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來而不往非禮也(1 / 2)

加入書籤

「轟」

數十枚沉重的石彈,跨越整整數百步的距離,狠狠地砸向了軹城。

站在城樓之上,隻覺得半空之中一陣狂風呼嘯而來,緊接著如同巨日一般大小的石塊,烏泱泱地在趙軍將士們的身前、身後狠狠掉落。

轟隆隆的巨響聲中,一陣陣的塵土瞬間飛揚。

待那塵土稍稍散去,地麵上巨大的凹陷清晰可見。

而唯一命中城樓的兩枚石彈,除了砸死了數名倒黴的趙軍士卒之外,卻是並沒有對軹城的城牆造成嚴重的傷害——除了略微的凹陷之外。

不是石彈的威力不足,而是軹城的城牆已經被周騏結結實實地加固過,而砸在城牆上的石彈,又隻有區區兩枚而已。

是的,秦軍的石彈看似遮天蔽日、威力巨大,實際上能砸到軹城城樓上的石彈極其有限。倒是把城內的不少房屋給砸了個稀爛。

當然,運氣不好的是,城牆之後,作為守城利器的趙軍投石車也被秦軍的石彈誤打誤撞地給摧毀了兩架。

不過,若是站在城樓之上,你當能看到,在那被重重帷幕封鎖的區域內,數十架被改進過的投石車正井然有序地排列著。

區區兩架投石車,根本對趙軍沒有什麼影響。

而細細觀察趙軍的投石車,你便會發現,它們跟秦軍的那種傻大黑粗的東西,完全是兩個物種。

雖然從外形上看,趙軍的投石車遠不及秦軍的粗壯有力,但其威力,卻根本

不是秦軍的投石車所能比擬的。

如果說,秦軍的投石車,算是利用人力蠻力的,最原始的投石車,那麼趙軍的投石車,至少已經是第三代的投石車了。

從實戰的效果來看,秦軍的巨大石彈,的確足夠唬人。

一顆石彈砸下去,不管是鬆軟的土地,還是堅固的城牆,多則是一個巨坑,少也有些許的凹陷,威力不可謂不大。

可問題是,這玩意根本沒個準頭。即便是什麼都沒變化,同樣的一輛投石車,連續兩次的發動,石彈的距離能差出百步去。

可以說,這玩意砸到哪裡,全看天意!

沒辦法,這是這類最原始的投石車的原理所決定的。就如前文所述,秦軍的投石車依舊是靠人力發動。

而這準頭的問題,就在於這個人力的發動。

這次這個人沒使上力氣,下次那個人腳滑了一下,施加的拉拽力度不同,石彈飛出的距離就不同,甚至因為拉繩一端係著的足足有著七條繩索,每條繩索上的力量不同,還會導致石彈飛出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角度、距離,都無法控製,這要是能有準頭,那才怪了!

這也是一般在短兵相接之後,甚至是大軍即將沖上城頭之前,投石車就會停止進攻的原因。很簡單的道理,稍有不慎,這石彈還有砸到自己頭上的風險。攻城方自然不會再繼續使用這樣的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武器。

不過

防守方嘛倒是沒有這個顧慮,可以一刻不停地對敵軍發射,即便是殺傷不了多少敵軍,也能阻隔、遲滯敵軍的進攻嘛。

不過,隨著戰爭的繼續,士卒體力的下降都是可以預見的,自然石彈被拋出的距離也會越來越近,到最後,即便是阻隔敵軍的作用也不大就是了。

但由趙括親自改裝的投石車,卻是不一樣!雖然他的原理也並不復雜,但其威力,尤其是準度卻是高出了如今的拋石車不知多少。

而它自然也在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回回砲!

是的,就是蒙古鐵騎縱橫歐亞,砸破無數城堡、城牆、營寨,於襄陽之戰中一戰成名的,令敵軍聞風喪膽的配重式拋石機——「回回炮」。

實際上,他的原理說出來不值一提,就是用重力替換人力。

具體來說,就是利用槓杆原理,將原有的拋石車進行改裝。將原來靠人力拉的較長的一端變成固定的裝有重物的木箱子,而另一較短的一端則為空置,留待石彈的裝填。

發射前先將放置石彈等的那端用絞盤或直接用人力拉下,同時用鈎子固定住,與此同時,裝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將在此時上升。

戰鬥時,放好石彈後,解開石彈一頭的鈎鎖,放置重物的一端因為力矩的關係瞬間落下,從而將裝配的石彈順勢拋出。

相較於人力的投石車,這樣威力巨大的拋石車,優勢是十分明顯的。

首先,隻

要重物夠重,長端夠長,理論上,拋石車的攻擊範圍和攻擊威力,是能夠成倍地增加的!

其次,是人力方麵,利用絞盤和滑輪,這樣的回回砲操作起來隻需要五人即可——三人壓杆,兩人裝彈。大大地節約了人力物力。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惡仙 開局獎勵射門必進,我成世界球王 我在豪門的爽文日常 全星際唯一雙精神體 今天男二上位了嗎?[快穿] 國師帶著皇帝的小金庫一起穿了 炮灰攻他懷了攻三的崽 盜版boss重歸無限遊戲後 獵手本能[娛樂圈] 我的白給老婆竟是諸天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