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三爺為何嘆氣搖頭?是臣說的不對嗎?(1 / 2)

加入書籤

「解大人覺得,我剛才在大本堂內所說的那些,是對,還是錯?」

朱允熥並沒有回答解縉的問題,而是反問了一下。

他想要先看看解縉的觀點。

俗話說的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隻有先明白解縉心中的想法,才能從中找突破口,進而將其擊敗。

嗯……

這個確實有點無賴。

換做是現代人的思維可能一下子就反應了過來。

古人可能稍作思考也行。

但是,解縉這種「耿直」的人,可能就想不了那麼多。

也可能是見朱允熥年紀小,不會往那方麵想。

這波,就是通過年齡優勢,進行一下降維打擊。

讓解縉了解一下社會的險惡。

「臣以為,三爺剛才在大本堂所說的那些。」

「其中有一部分是合理的,比如走私商業這一點,臣就十分的認可。」

「宋朝的繁榮,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就是商業發達造成。」

「毫不誇張的說,宋朝的財富程度,堪稱歷朝歷代之最。」

「不過,商業的發展會造成一個很不好的後果。」

「人口流動性太強。」

「對各地的治安會是很大的一個考驗。」

解縉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這番話一下子就點出了發展商業的根本。

人口流動!

朱允熥點了點頭,解縉能夠說出這個關鍵點,就證明解縉並不是死讀書的人。

在古代,戶籍製度非常的嚴苛。

朱允熥所了解到的知識裡麵,明朝戶籍的嚴密程度是古代之最。

通過各種條令和法律嚴格的限製人口流動。

其中,朱元章於洪武三年下詔,戶部籍天下戶口,並置戶貼。

洪武十四年,朱元章又下令全國府州縣開始編製戶籍黃冊。

黃冊製度的比戶帖製度更加詳密,詳細登記了每家每戶的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並按照職業將戶口分為民、軍、匠三大籍。

並且規定,各色戶籍世襲職業,不容更改,農民的子弟世代務農,工匠的子孫世代做工,軍戶的子孫世代從軍。

這一職業戶製度,繼承自元朝的「諸色戶計」。

為了配合其推行,朱元章就下令推行了裡甲製度。其規定每110戶人家為一裡,如果達不到或者超過了,都要設法增加或者減少來達到110戶的標準。

每裡又推舉10戶地主為裡長,其餘的100戶分為10甲,每甲推舉甲首一人。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人口流動,明朝的法律還規定:農業者不出一裡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

就說一裡之內的農民活動範圍隻允許在這一裡之內,早出晚歸,作息的時間相互都知道。

任何人離鄉百裡,都必須持「路引」。

朱元章這麼嚴苛的規定,也是有原因的。

明朝建立之處,社會剛經歷了戰亂,經濟凋敝,田園荒蕪,流民失所。

加上戶籍和土地冊籍散失嚴重,戶口變動較大,導致政府的賦稅和徭役無法征收。

為了盡快恢復經濟發展、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國家的賦役,就必須要用一些嚴格的規定。

這些政策是有利於農業的恢復和發展的,但是卻不利於工商業的發展。

再加上朱元章痛恨商人,覺得商人與那些貪官墨吏同流合汙,一起剝削壓迫貧苦的下層民眾。

所以朱元章就把重農抑商當做了基本國策。

明朝建立之處這樣確實很合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開局激活亡靈心願係統 洪荒人皇:傳人族遮天法殺崩妖庭 人在原神:開局解鎖雷電影 中醫為王 重返91當倒爺 毛球飼養守則 團寵小閻王懷崽了 我帶著盛世美顏穿成了炮灰 劍未配妥人已超凡 我的悟性爆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