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柴榮英年逝,兵變立宋朝!(1 / 2)

加入書籤

唐朝末年發生的五代十國的歷史,是華夏民族與北方及西方外來民族大決戰、大融合的歷史!

這場大決戰過程漫長而慘烈,由於通婚、通商及文化相互融合的作用,而慢慢變得敵我概念模糊,最終逐步演變為一個龐大帝國各方勢力的鬥爭!

在這場民族及文化的大融合裡,有同流合汙,也有渭涇分明,但是最終人類追求善良、無私、公利、平等和自由的共同價值觀牢牢地占據了上峰,和平局麵開始展現!

因此,這條人類大融合大河開始陶盡汙濁、消化糟粕、沉沙河底,使這條本來充滿血腥、汙穢、腐臭的河流,變成了一條清澈碧藍、波濤盪漾、魚翔淺底、百舸爭流、岸芷汀蘭的壯美大河!

高平戰役結束後,柴榮要解決國內軍閥割據、國土四分五裂的局麵,他要盡快光復大唐全盛時期的國家版圖,開創一個屬於後周的太平盛世!

顯德元年(954年)十月,柴榮吸取高平之戰周軍「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他命令趙匡胤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組建和訓練新式禁軍,將禁軍打造為一支威震鄰國的強大軍隊。

顯德二年(955年)三月,柴榮先派士兵及民夫疏通浚深州和冀州之間的胡盧河,又在胡盧河渡口地帶李晏口吃建設城壘,派後周重兵戍守。

同年四月,為了得到征服天下,統一國家的策略,柴榮令近臣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首,柴榮親覽之。並采納王樸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建議,製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

戰略方針製定後,柴榮開始實施征服天下,統一國家的計劃!

顯德二年(955年),柴榮派向訓(向拱)、王景後周軍將領率軍西征後蜀,同時收復秦、鳳、成、階四州。

同年七月,向訓等被阻於鳳州,戰事陷於僵局,而西征之師的軍需供應不繼,宰臣執意請求罷兵。

柴榮派趙匡胤作為特使前往秦州前線視察戰局,趙匡胤返回後,認為定能獲勝,從而堅定了柴榮的攻討之誌。

同年閏九月,周軍大破後蜀,秦、成、階三州相繼歸附。

同年十一月,攻克鳳州,盡復四州之地。

西征戰役勝利結束後,柴榮馬上發兵淮南,開始征服江淮及江南地區!

顯德二年(955年)十一月,柴榮準備親征南唐,先派李穀統領韓令坤等十二位將軍出征?。

同時,後周朝廷下詔要求吳越王錢弘俶出兵常州,協同後周軍作戰,以牽製南唐軍力。

次年,後周朝廷因不贊同李穀持重的策略,改命李重進為淮南道行營指揮使,領趙匡胤等後周將領帶部隊主動出擊江淮!

不久,後周軍取得正陽(今安徽潁上西南)之戰的勝利,攻取了南唐的滁(今安徽滁縣)、揚(今江蘇揚州)、泰(今屬江蘇)、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潛山)等州。

後因江淮雨季來臨,柴榮留李重進軍繼續圍攻壽州(今安徽壽縣),自己則班師回京。

同年五月,柴榮征集工匠「於大梁城西汴水側造戰艦數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戰。數月之後,縱橫出沒,殆絕唐兵」。

顯德四年(957年)二月,因南唐援軍抵達、周軍不利,於是柴榮再度帶領禁軍精銳部隊南征!

後周禁軍達到江淮後,馬上對唐軍展開戰役,不久後周禁軍大敗南唐援軍於紫金山寨,消滅唐軍四萬人,繳獲船艦數百艘及眾多錢、帛、器械。

同年三月,壽州唐軍守軍彈盡糧絕,他們向周軍投降,隨後柴榮從下蔡返回京城。

同年十一月,柴榮親率諸軍第三次征南唐,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西北),大敗唐軍於渦口,後周軍一鼓作氣,向東橫掃沿淮城柵,所向披靡。

同年十二月,泗州(今安徽泗縣東南)守將舉城投降後周軍,柴榮親率水陸大軍東下,得唐軍艦船三百餘艘,加之周軍數百艘艦船,水陸俱奔,所向皆捷,連降濠州、漣水、亳州等南唐之地。

顯德五年(958年)正月,柴榮親自率軍攻克楚州(今江蘇淮安)。

同年二月,後周軍再破揚州,繼續擴大戰果。

同年三月,柴榮領軍前往泰州、廣陵、迎鑾江口,大敗唐軍。

南唐元宗李璟遣使求和,進獻貢品,被迫獻上四州之地,畫江為界,每年進獻貢物十萬,以求罷兵。

至此,淮南之戰結束。

柴榮悉平江北的淮南之地,得州十四、縣六十;李璟去帝號,隻稱「江南國主」。

同年四月,柴榮從揚州返回京城。

柴榮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範,而且震懾了南方各割據勢力,為之後的北伐掃除了後顧之憂。

顯德六年(959年)四月,柴榮親率諸軍北伐遼國,取道滄州(今屬河北)北上,率步騎數萬直入遼境。

後周軍到達寧州時,遼寧州刺史王洪以城降後周。

之後,柴榮領兵水陸俱下,至益津關(位於今河北霸州境內),守將終廷暉舉城投降。

後周軍到達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城西南),守將姚內斌以城降,遼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刺史劉楚信舉州投降。

同年五月,瀛州(今河北河間)刺史高彥暉以本城歸順。義武節度使孫行友攻克易州(今河北易縣),擒獲遼易州刺史李在欽。

同年同月,以瓦橋關設置雄州(今河北雄縣即瓦橋關)、益津關設置霸州。後周軍先鋒都指揮使張藏英在瓦橋關北破遼騎兵數百人,攻下固安縣。

這次出師,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

同年五月丙午日,柴榮大會諸將,準備乘勝奪取幽州(今北京市),諸將均認為不可,柴榮不聽。

夜間,柴榮突患疾病,後周軍隻得從雄州回師京城。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後周昭義節度使李筠攻克北漢遼州,擒獲其刺史張丕旦。

同年同月,柴榮回到汴京開封,柴榮回朝後,他馬上解除張永德殿前都點檢職務,命趙匡胤接任這個職位,並封長子柴宗訓為梁王,準備讓柴宗訓繼承帝位。

同年六月十九日(7月27日),柴榮因病在開封萬歲殿駕崩,終年三十九歲,他在位六年。

同年八月,諡號睿武孝文皇帝,廟號世宗。

同年十一月,柴榮葬於新鄭陵上村的慶陵。

就這樣柴榮「壯誌未酬身先死,偉業剛展魂歸兮」,後周舉國為他流淚惋惜!

柴宗訓正式即位時他僅7歲,後周沿用」顯德」年號,由符太後垂簾聽政,由宰相範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重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在這些輔佐大臣裡,隻有趙匡胤一人出身行伍,手握兵權,其他人都是隻會玩心眼的文人,柴榮的這種安排,一開始就讓趙匡胤陷入朝廷文武百官的讒言暗箭的圍攻之中!

趙匡胤祖籍涿郡(在北京市房山區以南,今河北省涿州市),於後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小名香孩兒?。

趙匡胤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縣令;曾祖趙珽,於唐朝任禦史中丞;祖父趙敬,歷任營、薊、涿三州刺史。

趙匡胤為趙弘殷(後封宋宣祖)次子,長兄趙匡濟早夭,母親為杜氏(後封昭憲太後)。

後漢初年,趙匡胤遊歷四方,寓居襄陽的一座寺廟,得到一個精通數術的老和尚的勸導,他開始往北出發尋求幸運之神!

乾祐元年(948年),趙匡胤投身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隨郭威征討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叛亂,屢立戰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世界的咆哮 一品錦鯉村婦 將門第一女相 步海歌 幸運盲盒店 穿書之炮灰大佬請歸位 全球最牛學生 筆墨九界 魔梟狂龍 讓心兒靜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