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章 內外勾結(1 / 2)

加入書籤

佛教,起源於尼泊爾,流行於南亞次大陸,輝煌於華夏。

這幾乎是這個古老的宗教發展歷程,而特別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原本在華夏的唐朝時期,南亞次大陸的佛教極為興盛,可是幾百年的時間不到,到了明朝的末期時,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已經走到了盡頭,最後僅剩的一些則是在森林深處苟延殘喘。

一直到了現代社會,佛教就一直沒能走出森林,當然這是指南亞次大陸的佛教。

而在華夏的佛教呢,其實分為兩支,一支是東傳佛教,一支為南傳佛教,其實這也代表了南亞次大陸佛教發展的兩個階段,東傳佛教是在南亞次大陸的佛教最興盛的時期從吐魯番一帶傳入華夏的,不過東傳佛教有很大的地域性對於華夏的影響也不大,那一支佛教幾乎是一路向北發展的,對於西域地區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詳細的路線圖可以參照西遊記裡麵師徒四人行走的路線圖。

而另一支南傳佛教是通過海路在華夏南方的沿海登岸進行的傳播,這個時期的南亞次大陸佛教已經走入了低穀,內部紛爭不斷,不向外謀求出路的話,他們的下場就是徹底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所以南亞次大陸的佛教瞄準了華夏這個東方大國,這個就是現在華夏佛教的前身,這支佛教受到了南亞次大陸的影響是最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就要看佛教在南亞次大陸為什麼由盛轉衰的。

南亞次大陸的佛教由盛轉衰的過程是因為佛開始貪婪了,他們和那些商人、有權有勢的人物勾結,不僅為佛教劃拉了不少財富,還讓那些僧侶富得流油,其實了解歷史的都知道。在華夏土生土長的宗教勢力根本就不可能把供奉的神靈塑造什麼金身,因為含蓄才是華夏人的品質,但是在佛教大肆盛行的年代裡,大量的金佛玉佛銅佛等等出現,給華夏人造成的沖擊是很大。

也正是因為這樣當時的佛、儒、道的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

可是時間在慢慢的流逝,社會也是在不斷發展的,當華夏人接受佛教的這一外來事物的時候,華夏的一些風氣就開始發生了變化,比如說建造華貴的廟宇,給佛像刷上金粉或者直接用黃金鑄造佛像等等,當傳入華夏的佛教開始大肆斂財的時候,就引起了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的警惕,歷史上幾次滅佛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到了明朝末期也就是朱舜現在所處的時代,佛教是很富有的,富有到了什麼程度呢?整個大明的土地幾乎大部分都掌握在那些寺廟的手裡,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那個時候的整個黃山都被佛教的廟宇占據,而「山得主而生色,僧得產而奠居」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當時所有的海商或多或少都和佛教有聯係,這就很可怕了,要知道當時在禁海的情況下,在海上經商幾乎是一本萬利的買賣,而這些都和佛教有聯係,那你就可以想想,每年佛教的那些寺廟能得到多少財富了。

其實這一點在歷史上已經證明過了,因為按照佛教的脾性,隻要不損傷他們的利益,他們才不會管老百姓的死活,可是很奇怪的一點,那就是在歷史上最著名的戚家軍在抗倭時得到了一部分僧兵的幫助,後期當戚家軍北上的時候又不見了那些僧兵的身影,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那些倭寇在海上劫掠的時候讓南方的那些寺廟的財產受到了很大的損失,斷人錢財的情況下,那些和尚不憤怒才怪,所以在戚家軍抗倭的時候他們積極參與,但是戚家軍北上為國征戰的時候,那些和尚的利益沒有損失不說,還得不到相應的利益,這樣的情況下,那些自私自利的和尚憑什麼幫你?

而華夏佛教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的原因就顯而易見了。

所以當南亞次大陸的佛教主事人看著景教主教不說話的時候,景教主教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心裡暗罵一句「該死的禿驢」之後,才開口說道。

「一條消息的價格好商量,閣下說個數。」

「五千元龍幣,行,咱們就繼續說下去,不行,那還請你離開。」

佛教主事人的報價差一點讓景教主教吐血,五千,還大明的龍幣,你咋不去搶呢?

現在因為大明的商品繁多廣受大家喜歡,而龍幣隨著大明商品的四處流傳,已經在周邊的國家流傳開來,特別是朱舜還製定了一些係列的有關於龍幣的政策,讓周邊小國的商人都非常喜歡使用龍幣交易,這也就造成了龍幣不但堅挺還很值錢的現象,按照現在南亞次大陸的龍幣金銀兌換比例,一元龍幣可以兌換到一點五兩白銀,甚至有些地區已經被炒到了一元龍幣兌換二兩白銀的程度,而佛教主事人的想法就很明顯了。

「我們沒有那麼多的龍幣,最主要的就是你們的價格太高了,我們承受不起。」

景教主教的前一句話是實話,他們雖然不明白有關於龍幣的貓膩,但是出於抵觸心理,他們是不喜歡使用龍幣的,所以他們手裡的龍幣並不多。

而第二句話就有些扯了,整個西夷諸國都在他們的管控範圍之內,一千多年來搜刮的財富可不是小數字,別說是一萬兩白銀一條消息了,就是再貴十倍他們也支付得起,特別現在這個時期的景教是很富有的。

「嗬嗬,那你們說多少合適?」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斬龍 開局被雷劈成為修仙者 機動星河 太玄道主 楊洛蘇輕眉的 大明:當老朱覺醒國運模擬器後 我是一個小卒 除我之外,全員主角列表 霍靳西慕淺 0號傾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