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可怕的對手(1 / 2)

加入書籤

這兩個人都是當世之豪傑,如果他們分別出現在不同的朝代,應該都能成就大業,可惜,歷史注定要讓這個時代熱鬧一點。

這是一場淘汰賽,隻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獲得勝利。

根據顧愷之吃甘蔗的理論,我們先介紹弱一點的:

張士誠,男,1321年生人,職業是販私鹽,泰州人。在這裡要先說一下販私鹽這一封建時代長期存在的行業。鹽是國家管製的物品,非經允許不能販賣,但海水就在那裡放著,不曬白不曬,不賣白不賣,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這條發財之道。

根據經濟學的理論,壟斷必然造成行業的退化和官僚化,古代鹽業也不例外,老百姓隻要花三分之一的價錢就可以買到比官鹽好得多的私鹽。為了嚴格控製這一行業利益,歷代封建政府,無論是漢、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也不管他們治國的方法是道家、儒家還是法家,在對這一問題的處理上,他們都無一例外遵照了韓非子的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老百姓明知去河裡撈金要處死刑還要去乾,是因為存在著僥幸心理,所以要加大處罰力度。

對待販賣私鹽的處罰也是不斷地加重,到了隋唐時期,販賣一石(約一百斤)私鹽就要處死刑。大家知道,程咬金就是私鹽販子,看他的個頭,應該不止賣一百斤私鹽,居然還能通過大赦出獄,確實讓人費解。

那麼張士誠的性格應該就清楚了。首先他應該是一個不怕死的人,怕死就不能乾這個;此外,他應該是一個比較有錢的人,有錢就能交到很多朋友;最後,他對元朝統治應該有著刻骨的仇恨,因為這個政府不讓他賣私鹽,還處死了他的很多朋友。

至正十三年,張士誠在泰州起義。他是私鹽販子,所以他的起義兄弟也大都是乾這行的,他不屬於以貧苦農民為主的紅巾軍序列,這就為他和朱元璋的長期矛盾埋下了伏筆。

作為當時眾多起義者中的一個,張士誠是通過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決定他的歷史地位的。

最艱苦的戰役——高郵之戰

至正十三年,張士誠起兵後,連續攻占泰州、興化等地,在高郵建都,稱誠王,國號大周,以天祐為紀年。

現在看來,這個天祐的名字實在是取得好。

張士誠的王位還沒有坐多久,元朝就派兵打來了。其實元朝的官員們也是認死理的,誰稱王就去打誰,要是碰到個埋頭造反不稱王的,他反倒是不理的,朱元璋就是占了這個便宜。

我們上文提到過的元朝名臣脫脫率領百萬大軍(注意,這個是實數)攻擊高郵,所謂「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元史》),此時私鹽販子張士誠表現了他的勇氣和決心。

當時很多人都建議放棄高郵,張士誠考慮良久,說出了一句話:「我們還能去哪裡呢?」

是啊,還能去哪裡呢?

死也要死在這裡!

元軍用各種武器攻城,包括多種火炮,張士誠和他的兩個弟弟張士義、張士德就在城樓上堅守,所有的將士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更重要的是,這些起義者的心中有著這樣一個信念:

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而死!至少死得悲壯!

於是,看似柔弱的小城高郵就在這種精神的支持下抵抗了百萬元軍三個月,這就是敢於拚命的力量。

正在高郵即將被攻下時,元朝政府內部出現了問題。

在以往的史書中,我們總是看到很多奸臣,這些人隻顧自己不顧國家,是大家痛恨的對象,比如秦檜,比如賈似道,總是在關鍵時刻來那麼一下,壞了國家大事。事實證明,少數民族政權也有奸臣,也會來這麼一手。

之後的內容就是俗套了,小人向皇帝進讒言,皇帝擔心外麵的將軍造反,限令立刻回來,於是脫脫撤離了高郵,他挽救元王朝的努力也就這麼付之東流。

關鍵時候有天祐,名字固然取得好,但如果不能堅持那三個月,也不會有最後的勝利,所以決定張士誠命運的不是好的年號,而是他的勇氣。

此戰之後,張士誠名揚天下,他再接再厲,連續攻克江蘇、浙江的富饒地區,成為占地不是最大,卻最富有的人(不愧是做私鹽生意的)。

然而從此之後,張士誠就變了,從來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突然間有了全國最富的地盤,再也不用販私鹽了,有錢了,有房子了,拿著饅頭,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紅糖蘸紅糖。

朱元璋對他有一個精準的評價:器小。

這個人確實沒有大誌向,但他的的確確是個好人,還是個大好人。他生來就沉默寡言,待人寬大,免除了江浙一帶的賦稅,江浙一帶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紛紛為他修建祠堂。但他的過於寬大和無主見也使得他無法成為梟雄,而隻能做一個豪傑。

下麵我們要介紹的陳友諒是一個真正的梟雄。

但在介紹他之前,我們必須介紹他原來的老板徐壽輝。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穿書後她成了反派們的親媽 漫威裡的靈能百分百 反派大佬是個戀愛腦 上門龍婿 錦繡農門小醫妃 穿成反派的病弱嬌妻 都市之穿梭萬界 霸總他又被離婚了 巫師世界的大領主 九劫劍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