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章 矛盾心態(1 / 2)

加入書籤

即將春分,皇帝陛下本該於近期親耕籍田以示重農,有臣子上書提起,朱元章卻悄悄按了下來。

諸事繁雜,沒那功夫。

要知道,親耕籍田可不隻是皇帝一人扶犁串幾壟田那麼簡單,而是一整套復雜儀式,還要百官參與,提前一兩旬進行準備,耗時耗力。

老朱也明白這項禮儀的重要性,但實用主義還是戰勝了形式主義。

明年再說。

而且,老朱也不是不『親耕』,皇宮內的禦花園,他已決定開辟成菜園子,打算帶著諸位皇子親自種菜,讓孩子們切身感受務農辛苦。

今日是二月二十。

早朝之後,老朱來到城東。

國子學官田被劃在這邊,老朱之前受朱塬啟發,將《齊民要術》列為百官學子必修,還要求為每一名國子監生分配一畝田地,親自耕作,以熟農事。

那怕因朱塬身份被揭破,很多事情都已改變,但之前安排種種,諸如推廣《齊民要術》,諸如重新編訂數學典籍,還有朱塬當初那份書單相關種種,全都一直都在持續推進。

老朱沒有半途而廢的習慣。

今天是國子監生第一次耕作的日子。

當下的國子監生,八成以上都是百官勛貴子弟,因為朱塬,因為那本《天書》,老朱偶爾思慮,覺得這批人對朱氏江山很是重要,不能再如曾經那樣,但也暫時還沒完全理清思路。

重要是肯定的。

因此今日特意親臨現場,觀看一群少年在國子學精心挑選的善農耆老指導下進行耕作。

其間還再次受到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啟發,現場交代國子學祭酒許純仁,要求諸生每次耕作之後,都要精心寫一篇日誌,總結耕作過程之體悟感受。國子學審閱之後,需優選其中篇章,送與他觀覽。

如此在國子學官田內停留半個時辰,最後招來一些少年語重心長地耳提麵命一番,輕車簡從的老朱便返回皇宮。

回到日常理事的奉天門左東閣內,首先關注的還是南北戰事。

南線。

替代湯和為征南將軍的廖永忠已率兵離開福州趕赴廣東,並且按例再次傳檄元江西分省左丞何真,希望何真主動歸降,避免刀兵之禍。

北線。

征虜副將軍常遇春在二月十二就一舉攻克東昌府城,近日已完成對東昌外圍州縣之清剿。

山東諸路,當下隻剩降而復叛的樂安還在頑抗。

負責後勤補給的大都督府都督同知康茂才已受命趕赴濟南,計劃將補給線推到黃河岸邊,為西進做準備。

諸多戰報之中,還有一份吸引了老朱的特別注意。

征虜大將軍徐達親自簽發告令,要求濟水沿岸濟寧、徐州兩地,分別籌集一萬石和兩萬石糧食,沿運河北上運往東昌,以資軍用。

普通人或許看不出甚麼,三萬石糧食而已,老朱卻明白。

還是缺糧啊。

因為缺糧,不得不再次從剛剛經歷戰火的地方百姓身上征集糧餉。

當下又正值春荒……

老朱能夠想象,這一戰後,山東隻恐很多年都無法恢復元氣。

想到這裡,老朱再次想起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

運河輸糧隻能勉強支撐當下大軍所用,之後拿下河南,或者還可以從湖廣再開辟一條北向輸糧通道,但那條糧道主要依賴陸路,效率比運河還要更低。

因此,若要完成向汴梁大舉屯糧供給諸軍繼續向西和向北進發的目標,海上糧道,那怕今年無法打通,明年也必須繼續。

畢竟元廷最高年海運糧餉可達三百萬石。

即使其中損耗大些,隻要控製在一定範圍內,老朱也不是不能接受。

甚至……更長遠一些,那東北之地,老朱早已暗暗打定主意,自己這輩子閉眼之前,一定要為子孫們收拾個清楚明白,想要做到此事,參考那地球儀,海路,乃通往東北之最便捷通道。

想著想著,老朱又希望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真能順利完成此次海上糧道的開辟。

嗯……

前提定是要先保重身子。

因為老朱心中,一個朱塬的分量,幾乎要抵得過這滿朝文武。

滿朝文武那怕如曾經那般兔死狗烹了,再擢選就是。老朱可不覺得,若失了朱塬,上天還會再送他一個二十三世孫,還是那麼博聞強識又練達得體的二十三世孫。

唉。

就是身體太差,讓人整日提著心思。

都不說挑個健壯些的。

因為這點,自從朱塬去了明州,老朱這些日子就一直都在各種矛盾心態裡糾結,患得患失。偶爾希望明州那邊事情能成,偶爾又覺得成不成無所謂,那孩子才最重要。偶爾再想想,若是能兩全其美,該是多好。偶爾又否定自己,那能想任多好事。

想到朱塬,很快有侍衛通報,前些日子打發去明州作為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和自己之間信使的拱衛司百戶聞造到了。

這不算巧合。

老朱私下想起朱塬的次數,實在有點多。

風塵仆仆的拱衛司百戶聞造帶著兩大包物事進入東閣,一番施禮,見主上已是迫不及待起身,連忙將兩個包裹捧到老朱麵前書桉上,一邊道:「主上,大喜。翰林已成功製出顯微鏡,令職下日夜兼程送來與主上。」

這說話就很有門道。

聞造隻想讓皇帝陛下知道自己『日夜兼程』的辛苦,其他功勞,他可不敢奢望。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我在大學食堂當大廚 生活係廚神 氣死相親對象,當大叔媳婦繼承他的財產 神醫小仙農 傻了吧,爺不當人了![無限] 畫中的薛定諤 夫人莫動手 騙了紈絝世子後 帝師成親後崩人設了 我用冰咆哮,席卷靈氣復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