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2)

加入書籤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乃至於非遺這個題材,其實在我這三年來創作的網文裡,可以說是三句不離。我想要專門為非遺著書立說,已經不是一時,卻一直苦惱於個人文筆的限製,苦惱於沒有流量,起不到傳播的價值,苦於一人之力,叫人看去倒像是附庸風雅。

開始深入的關注非遺將近四年,實地探訪也一年有餘,上半年我也在和編輯大大提起要完全以非遺為中心來創作一事,但因上述苦惱,一直拖到現在。

本書參與了「閱見非遺」征文,征文開始當天,我自己是沒看到的,因為我白天還在拿我幾個連大綱都沒寫好的思路和編輯大大聊,講如果我要寫非遺方麵的,目前要寫的幾篇文章如果拿去參加現實征文,拿哪一本合適。所以朋友一看到就趕緊發給我,說:你看你前一陣子還在說這個,正好撞你槍口上了。

我看到這個征文當時就是很直白的兩個感情:一個是感動於我寫這個非遺可能終於不是單純為愛發電了,畢竟這兩年來回路費、買來做參照等等也花了家長很多錢,還一個就是我一直苦惱於我自己一人之力所做不到的事,有了一個我甚至不敢想象的發展。

畢竟這種文的受眾是真的相對較小,我寫幾十篇,就算是平台扶持。可能也依舊和石沉大海一樣,是沒有回響的。又或許真的吸引來許多大大看,但是我即便學業也不做了,隻碼字、探訪非遺,一年又能書寫幾個非遺呢?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

如今好了,為愛還是為征文,隻要開始,我想大家都會愛上這些非遺的。

閱文做的征文真的一直很正,從歷年現實題材,到戰疫、石榴杯、甲骨文、大國體育……再到如今的非遺。有人總說閱文看重盈利,誠然,任何一個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但敢投資金做不能保證回報的事,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憑一己之力難為之事,若是萬千星辰同輝,必當耀我中華!

在說杭羅、說這本書之前,我想先來和讀到這本書的諸位談一談非遺,談一談非遺保護,談一談我與非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的其詞匯,以及其涵蓋方向的,或者說,這個詞在古代本是沒有的。

遺產之所以成為遺產,正是因為其所跨越的一段『歷史時間』,五千載的中華文明史,中國人的智慧,自然也為這片土地留下了數量龐大的文化遺產。

以至於即便如今已經依據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層層劃分,依舊不能將九州大地上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詳盡囊括。

幾年前,大概是2018年,在我不到十五歲的時候,因為一次機會,和朋友一道做了一個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狀及弘揚』相關的課題,也是那個時候開始特別注意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詞,開始去更細致的了解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個時候國家非遺的官網上麵隻零星的更新一些活動動態,我們能夠找到的相關研究,基本上也是在十年以前。再結合身邊同學對這些的了解,一下子就覺得『轟』的一下:完了,國家都在扶持了,還是這麼一個狀態,這可怎麼辦……

去看東城非遺博物館,發現基本上沒人光顧,去發調查問卷,得到各種諸如『沒時間』、『不了解』、『花錢多』的調查結果,最後再寫出個一萬多字,自以為還算是完善的研究報告……

放到現在再想想,無論是民俗的傳承,還是技藝的復原,都不是一朝一夕,短暫的停滯才是正常的現象,當年的行為和研究結果確實是莽撞、片麵、幼稚的。

但我也確實通過這種方式意識到了人們對於非遺的片麵了解,很多人可能以為非遺隻包括『技藝』這一部分,而不知民俗、體育雜技等等類目同樣屬於非遺……對於非遺的保護、傳承、弘揚,依舊是一條要走很久,隻能望見遠處光輝,卻看不到盡頭的大道。

在開始進行網文創作之時(2019年),我就在嘗試將中華文化融入到網文創作中,如果有一直追過我書的大大們應該是已經發現了這一點的。

直到2020年,閱文和人民日報社、中國中福出版社的兒童文學征文,我選擇了作為非遺的『二十四節氣』,從讀者大大們的反映來看,網文確實算得上是一種比較好走入年輕人和青少年內心的活化中華文化、非遺的方式。

也正是因此,我愈發堅定了用文學創作來傳播中華文化,傳播非遺的道路。

這兩年,因為我個人的一些特殊原因,我也屬於一個比較閒散的狀態,能夠有時間去實地領略非遺之美。很可惜,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到目前為止,可能也隻淺顯的了解到二三十個技藝、民間美術類目下的非遺,更多的依舊在我後續的探訪計劃中,等待一個遇見的契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唯一選擇 枕叔 極光之意 守寡後我重生了 伺機而動 春心動 霸總被迫奶爸以後 野星燈 徐太太她來自山海經 豪門貴婦的擺地攤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