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1 / 2)

加入書籤

在解決了陳友諒的問題後,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錢的張地主發動了進攻。

朱元璋和張士誠可謂是不共戴天,尤其讓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並沒怎麼招惹對方,他怎麼就把自己當成最大的敵人呢?

現在陳友諒已經完了,是時候收拾張士誠這個私鹽販子了。

張士誠本不是容易欺負的,說來也巧,他的小名也叫九四,與陳友諒的名是傳言中來的不同,他的這個小名在正史中有著明確的記載。他打仗和統治地方主要是靠他的幾個兄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除了張士信之外,另兩個人都很厲害,但都已經戰死了,現在的吳在花花公子張士信的帶領下,已經走了下坡路。

看來這次再沒有天祐了。

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即吳王位,他終於完成了從農民向王侯的轉變過程(之前他一直沒有稱王)。事實證明,艱苦的道路走下去,得到的成果也會更多。歷史上為了將他與張士誠的吳區分開來,稱這個政權為西吳,張士誠為東吳。

然而有的史料上記載著「朱元璋自立為吳王」的字樣,大家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這句話裡「自立」二字很值得推敲。因為韓林兒此時還是名義上的皇帝,想成為吳王要經過他的批準,批準後就是合法的,如果朱元璋是自立,明顯就是一種犯上的行為,並沒有得到韓林兒的詔書。韓林兒是否心懷不滿,不肯下詔書任命朱元璋呢?這也難說。

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在經過周密準備後,發兵進攻東吳。

八月出兵,不到半年,便攻占了江蘇一帶的大片地區,如徐州、鹽城、泰州等,甚至還包括張士誠原先的根據地高郵。

眼看朱元璋就要踢開他前進路上最後一塊攔路石,與元朝政府決戰,此時,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讓他驚呆了。

意想不到的背叛

正在他征戰江蘇的時候,密探告訴他,他的親侄子、戰功卓著的朱文正已經勾結了張士誠,準備出兵討伐他。

朱元璋之前也曾被人背叛過。至正二十二年(1362),大將紹榮和趙繼祖密謀殺害他,被告發,朱元璋將二人處死。至正二十三年,正在與陳友諒決戰的關鍵時刻,大將謝再興叛變,朱元璋處理及時,將叛亂鎮壓。

然而,朱文正的叛變,卻讓他真正陷入了痛苦中,連自己最信任的親侄子、得力大將都要背叛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

其實原因很簡單,隻是為了官位。

在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他論功行賞,由於朱文正是他的侄子,立功又最大,所以他先問朱文正有什麼要求,要封什麼官。朱文正頗有些大將風度,對朱元璋說,咱倆是親戚啊,你先封別人吧,我對這些沒什麼興趣。

朱元璋聽了大喜過望,覺得自己的這個侄子真是個人才,識大體,顧大局,於是就把好的位置封給了別人,仍舊讓朱文正來守江西。

他哪裡知道,朱文正是跟他客氣客氣的,就如同拍賣行裡的叫價,他是等著朱元璋提高價錢,挽留他一下,說出如你一定不能推辭這類的話,沒有想到朱元璋居然不抬價,直接敲了榔頭。

成交!

朱文正的不滿終於爆發了!守洪都是我功勞最大,論功行賞卻沒有我!他怎麼想也想不通,整日借酒澆愁,還公然出外強搶民女,賣官賺錢。但這仍然不能讓他達到心理平衡,每當他看到那些手下在應天這些富庶的地方耀武揚威,而自己隻能守著江西,都會從心底裡對朱元璋表示不滿。當這種不滿到達頂點,他就必然走向極端。

天下誰還可以和朱元璋抗衡?

隻有張士誠了。

就在他緊鑼密鼓地準備時,朱元璋知道了這個消息。

他丟下了手中的工作,親自來到洪都。

他要清理門戶。

朱文正和朱元璋的見麵很有戲劇性。看到朱元璋時,朱文正就蒙了。朱元璋卻一點也不蒙,他充分表現了自己質樸的本性,沒有講諸如今天天氣很好啊、你好像長胖了之類的寒暄話,一點也不玩虛的,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一邊打還一邊說:小子,你想乾什麼?

朱元璋本來想處死朱文正,但由於馬皇後的勸阻,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將他關了起來。客觀地講,朱元璋對朱文正還是不錯的,他在之後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僅八歲的兒子為王,並就藩桂林。

無論怎麼說,錯誤在朱文正的一邊。

這個戰功卓著,頗具天才的將領就這麼結束了他的光輝一生,最後在囚禁中死去。他的悲劇源自於他的性格,這個有著軍事天才的人,卻不懂得怎麼為人,他性格乖張,心月匈狹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壞在這件事上,總有一天,也會因為其他事情惹禍。從這個角度看,他的悲劇是注定的。

性格決定命運。

這件事情給朱元璋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他從此不敢相信任何人,連自己最放心、最得力的侄子都背叛自己,還有何人可以相信?

對於朱元璋來說,火藥已經埋藏在他的心裡,就看何時爆發了。

解決這件事情後,朱元璋接著對付他的老對頭張士誠。

至正二十五年的戰爭已經把張士誠趕出了長江以北,東吳軍縮在江杭一帶,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和杭州。張士誠似乎還不明白自己的處境,他還想占據所謂的江南半壁,當他的富地主。

可是朱地主用行動告訴了他,天下隻能有一個最大的地主,而這個人絕對不會是你張士誠。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率領他的全部精英,以徐達、常遇春為主帥討伐張士誠。

在討論作戰計劃時,發生了爭執。常遇春認為應該直接攻取東吳的老巢平江(今江蘇蘇州),徐達也贊成他的這一意見,他們都認為,隻要取得了平江,張士誠的所有地盤都將不戰而降。

朱元璋不同意。

朱元璋又一次展現了他的天才戰略眼光。他認為如果直接攻擊平江,張士誠在杭州的兵力一定來救,那麼平江就會極難攻克,而先攻擊杭州和其他地區,就能夠剪除張士誠的羽翼,平江自然也會成為囊中之物。

事實證明,朱元璋確實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他這次又對了。

在臨出發前,朱元璋反復強調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攻克城池之後不可以隨便殺戮,因為殺完了人,得到空地,有什麼用呢(克城無多殺,苟得地,無民何益)。

這話不是說給徐達聽的,是說給常遇春聽的。

這位老兄,自九華山後,惡習一直不改,攻城之後必行殺戮,朱元璋多次嚴重警告他,才有所收斂。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穿書後她成了反派們的親媽 漫威裡的靈能百分百 反派大佬是個戀愛腦 上門龍婿 錦繡農門小醫妃 穿成反派的病弱嬌妻 都市之穿梭萬界 霸總他又被離婚了 巫師世界的大領主 九劫劍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