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齊頭並進(求訂閱!)(1 / 2)

加入書籤

太原古稱晉陽,別稱並州,也稱龍城,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北方一座文明古城。

不過——

此時的太原城已經不是晉陽古城——晉陽古城早在宋太平興國四年,被宋太宗趙匡義下令火燒了。

據說是因為晉陽古城具有龍脈。

晉陽古有唐國之稱,唐朝實發祥於此,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後,便以「唐」為國號,並封晉陽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為「三都」、「三京」。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一時間,晉陽名聲顯赫於天下,民間紛紛傳說這是一座「龍城」。

因此,趙匡義在滅掉北漢之後決意焚毀它。

三年後,出於防禦契丹之需要,趙匡義又脫褲子放屁命潘美在晉陽故城東北三十裡汾河對岸的唐明鎮,修建新城池即太原城。

但此太原城的規模和形製比晉陽古城要小很多。

自十二月八日,童貫率宣撫司撤離太原後,河東路安撫使兼知太原府張孝純與副都總管、河東宣撫司都統製、勝捷軍總管王稟,一邊組織城內軍民準備迎戰,一邊派人出城聯絡附近諸州郡,請他們出兵增援太原。

十天後,完顏宗翰率西路金軍突破石嶺關,迅速抵達太原城下。

自進入宋朝國境以來,西路金軍從沒遇到宋軍的有效抵抗,但在太原城下,他們終於遭到了宋軍的頑強阻擊。

首先前來增援太原的就是知朔寧府觀察使孫翊。

孫翊領兵雖不足兩千,但士氣很旺盛,作戰也很勇猛。

一到太原城下,孫翊就跟金軍打了大大小小數戰,雙方始終未分勝負。

這天,孫翊又與金人大戰於太原城下。

張孝純站在城樓上向孫翊喊話說:「敵已在近,不敢開門,觀察可盡忠報國!」

其實——

因為漢兒屢屢叛變,而孫翊部下之中也有不少漢兒(孫翊的部下也是義勝軍),所以,不論是張孝純,還是王稟,都有些不信孫翊,害怕他是來詐城門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張孝純、王稟他們才沒放孫翊進城,而是讓孫翊去跟金軍拚殺。

在這件事上,張孝純、王稟他們做的其實也沒做錯,隻能說這是特殊時期的一種無奈吧。

聽了張孝純的話,孫翊回答說:「但恨兵少力乏!」

說罷,孫翊就率領部下與金軍拚殺起來。

孫翊是河東名將,守朔有威聲,金人亦憚之。

如今再見孫翊和其部下如此悍勇,此時屯駐在太原北陳村的完顏宗翰,眉頭緊鎖不已!

完顏宗翰登高觀察戰場形勢良久,見孫翊勇猛難當、孫詡手下的將士亦悍不畏死,關鍵他們是馬軍,打不過還可以跑,遂決定用毒計對付孫翊他們。

完顏宗翰南下之後,將很多雲地的人強行征召起來,讓他們充當金軍的民夫和輔軍。

完顏宗翰下令,將朔州的人全都找出來,然後驅趕到太原城下,用他們的性命來威脅孫翊和孫翊部下的將士投降。

孫翊麾下多朔人,見自己的親人被押到戰場上用刀架在脖子上,軍心頓時大亂,接著便發生了軍變。

當時,孫翊正與金人激烈交戰,忽被叛徒從背後所害。

可惜一代名將,就這樣慘死在叛軍刀下!

而孫翊所率之兵,皆盡為金人所殺。

前來太原增援的還有陝西軍隊,他們是府州(後世陝西府穀)知州折可求、鄜延路(後世陝西延安)守將劉光世,另外還有職並軍馬使韓權、晉寧知縣羅稱等。

其中折可求與劉光世是主力,分別率領兩萬多人馬,這樣共計有近五萬援兵從不同地方趕來太原參戰。

折可求是西北名將折克行之子,在與西夏的多年戰爭中,折克行愛護士兵,多次出奇製勝,戰功甚多,所部被宋人尊稱為「折家兵」。

從唐初至北宋末年,數百年間,折氏家族「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

楊家將佘老太君的娘家,其實就是這個折家。

宋朝河東路有三個州即府州、麟州、豐州,是民族雜居之地,其中以黨項族為主。

從宋太祖趙匡胤時開始,宋朝便對該地區實行特殊政策,因俗為治,任用當地土豪或少數民族酋領為知州或蕃官,加以羈縻,使其互相牽製,從而鞏固邊防安定秩序。

後來,夏州李繼遷反宋,其子李元昊建立夏國脫離了大宋。

宋朝接受這個教訓,對位於河東前沿地區的麟、府、豐三州調整統治政策,進一步加強對地方土豪勢力的拉攏。

但是,因麟、府、豐三州具體情況不同,故策略也各有不同。

豐州後來被西夏所陷,王氏便不再世襲。

而麟州楊氏也隻襲封了三代而已。

唯獨府州的折氏一直世襲軍權。

折家在大宋勢同藩鎮,這對於時刻提防著不要重蹈晚唐藩鎮之禍的宋朝來說,的確是個例外。

當然,這裡麵也是有原因的。

宋朝讓折家世襲軍權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其在此長期抗擊西夏。

府州東瀕黃河,西北臨草原大漠,南瞰河西諸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折氏家族也的確不負宋朝重望,數代與西夏作戰,前後達百餘年,立下了累累戰功,而西夏騎兵始終未能東逾黃河。

正因為如此,西夏對折氏家族可謂恨之入骨。

(歷史上,北宋滅亡了後,西夏東侵,打下府州之後,對折家挖墳鞭屍,可見他們之間的仇恨。)

折可求率兩萬援兵,自府州過黃河,經岢嵐州(後世山西岢嵐縣)至天門關,發現有金兵在此據守,於是轉道走鬆子嶺,來到太原西南的交城(後世山西交城)駐紮。

而劉光世領兵從鄜延出發,一路向東北方向的太原開進,在交城與折可求相會,分別駐防。

劉光世在北伐攻取燕京之戰中曾未能及時到達燕京城下接應郭藥師,致使已先攻入燕京城內的宋軍失援而大敗,他因此受到降官處分。

後來,在平定河北起義軍張迪之戰中,劉光世立有大功,又復領承宣使,升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在交城段的汾河北岸,宋軍與金軍展開大戰。

兩軍從早上打到中午,雙方互有勝負,戰事膠著,一時之間也看不出來誰能取勝。

後來,完顏宗翰派人迂回到折可求軍的背後,突襲折可求統領的軍隊,使得宋軍突然落了下風。

劉光世見此,帶著本部人馬就跑了。

本就苦苦支撐的折可求軍,立即大潰。

結果,羅稱、韓權死於戰陣,強大的折家軍兵將十喪七八。

這場戰役,宋軍總共損失一萬多人馬(其中大半是折家軍),而金軍在此以逸待勞,大獲全勝。

指揮這場戰役的金軍將領是完顏銀術可和耶律餘睹。

順便說一句,此戰,參戰的金軍,大部分都是義勝軍,小部分是遼軍,真正的女真軍,寥寥無幾。

……

此時,太原城內,居民僅有兩萬餘人,士兵僅有王稟率領的勝捷軍三千人以及一些廂軍。

勝捷軍本是童貫的親軍,是童貫從西北招募的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隊伍。

童貫在離開太原之前,任命王稟為副都總管即副帥,並留下一部分勝捷軍讓王稟指揮,令他負責守衛太原。

王稟是開封人,字正臣,出生於將門世家,其祖父和父親皆為西軍將領。

平定方臘暴亂時,王稟擔任步軍統製,立有戰功,後跟隨童貫北伐,再後來擢升為河東宣撫司都統製,隨童貫駐守太原。

為加強城防,彌補兵力不足,張孝純與王稟下令,太原城內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子全部編入守城之列。

張孝純與王稟決心與金軍進行殊死拚殺,堅壁固守以待援。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奧澤大世界 秦時明月之縱橫九州 打出來的巨星 撲街主角召喚係統 他是一個屠夫 走在星光中 神豪從遊戲開始 為了妹妹即使當蘿莉又怎樣 不死之影 全戰之魔法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