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56(2 / 2)

加入書籤

李汝華的眼神黯淡了。轉而又想到有一百萬也好啊。可是,可是還差好多可怎麼辦?九邊隻發軍餉就不補充軍械、軍襖、不給將士糧食、不給馬匹草穀了嗎?

葉向高看這些人七八年過去了還是沒什麼長進,輕咳一聲道:「明年的事情倒還是好過關的。有那些晉商的家產做填補,老臣聽說總數在千萬兩左右可對?」

朱由校見葉向高問他這個,隻好點頭承認有這麼一回事兒。

「陛下,老臣有這麼一個建議,晉商抄沒的家產雖然要用於歷年陣亡將士遺孤等的撫養,但不是一年就需要全部投入的。可否先挪出來八百萬兩,然後每年從戶部的秋稅裡撥款五十萬還回去,要是不夠就撥一百萬。

至於這八百萬的用途,第一用於火炮等的研發。第二是九邊的糧草軍械。第三是明年的增兵、練兵計劃。

但是老臣覺得如果不能將遼東盡快恢復到萬歷二十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局勢,一旦出現天災等需要朝廷賑濟、免稅,很可能就要捉襟見肘、周轉不開了。」

朱由校在心裡給葉向高鼓掌,果然高了方從哲不止一個段數。再看其他的閣臣、尚書、侍郎,心裡暗嘆果然是君子聚集在一起,有時候是沒辦法成事的。

畢自嚴見天子有同意葉向高的傾向,就站起來說道:「陛下,臣有個建議,除了挪借、緩修三大殿這般的節流,還要開源。唯有雙管齊下,才能徹底擺脫財政的窘況。」

「畢卿在開源上有什麼好建議呢?」

「陛下,臣想的開源首先是非戰區的屯田。日前與汪尚書(指戶部侍郎汪應蛟)論及開源節流之事,尚書言在天津時曾募民墾田五千畝,其中有水田十之有四,每畝能收至四五石,田利大興。」

汪應蛟接著說道:「畢景會所言奶昔年老臣的上疏,若在天津屯兵四千,每年需與軍餉六萬。留兵則民告病,恤民則軍不給,計惟屯田可以足食。荒土連封,蒿萊彌望,若開渠置堰,規以為田,可七千頃,頃得穀三百石。近鎮年例,可以兼資,非獨天津之餉足取給也。得旨允行後廣興水利之事。」

知道汪應蛟昔日上疏所奏的隻有葉向高,他想天子點點頭,證明其所言非虛。

汪應蛟又接著說:「若將山下之泉、地中之水引而灌溉鹹田,通渠築防,量發軍夫,仿效南方水田之法進行耕種。易水溉金台,滹水溉恆山,溏水溉中山,滏水溉襄國,漳水來自鄴下,西門豹嘗用之,瀛海當諸河下流,視江南澤國不異。六府可得田數萬頃,每年可得穀千萬石,京畿的百姓從此自給自足,再無旱澇的憂患。哪怕是漕河有了異常阻礙,亦可改折於南,取糴於北。」

葉向高補充道:「這是昔日工部尚書楊子選在朝堂時之事,可惜沒能做成。」

朱由校贊許地點點頭,然後看向周嘉謨,「周卿可能安排個合適人選去塘沽做此事?」

周嘉謨立即道:「臣提議都察院的左光鬥,以巡按禦史去天津做此事。」

左都禦史張問達立即表態,「陛下,左共之認真勤勉,當可完成汪尚書所言之事。」

「既如此,讓左卿先與汪卿學習數日,上元節後去天津吧。」

周嘉謨點頭在笏板記下此事。

朱由校接著說:「無農不穩,無商不富。除了從田地裡得糧穀,還需要把大明的絲綢、瓷器等,這些在宋朝就能換銀子的東西賣到海外去。」

孫如遊趕緊說道:「陛下,若引得農人逐商利而棄耕田,則天下不穩矣。」

「那商人也不是人人能做得了的。比如讀書做官、習武為將,乃至朕這位置,人人都知道好,可農人也都會掂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材、習武的料,而不會盲目行事的。就是在座的卿家,像英國公就不會逼著世子去考進士,葉閣老也不會逼著孫子去習武。

還有那海禁之事,就是朝廷不開海,江浙也沒少了海商。鄭家那每條船一年千兩的商稅,也就騙騙朕這個不出紫禁城的眼盲耳聾之人。」

江浙跑海的商人富庶早已經名揚天下,朱由校的話也不是虛妄。

方從哲猶豫道:「禁海是仁宗定下的規矩,不好壞了祖宗規矩吧。」

「藩王領各衛軍卒守土,還是太/祖定下的規矩呢。」

朱由校毫不客氣地懟方從哲。

「世易時移,我們為了護住大明的百姓,就不能墨守成規了。我們得有足夠的銀兩去造更好、更多的火炮、火統,不然就要被女真、蒙古的快速機動的騎兵壓著打。停了市口,蒙古、女真少了糧食、鹽鐵,大明也少了足夠的戰馬。

我們要在蒙古與建奴聯合之前,先把建奴擊垮。」

韓爌堅定地說:「陛下,臣贊成開海。」

劉一燝也道:「臣也贊成開海。」

是否開海,立即就擺在了在座的重臣麵前。

少年天子的目光,含著富國強軍的期冀、含著朝臣能同意的殷殷期盼,從每個人臉上掃過、與每個人對視,讓人不忍輕易說出拒絕。

※※※※※※※※※※※※※※※※※※※※

捉蟲了

/">/a>)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蛇精病男主愛上我 蠻荒之貌美如花[係統] [快穿]謊言之諾 [綜英美]論終結噩夢的方式 尚未瘋狂[綜英美] 王之妖精[綜] 木葉:誰說醫療忍者就不能C 傲慢與偏見之瑪麗 玄學幼崽靠算命成為頂流 修真之重登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