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 劉備的疑惑(1 / 2)

加入書籤

奏折發往京城洛陽的時候,已經是中平三年三月(186年)。

此時天色漸暖,萬物復蘇,劉備率領凱旋歸來的遼東遠征軍回到襄平城中休整,耐心等待朝廷回復。

在世人的印象裡,距洛陽四千裡之外的遼東是偏遠之地,鞭長莫及。

但實際上不然。

「遼東偏遠」僅僅是指陸路。從遼東往返洛陽,走陸路來回需百餘日;但若是走水路,從營口乘船穿越渤海,順黃河逆流而上,則直線距離僅有一千多裡,來回隻需二十五天,去時逆流而上,需二十四日;回時順流而下,隻需一日。

這就是走水路和走旱路的區別了。

旱路乾澀難行,水路又潤又快。

而且,走水路優勢不單單是快,還不需經過任何勢力的地盤,不需經過關卡,不必擔心山匪路霸塞道。

想著這些,劉備轉而思索起此次的收獲。此次遠征不但將高句麗國土納入了遼東版圖,還白得億萬財產和三萬精銳士卒。

得此橫財,遼東郡的基本盤愈發厚實,勢力更加強盛。

這本是好事,但劉備開心之餘,臉上忽起憂色。

隨著他統治的地盤越來越大,需要的對口人才也越來越多,但麾下卻沒有多少可用之才。目前遼東四郡一應官職,還有許多空缺。

按理說,他已貴為遼東太守,聲名顯赫,應該有很多大才來投奔才對。

可真實的情況是,沒有!

一個主動前來投奔的名士大才都沒有!

即使是那些無家可歸,避難遼東的士子大才,也需親自上門去請好幾趟,人家才會不情不願的答應為之效力。

這一點,一直讓劉備疑惑不解。因此一回到襄平城,他就把李風帶到議事廳,神色焦慮的望向後者,「四弟,為何沒有大才主動來投遼東呢?」

「為兄自認為這個遼東太守做得還算禮賢下士,溫良敦厚,為何他們一個都不來投奔我呢?」

「大哥莫急,這個問題我略懂一二,你讓我想想…」

突然聽到這句話,李風也是一愣。

對啊,大哥都兩年沒賣草鞋了,怎麼天下大才還是看不上他呢?

雖說大漢現階段不同階層的群體涇渭分明,互不往來,但劉備現在已是太守,打破了階級壁壘,不至於還被士人看不起吧?

為了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桉,李風捏著下巴開啟頭腦風暴,從記憶裡搜尋起來。

歷史上,曹丕在《典論》中,曾將漢末諸多軍閥分為四類;即名豪、大俠、富室、強族。

此四類軍閥的倚仗,各不相同。

諸如袁紹、劉表、劉章等人,主要以「名豪」、「強族」為依托。

與此相對,孫策、劉焉、公孫度等人,對「流寓人士」有著特別的偏愛,而對「名豪」、「強族」則有著天然的憎惡,他們甚至「誅戮名豪強族,威行鄰國」。

而公孫瓚、陶謙、以及早期的劉備,主要依托於「富室」與「大俠」。與上述兩類諸侯又有不同。

公孫瓚集團的典型特點就是交結豪商。

這種特征不僅出現在公孫瓚身上,劉備身上同樣如此。

眾所周知,宗法社會下的「士、農、工、商」四民之中,商人的政治地位最低;因此商人階層通常都會尋求「政治強人」來保護自身利益。

然而,具備「名士」色彩的政治人物,如袁紹、曹操、劉表那一類人,為了維護自身名分,天然會與商人保持距離;隻有公孫瓚、劉備這類出身貧寒的人,想要增強勢力,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與商人密切往來。

公孫瓚對「富室」的寵愛,幾乎無以復加,他不僅給予富商極高的政治地位,甚至通家聯姻,歃血結拜。

卜數師劉緯台、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三人,皆與公孫瓚「定兄弟之誓」。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我在不列顛當錦衣衛 與龍語 日月當空既是曌 帳中言 火光綻放 寵爆農門俏娘子 大明:說好懸壺濟世卻成了閣老? 科技之從芯開始 穿越唐宋元的風水師 易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