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好官(1 / 2)

加入書籤

明洪武時期的耕地麵積,約為85億畝,全國農業總產量約102億石,農業稅總收入是3227萬8900石

明末時期的耕地麵積,約為11億畝,全國農業總產量約128億石,農業稅總收入是2600萬石。

因為小冰河時期影響,畝產糧食略有下降,可按照這些數據計算,明初的農業稅是316%,明末的農業稅是203%

世人往往以為明末賦稅沉重,才致民不聊生,其實明末農業稅率比明初還要低!

但問題是,明初沒有那麼多「不交稅」的土豪士紳啊,誰敢不交稅,朱元璋的辣手可是要扒皮實草!要砍腦袋的!

但在明末,滿中國都是不交稅的人,所有讀書人都聯合起來糊弄皇帝。

萬歷年張居正掌權時,想拿逋賦者(bū fù逃稅)開刀,但張居正這種做法,受到許多官員的批評,最為有名的是那時的文壇領袖王世貞。

可見這個文壇領袖也是個逃稅慣犯。

對逋賦者,最有效的法子當然是沒收家產,在西方,通常都是采取這種辦法。

但中國皇帝都念仁治,都善待讀書人,因此從不會嚴懲逋賦者,更別說沒收家產了。

一向被人批評為**沒有人權的古代中國,對個人私有財產的尊重程度,其實還遠在西方之上。

但是逋賦者很狡猾,他們會交納部分稅收,並不全額拖欠,同時許諾以後會補交餘額,但是拖欠兩三年後,就不能再指望逋賦者們補交欠稅了。

因為官員會以「民生疾苦」為由,請求皇帝蠲赦(juān shè赦免)逋賦。確實民生疾苦,但蠲赦的卻是士紳官員逃掉的稅。

皇帝下令蠲免某年以前的逋賦,這種事在明末尤為常見,這其實又鼓勵了民間的逃稅行為。

明末的稅務簡直是爛包!窮皇帝被玩得團團轉,哪怕是極力為皇帝謀取利益的魏忠賢,他手底下的官員恐怕也全是逃稅大戶。

……

聽完徐光啟解釋明朝農政、稅政,李思勉那感覺,就像大冬天吃了冰一樣,透心涼。

番薯、玉米、馬鈴薯,這三種寶物居然都已經出現在中國,但卻無法得到推廣!這豈不是天要亡大明!?

天啟是個木匠皇帝,隻當他走個過場。

崇禎卻還勵精圖治,但崇禎又注定要被東林黨蒙住雙眼……這樣一想,閹黨身份的李思勉,更加無路可走!他隻有暗中圖謀,改朝換代這一條路!

他說:「徐伯父,既然你已上書推廣番薯,那不管成不成,小侄先將此事放下。」

徐光啟嘆氣:「老夫力有不逮,若年侄肯入朝……」

李思勉推辭道:「小侄對應考一項,實在無能。」

徐光啟道:「你聰敏不下於我,若入天主膠,得我天父庇護,未必不能高中。當年我便如此,入教次年便僥幸得中……」

李思勉尷尬,沒想到老徐居然傳起教來。

徐光啟越說越高興,眼睛發光,陷入難忘的回憶:「我中進士,也頗快活,便去看望利瑪竇教父。利瑪竇很高興,他說天父的榮光降臨到我身上!然後我們祈禱,談天說地,我們談到中西方的算術,利瑪竇便對我說:古代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有一本拉丁文著作,叫《幾何原本》,這本書在歐洲影響深遠,可惜要譯成漢語很難。我便說:既有這樣好書,您若願意教我,不管有多少困難,我也要把它譯成漢文。」

「後來一年,每當放衙,我一出翰林院,就趕到利瑪竇那兒,由他講述教導,我與初陽(孫元化字初陽)來翻譯書寫。」

「終究隻翻譯了六卷,利瑪竇的身體便撐不住這樣繁重的夜間工作,四年後利瑪竇就逝世了,我便再也沒有機會將剩下九卷譯完了,唉……利瑪竇是我一生的良師益友……願你在天父懷抱裡得到安息,阿門。」

徐光啟說著,閉目默禱,眼角流下淚水。

李思勉以為,就算徐光啟本身是剝削階級,但他也為這個時代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他是一個乾實事的好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位界人神 熬死諸天 神寵時代 末日諸天降臨 漢將行 籃壇上帝之眼 海賊之我是大佬 平民忍者的逆襲 神豪的日常係生活 大隋生存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