是處理了震驚關中的漕渠骨殖案,又解決了吏部瀆職案,最後幾方勢力牽扯不休,還搭上吏部尚書一條人命,鬧得朝廷不得安寧。加之戰火並未燒至蕭關之內,長安朝廷又樂於看到兩國鬥得死去活來,自然將此事拋諸腦後。

等到西突北燕兩國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達成和談之後,才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尤其是向來敏銳的中書令蕭靖和對兵事頗有研究的兵部尚書徐天楷,兩人都覺得此事另有玄機。

但是長安朝廷已經顧不得西北河西走廊上發生的事情,因為,更大的麻煩來了——

十月下旬,劍南道的公文像雪片一樣飛入了長安城,先是說什麼彭州、漢州、梓州山洪暴發民不聊生,又說雅州地動,震感波及附近的眉州、邛州,百姓流離失所,最後是劍南道節度使公孫梟上書哭訴說異教橫行,百姓皆「從而信之」,民心不穩,暴亂不斷。總之一句話,巴蜀劍南道的情況糟透了。

關於這件事的處理方式,朝廷上下一連吵了好幾天都沒個結果,主要原因是,巴蜀的情況實在是過於復雜了,又是山洪又是地動還有暴亂,誰也不清楚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其次在於朝廷缺錢,**月剛賑災河南,還欠著江南商人的稅款,如今又要在巴蜀投入大筆的銀兩,戶部尚書沈江年表示哭都哭不出錢來了。

巴蜀問題解決的唯一有利因素倒非常有趣,樞密使王朝貴可能因為是綿州人的緣故,對於家鄉問題他還是一向比較關心的。無奈他一個人關心沒用,因為沒錢又不清楚情況,滿朝文武對於巴蜀問題雖然都很頭疼,但還是拿不出一個像樣的解決辦法。

這件事也不出意外地驚動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李若昭,不過她對巴蜀的情況也不太了解,隻能讓在巴蜀的虞讓徹查此事。虞讓在回信上叫苦不迭,「莊主,剛剛讓我查王朝貴和杜家的牽扯,怎麼現在還要查別的啊……」

若昭好聲沒好氣地把虞讓的回信拍在桌子上,「他最近幾天是不是有點飄?估計是欠阿瀾姐你的管教。」

雪瀾把藥遞給若昭,笑著打趣道:「不就是查個劍南道上書的情況嗎?他怎麼這麼大的怨氣?」

若昭想到之前叫虞讓查查秘門、杜家和王朝貴的恩恩怨怨,這件事阿瀾姐並不知情,所以也不再把這個話題進行下去,隻是輕描淡寫道:「還不是他懶懶散散慣了……」

今日下午李世默約了莊主在靈溪茶莊一見,若昭也不過多和雪瀾打趣了,提前幾個時辰便去了靈溪茶莊,用過午膳之後就在惜誓茶包的內室一邊等他一邊休息。

本來約的未時見麵,等過了未時三刻李世默才姍姍來遲。世默一進門就對著紗簾後行禮致歉道:「還請莊主見諒,來時遇到了些意外,故而來晚了,實在是對不住讓莊主久等了。」

若昭本來在紗簾後等得昏昏欲睡,一聽說他遇到了意外,立馬清醒過來,聲音也有些控製不住地忽高忽低:

「咳咳咳……什麼意外?殿下可還安好?」

李世默知道這屋中就隻有他們兩個人,便自己搬了把椅子坐在紗簾這頭。說來有趣,之前他們倆隔著紗簾聊天也隻是各自在內外間說話,自打李世默從河南那邊回來,兩人的相處倒是比之前更加熟稔默契了些,說話的距離也就僅僅隻隔著一道紗簾。李世默一方麵感念莊主費盡心思借太子之手把他看中的韓晟調到中央來,另一方麵,他開始涉足政事之後才知道朝廷痼疾之深,絕非當初自己一腔熱血可以應對,對於莊主的隱忍籌謀就更加欽佩不已。

「多謝莊主掛念,本王一切安好。也不是什麼大事,就是今日出門,感覺有人跟蹤,所以繞得遠了些才過來。」李世默不忍心繼續麻煩莊主,停頓之後又補充了一句,「也許隻是本王的錯覺,不礙事的。」

「跟蹤?」紗簾後的人聲音又高了起來,「此事乾係重大,還請殿下不要有所隱瞞才是……」

李世默坐得離紗簾很近,近到他甚至可以清楚地聽見紗簾那一頭的人喉嚨間壓抑的咳嗽和吞咽的聲音。他想,莊主大概是病了,於是輕描淡寫道:「確實隻是個人的感覺罷了,似乎是東市有個臨王府攤販在盯著王府的動靜,出門之後又有一個人跟上了。不過,本王也不確定那人長得什麼樣。」

紗簾這一頭的若昭垂下眼簾,她想,李世默早年遊歷江湖,經驗不可謂不豐富,他的感覺應該是沒錯的。這就說明,有人盯上他了。

「殿下覺得,是敬王府的還是東宮的?」

「說不準。」李世默回想了一下被跟蹤時的場景和感覺,還是自顧自地搖了搖頭。

「殿下不必憂心,這件事就交給在下來查,殿下自己注意王府內部安全即可。」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詭異世界裡的武者 混沌女擇夫記 我的空間有座城 江山多嬌之問情 不做反派許多年 誓歡 從屬性加點開始的諸天 超級坑鬼子係統 催更大魔王 唐宮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