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 風雲際會63 要命的問題。(1 / 2)

加入書籤

今天天氣不錯,需要操心的事兒也不多,荀彧處理完手頭要緊的公務後,獲得了難得的閒暇時光。

他捧著仆從送來的溫熱茶水,端端正正地跪坐在墊子上,靜靜欣賞窗外的風景。

桃花杏花已謝,梨花卻還開著,放眼望去,一片純潔無暇的白,宛如雲朵墜入凡間。

看了一會兒,荀彧放下茶杯,叫仆從套了馬車,出城巡查。

在呂昭的授意下,經過幾年的經營,襄陽城外空閒的土地都被分配給了掛在呂昭名下的自耕農,勤勞的百姓們如獲至寶,在官府相關部門的協助下,對其進行了認真細致的開墾,滿滿地種上了糧食、蔬菜和桑麻。

在豐壤buff的加持下,在環繞襄陽的漢水、沔水等河流的灌溉下,農作物們茁壯成長,到處都是生機盎然的翠綠。

完成階段性勞作後,農民們三三兩兩聚成群,挽著褲腿,赤著上身,坐在路邊或田埂上邊吃飯邊聊天。

荀彧的車架和人群之間還有一段距離,他聽不到聊天的內容,但卻能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

過了一會兒,車夫收到命令,在路邊停車,荀彧下車後駐足觀察了一會兒,似乎隨便選了個方向,沿著田埂緩緩前行。

很快,一小撮聚集的農民發現了荀彧,他們臉上的笑容不自覺地舒展得更加誠摯,紛紛對這位南陽太守恭敬行禮。

坦白地說,荀彧不管是長相、氣度、亦或者所處的地位,都很難跟黃土地扯上關係,但在泥石流呂昭的禍禍下,他學會了種田,並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自己買了塊地,堅持每年都抽出一定時間親自耕種,此舉甚至一度在南陽士族間引領起了種田的潮流,之前來敏給呂昭寫信,沒少吐槽這事。

為了切實幫助農民解決各種問題,荀彧是真真正正下過基層的,哪怕他沒像陳登一樣長時間在田裡吃住,但也親自跟許多百姓打過交道,熟知他們情況的同時,也被他們所熟知。

這年頭的百姓大多都害怕當官的,他們在地位遠遠高於他們的士人麵前毫無還手之力,為了不受到傷害,隻能盡量避開。在這種情況下,能得到百姓們主動的笑臉相迎,實在是非常的難得。

麵對熱情的百姓們,荀彧微微勾起嘴角,露出禮貌但溫和的笑容。他一一安撫慰問了他們,引導大家談起最近的生活狀況,哪怕是瑣碎的家長裡短也好,隻是為了聽聽是否有需要解決的難題。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一五一十地匯報近況,內容大多平淡而溫馨,東家的小女兒到了年紀,進入學堂讀書;西家的大兒子順利畢業,成了一名小吏,全家都以他為榮;南家的女兒自己找了如意情郎,但父母不太滿意,總想著再看看;北家的耕牛竟然一胎產了兩隻小牛犢……好吧這其實已經不算是新聞了,因為不知道從何時起,呂昭治下就總是冒出來類似的事,不隻是牛,小到雞、鴨、鵝,大到豬、羊、馬,許多牲畜都經常誕下比過去多一倍的崽,久而久之,大家都見怪不怪了。

如果呂昭聽說了,她大概會默默地看一眼「豐壤」buff的部分說明段落——「可將農產品提升至原有225產量」——然後默默挪開視線,假裝無事發生。

總之,大家聊天聊得挺熱鬧的,但完全沒有到需要荀彧這個級別的官員操心的程度。

這其實是好事,天大的好事,說明百姓們安居樂業。

認真傾聽了一會兒,記下幾個微不足道的小問題,承諾會盡快安排相關官吏解決並給出答復後,荀彧在百姓們的目送下告辭離去,回到了車上。

沒接到命令,車夫沒有貿然行動,而是老老實實地垂手等在車外。

駕車的馬性格溫順,也沒有鬧騰,它隻是小幅度地刨了刨蹄子,低頭去吃路邊的草。

荀彧端坐著,微微側頭,視線穿過掀起的窗簾,落入翠色原野,一點點延伸向更加遙遠的、目光難以企及的天際。

他仍然很清楚地記得帶著全族從潁川遷徙至魏郡,又從魏郡遷徙至南陽的往事。

曾經繁榮的城鎮一座座空了,方圓百裡渺無人煙,烏鴉成群結隊在陰雲密布的低空盤旋,發出嘶啞的鳴叫,道路旁堆滿了瘦得皮包骨頭、赤裸裸的屍體,有的是死於飢荒,有的是死於戰火,不管因何而死,結局都沒有不同。

有時會遇上逃難的百姓,各個瘦得不成人形,神色麻木,直勾勾地看過來,明明雙眼無神,卻令人不寒而栗。

有時會遇上小股土匪,所幸對方沒有全然失去理智,知道幾十人搶劫大幾百人的隊伍不太現實,即使有敢於鋌而走險的亡命之徒,也被強壯的家丁們勇敢地趕跑了。

成年人尚且難以忍受,更別說幼童了,他們或許還不明白死亡的殘酷,但深刻在血脈中趨利避害的本能會令他們自然而然地感到恐懼。人一害怕,就容易亂套,多虧了荀彧一貫治家嚴謹,上上下下都對他十分信服,他說什麼大家就做什麼,荀家人這才能一路有驚無險地抵達南陽。

荀彧並非坐而論道之徒,這一路的顛沛流離,使他真真正正看清了失去庇護的百姓們到底生活在怎樣的水深火熱中。

他少時遍讀百家經學,青年立誌忠君報國,想著總有一天要盪滌亂世,使天下恢復和平與安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閱歷的增加,有些觀念是會悄然轉變的。

他曾經認為依附於豪強士族的百姓們已經過得很不錯了,直到他看到了呂昭治下的民眾。

原來普通人還能過那樣的日子啊。

……為什麼不能呢?

人和人之間的區別到底在哪裡?是什麼導致了有些人一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有些人出生就含著金湯匙?

士人都學過《禮記》,讀過其中的一篇文章——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傳頌「天下大同」理想的人有很多,可很少有人真的會以此為目標,努力嘗試去實現它。

呂昭從來沒對任何人說過她想建立一個大同的社會,但她的做法讓荀彧看到了實現大同的可能性。

就比如前幾天,呂昭托給劉馥修建的那條溝通潁水與汝水的河渠終於修好了,從開工到完工,總共耗時兩年的時間,速度算快的,主要因為天師道後來搗鼓出了火|藥,原本得百姓們一點點手動鑿開的渠道,變成了先上火|藥炸出個大概,再根據實際情況精修,大大節省了人工。

在夢中聽了荀彧和陳群的匯報,呂昭非常高興。雖然在豐壤buff的籠罩下,她治下的田地不會因為缺了一點水的灌溉就減產,但水渠投入使用後,也能方便百姓們取水用水嘛。

陳群說參與修建水渠的百姓們聯名上書,請求等呂昭回去主持第一次開渠灌溉的儀式,圖個彩頭。呂昭笑著婉拒了,她在外打仗,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去,水渠早一天投入使用,就能早一天造福百姓,沒必要等她。

「唔,倒是提醒我了,」呂昭一拍腦袋,想起一事,「參與修建水渠的百姓總共有多少人?」

陳群當即說了個龐大的數字。

從他乾脆利索、沒有半點猶豫的態度中,呂昭看出來他確實按照她之前的吩咐去做了——認真登記每一位工人的資料,不可遺漏錯漏。

「挺好的,」呂昭笑眯眯地說,「我想立一些石碑,沿著水渠兩側安置,上麵的內容就刻所有參與修建水渠的百姓們的名字吧。」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科幻相关阅读: 柯學特攝世界戀愛真難 驚!我家的冰箱成精了 糜果 婚後淪陷 七十年代奇葩一家親 拋棄的道君找上門了 科技飛升:從神話妖魔開始 清穿:鹹魚福晉的自我修養 紅雲:立大乘佛教成聖 從長津湖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