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北上馳援(1 / 2)

加入書籤

自從做出北上馳援的決定後,李源便迅速判斷起當下的局勢。

如今壽州戰況不明,城中兩支兵馬分別是李金全手中的兩萬衛聖軍,以及劉崇俊的三萬清淮軍。但從潰兵口中得知一萬五千光州軍在決水遭遇伏擊,和劉仁瞻火速救援壽州的舉動來判斷,壽州情勢定然危急,且叛軍的兵力已足以分兵出擊。

故而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那三萬清淮軍,到底是被叛軍所敗,還是跟隨反叛了

李源心中頓時顫栗起來,若是連清淮軍都歸屬了李金全,不僅劉仁瞻部麵臨險境,自己手中這區區一千輕騎,恐怕去了也是白白送死。

於是思忖了片刻後,火速命人召集了鄂州城外的所有潰兵,稍稍清點了一番,刨去重輕傷者,大致還有四千多人,州兵戰鬥力可想而知,但至少他們手中還有兵刃,且大半還穿著或完整或殘缺的盔甲。

李源即刻下令,將這些潰兵收攏列隊,再命林嗣昌將迎親此行所攜錢糧取出大半分發下去。果不其然,這些人不管此時有沒有鬥誌,狼吞虎咽了一番後又得了賞錢,紛紛高呼願意追隨李大帥。

正當此時,又聽見鄂州城內傳來一陣猛烈的躁動。那位心係主帥劉仁瞻安危的武昌兵馬使周廷構,到底還是領著自己帳下的三千騎兵趕來支援。此人畢竟是劉仁瞻的連襟,算得上劉崇諫的長輩,一陣短暫的僵持之後,守城士兵打開了城門,終究還是不敢阻攔。

周廷構領兵前來,無疑使得李源的信心驟然倍增,大軍迅速集結後即刻出發。而北上壽州,李源首先便是麵臨路徑的選擇。

要知道,如今走官道則必經光州廬州,不說這些地方有沒有淪入叛軍手中,光是時間,拚盡氣力也得耗費至少七八日。取過隨身輿圖上細細察看了一番,李源心中焦慮的同時,無意中看到了兩個熟悉的地名,「大別山」以及「八公山」。

大別山,一個後世耳熟能詳的地方,一個能產生奇跡的地方。而八公山,別的不說,就憑借淝水之戰中「投鞭斷流」、「草木皆兵」的典故,已足夠聞名於世。

因此,李源當即下令,沿舉水北上八十裡,接著避開官道,轉而橫插大別山中。而正如李源所料,這個年代的大別山便有如荒山野嶺一般,山路狹窄難行,荊棘密布,更伴有陣陣野獸幽鳴,這自然環境比後世不知道惡劣了多少!由於山高路深,自黃昏起便得燃起火把方能前行。

而這些新編入的士兵們卻大大出乎了李源的意料,他們幾乎都是光州人氏,那裡正是大別山西山口處,大多熟悉路徑,因此在大別山中行軍時,翻山越嶺如同家常便飯一般,顯得無比澹定自如。

得虧有了光州兵作為向導,李源與周廷構領著兵馬硬生生在大別山中扌莫索了兩日兩夜,最後順著山勢餘脈往東北方向疾行,眼前終於出現了一片開闊的平原地帶,這也大大超出了先前的估計。

原來所謂的八百裡路程,那是沿官道繞行才計算得出,實際上橫穿山穀而過,順利的話至少能縮短一半以上的日程。

抵達芍陂後,由於即將進入壽州地麵,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大戰,李源決意讓全軍進行一次短暫的休整。

由於李源先前特意讓林嗣昌在這些光州兵中,挑選出了數十名長得膀大月要圓的老兵,授與臨時軍職,犒以銀錢,督促行軍。

此舉果然收到了巨大的成效,經過高強度的行軍之後,這些光州兵在紮營休整時仍然保持著嚴明的紀律,絲毫不敢有散漫和懈怠,而李源下達的軍令也執行的井井有條。

眾軍士快速地吃完口糧,又給戰馬飲水,便即刻坐下歇息,李源卻無暇休息,在簡易的軍帳中召集了周廷構、林嗣昌以及各營指揮使商議起軍務來。

李源命人將輿圖徑直鋪開,沉聲道:「諸位,再往北走咱們便進了壽州地麵。我大軍自出了大別山後,一路北上並沒有遇到叛軍阻攔,這便說明了叛軍主力已經大部收縮在壽州境內。

而劉大帥所部先前在決水與光州潰兵遭遇。決水又在壽州以西,往北便是淮河無路可走,故而隻能東進。據本帥推斷,此時劉大帥定然已在壽州城下與敵對峙,而紮營之處隻能是城西,要麼是城南。」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東京刑事:警監榮耀 海賊之火焰女王 救命,我真的不想當病嬌黑月光 穿越夫郎有點甜 遮天之時之蟲 穿成賈寶玉:我靠種田逆襲了 紅樓之賈環厲害了 [三國]我真不想當主公 重活:1982 華娛之神仙姐姐是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