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良苦用心?(1 / 2)

加入書籤

蔡仍想得簡單了,他把事想得簡單了,也把蔡攸想得簡單了。

蔡仍沒想到,對蔡攸而言,如此簡單的一件事,就因為不願意惹趙佶不高興,蔡攸就給拒絕了。

不得不說,蔡攸這個人太自私了,他眼裡隻有他自己的前程,完全沒有家族的利益。

這可能也是後來蔡家分崩離析的原因之一吧。

但話又說回來,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蔡攸文不成、武不就,最後還坐到了樞密使之高位,成為北宋的宰執之一吧。

至於蔡攸最後給蔡仍的選擇,也就是讓蔡仍去禁軍當中當一指揮、統建一營兵馬,就連蔡翛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指揮這樣的小軍官,通常也就是從八品,就算高配,也就正八品,是介於小使臣和大使臣之間的低級武官,除非是給皇帝當儀仗隊,否則絕不可能達到正七品。

通常在不立功的情況下,要經過五年的磨勘轉補(即靠時間升官),才能升到從七品的修武郎(大使臣內殿崇班)。

如果想再升到正七品的武功大夫,還得再熬七年。

而蔡仍如果不轉武官,哪怕不靠蔡家,憑他今科第四名的好成績,也能直接就從從七品的文官乾起,三年一考,隻要得個良憑,輕輕鬆鬆的就能越過正七品,如果蔡家稍稍插手一下,蔡仍直接就能從正七品的文官乾起。

再算上,文貴武賤。

蔡攸對蔡仍絕對可以用「刻薄」來形容。

不僅蔡翛這麼認為,蔡攸將他的做法告訴給了趙佶之後,趙佶都忍不住說道:「蔡仍畢竟是你二叔蔡卞唯一的血脈,你這麼做是不是有些過了?」

蔡攸道:「官家有所不知,正是因為蔡仍是我二叔唯一的血脈,我才這麼做的。」

趙佶有些不解道:「這是何道理?」

蔡攸解釋道:「蔡仍這孩子也不知道在哪學了點武藝,就一門心思想去從軍,誰勸都不聽,官家您是懂兵的,知道打仗之事豈是那麼簡單的,就連孫子都說『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哪是跟個野師傅練幾天花拳繡腿、讀幾本兵書就能上戰場的,而且蔡仍這孩子不僅想上戰場,還想獨自領兵,並且還眼高於頂的看不上咱們大宋的軍隊,想自己組建一軍,將咱們大宋的軍隊當成了兒戲,所以,我才跟高太尉說,讓他自己建一營兵馬,用以敲打他,等他吃不住辛苦了,就會回來老老實實腳踏實地的從低級文官做起了。」

聽蔡攸這麼一說,趙佶有些明白了蔡攸的良苦用心,他道:「他既然喜歡從武,為何不去經略安撫司?」

自古以來就有文官想要轉變為武官一心想要上戰場建立軍功的,北宋王朝重文,便給這些文官提供了文職轉武職的渠道,這些文官也大多數懂些謀略和治理,在戰場也能發揮些作用,這個製度就叫經略安撫使製度。

不過——

這些文人上了戰場以後,並不是帶軍廝殺,而是充當軍師一類的角色,有點像後世的參謀官。

隻不過,與參謀官不同的是,這些文人,不但可以出謀劃策擺兵布陣,還可以管製武將(武將也可以壓製文臣,他們雙方彼此鉗製,用以防止軍隊落到某個人的手上,以滋生某人的野心)。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奧澤大世界 秦時明月之縱橫九州 打出來的巨星 撲街主角召喚係統 他是一個屠夫 走在星光中 神豪從遊戲開始 為了妹妹即使當蘿莉又怎樣 不死之影 全戰之魔法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