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崔暹〔二合一〕(1 / 2)

加入書籤

崔季舒被高澄喚去商議抑佛的具體措施,前後耗費了半天時間,卻並沒有耽誤他的事情。

無論是挑選嗣子,或是設立學舍,一切都被崔季舒安排得井井有條。

雖然以武勇聞名於洛陽宗王之間,但說到底他還是一名精於政事的文士。

四月二十,天才蒙蒙亮,渤海王府一百名侍衛都被分發任務,各自去接四名同袍遺孤,往學舍集合。

學舍離渤海王府並不遠,同處衣冠裡,僅隔了幾條巷道。

及至日出,高澄早早端坐在學舍大堂。

每當有遺孤被送來大堂拜見高澄,崔季舒都會提前將他們父親的名字告知。

高澄臉上總會帶著明顯地悲戚之色,不厭其煩地誇贊他們父親的英勇。

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被高澄接見,又往堂外集合。

最終都在堂外等著高澄訓話。

高澄在崔季舒的陪同下走了出來,場間的幼童少年們,年紀大的已經十五歲,年紀小的甚至才四歲。

六歲的徐騫便站在人群之中,很不起眼。

「父王曾問我,為何要耗費錢糧教養你們,我反問父王,我們高氏究竟代表了什麼。」

高澄在崔季舒訝異的目光中,繼續喊話道:

「高氏難道僅僅是指我們高家父子嗎?不!高氏指的是追隨我們父子信都建義的忠義之士,是為結束這亂世而死難的軍中將士。

「你們的父親在戰場上捐軀,並非心中沒有家卷,正是這樣崇高的理想才讓他們不惜為高氏效死。

「縱使身死,他們依舊與高氏緊密相連,榮辱休戚相關,高氏占據關東,他們的事跡就會被關東之人傳頌,高氏占據天下,他們的事跡就會被天下之人傳頌!

「若高氏敗亡,你們的父輩將被世人遺忘,他們的犧牲也會變得毫無意義。

「作為高氏忠良之後,你們要做的便是好好識字,學文習武,成為棟梁之才,繼承你們父輩的誌向,為結束這個亂世而奮鬥。

「且記住,為結束亂世而戰的高氏,始終代表忠義之士的身後榮辱,始終代表大魏興盛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天下百姓的根本利益。

「什麼才是天下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結束這個亂世,讓百姓們過上富足安定的生活!」

場間的少年們都被高澄將情緒調動起來,隨著侍衛們高呼:

「為高氏效死。」

「為結束亂世而學習。」

「學成文武藝,報效賢世子。」

具備一點點演說才能的高澄看著這群激昂的少年,內心充斥著滿足感。

毫無疑問,假以時日,這些孩子都是高家最堅定的支持者。

「世子所言發人深思,仆請將世子今日之言刊刻在石碑之上,立於學舍大院,以使學子牢記在心。」

高澄果然動心,他又不是在寫史,自然不用忌諱刻立石碑。

循聲望去,果然是當初在襄陽城外,恭維高澄大破陳慶之與斛斯椿十萬聯軍的張師齊。

崔季舒也反應過來,狠狠瞪了眼張師齊,暗自鄙夷:呸!諂媚小人!

高澄不急著答應,他麵露為難道:

「非聖賢之言,不能為學舍碑文,張郎中此話,未免太過。」

崔季舒聞言立即跟上,秉忠直言道:

「世子治政以來,安定民生,關東百姓無不歡欣鼓舞,如今又興文教,勞苦功高,於兵事,更有平定三荊之舉,非聖賢之名,無以加焉,仆請世子萬莫推辭。」

高澄見崔季舒說得有理有據,也不再忸怩,當即便將這件事交由張師齊辦理。

同時再次給自己提了個醒,張師齊這種小人隻能放在身邊,若是這件事辦得好了,順勢就把他提拔為記室參軍,掌管文書之餘,記錄自己的言行。

對於桓楚皇帝桓玄自己修起居注的做法,高澄向來瞧不上,正經人誰寫日記呀。

由旁人動筆可信程度才高嘛,小高王為了後人著史不至於缺乏資料,可真是操碎了心。

學舍之行的目的已然達到,高澄也不久留,留下教書先生們按學子的年紀分舍,自己則與崔季舒等文吏回了尚書省。

不同於元亶領尚書令時候的空閒,如今的尚書省作為最高執行機構,下屬六部三十六曹,僅吏部諸曹虛設,其餘都已具備實權。

京畿大都督、侍中高澄兼任尚書令,侍中司馬子如任尚書左仆射、侍中李元忠任尚書右仆射,協助高澄處理政務。

高澄南征時,尚書省事務都由司馬子如、李元忠分領。

如今高澄回洛,兩人也將權力讓渡,不敢與他相爭。

而趙彥深也沒有放下對僧尼為惡之事的調查,就在洛陽一片忙碌的時候,段韶終於抵達了晉陽。

高歡看著風塵仆仆的段韶,大感疑惑,究竟是什麼重要的事情,才值得讓段韶當信使。

接過信封,高歡迫不及待地揭開火漆,捧著信紙讀了起來。

許久高歡放下信紙,老生常談地感嘆道:

「天降麒麟兒,助我賀六渾。」

他對高澄出於謹慎派遣段韶送信的做法尤為滿意。

說罷,又與段韶道:

「孝先奔波勞苦,且先回去歇息,探望父母。」

段韶很好奇信上內容,可既然姨父沒有給自己看的打算,他也不敢貿然開口。

應諾告退,大不了回去再問高澄。

高歡命人傳喚崔暹,段韶也順道去見陳元康。

陳元康得知高澄對他念念不忘。

大為感動,他知道段韶深受高澄信重,是自己人,於是低聲道:

「勞煩段將軍轉告世子,太陽東升西落,元康始終麵南。」

這個太陽的說法,是獨屬於高澄與陳元康的秘密,但這番話暗藏的表忠意味,卻能被段韶感受到。

暗自感慨表弟這拉攏人心的本事不遜姨父,便向陳元康告辭,回家去拜會父母。

而此時,崔暹也正前往大堂麵見高歡。

崔暹與崔季舒同出博陵崔氏,是個中年文士,年紀雖然長於崔季舒,但卻是小崔的侄兒。

高歡離開河北時,留高琛守後方,他數次握著崔暹的手,語重心長道:

『大丈夫相知,豈在新舊。軍事固然重大,留守責任也不輕,家弟年輕,辦事不嫻熟,後方的所有工作,統統托付給你了。』

由此可見信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術法書冊 海賊:七代目漩渦鳴人參上! 食戟之零 從DNF關服開始當神豪 休夫後帶著手機嫁你弟,讓你追悔莫及 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 飛揚年代:從采購員開始 精靈之我有一個精靈芯片 穿越三年,前任找上門 人在綜影,浪到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