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1 / 2)

加入書籤

朱元璋這時候長出了一口氣。

她!他重重說,是懂咱的!這後輩,好樣的,為啥咱就不能給她金銀財貨呢?!老朱好久沒有這麼想要花錢過了!

可惡啊!

【南方文教盛,北方文教弱。

對於南北問題,歷史上的朱元璋給出了一位大帝應有的氣度答卷。】

嗯?

老朱都愣住了。

他已經有多久沒有聽到這個大帝的稱呼了。

別說大帝了,他的名字,都已經從「朱元璋」變成了「老朱」很久很久了。久到他都已經習慣成自然地接受了這個名字

他一時之間,精神大振。

咱做了什麼?那不消說,自然是很高瞻遠矚的對吧?

【洪武8年3月,有感於「元北方喪亂之餘,人鮮知學,欲求方聞之士,甚不易得。」他選了366位成績優秀的國子監生,賜糧、賜衣,前往北方支教。

洪武10年,召支教人員還朝,授職。

洪武20年,考慮到北方缺乏名師教導,讓吏部調動南方的名師去北地教學,廣增學生。——有點咱們現在對新疆等地政策優待的意思了。】老朱臉色微微泛紅了。

此紅,非之前的憤怒之紅。乃是一種洋洋得意的快樂之紅。

這人吶,一快樂了,就謙虛了起來:這又算得了什麼?這教育資源,咱早就知道,不能聽之任之,得人為乾預。那之前的支教的事情,往後還是會有很多很多的。

相較於老朱的快樂。

鬱新此時在冷汗直冒之後,已經心如止水了。他已經接受了自己未來要去支教的命運。

既然無法反抗,那我們就要積極進取。

有道是福禍相依,雖然不能回老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去那遙遠的北方,努力教書,教出個西北版的白鹿書院,自己也未嘗不能功在當下,名留千古。

因此,如此想通之後,他也點頭附和:

支教,確實是個好名詞語,親切又務實。

他已經開始運用自己的地理知識,

想給自己以後挑個山清水秀,頗有向學之心的好地方去支教了。

看自己手下大文臣如此表示,老朱也是笑逐顏開:

不錯,不錯,咱以後會策劃更多的支教計劃的!

【洪武14年,察覺北方教材稀缺、經書典籍多殘缺,他賜《四書五經》於北方學校,洪武19年、洪武24年皆賜之。

其中24年,擔憂北方隻有基本教材,缺乏子、史等課外補充諸書,讓國子監給他們印了送去,怕朝廷的書不全,讓人特意去福建采購書籍給北方送去。

——愛心圖書捐助計劃了屬於是。】

別說笑逐顏開了,老朱的嘴巴,已經快要列到了耳朵處。

真真是龍顏大悅啊。

『愛心圖書』,這後世的人,可真會取名字啊,怎麼一個個名字,都取得這麼親切,這麼動人?以後咱再賜書,便要在那書上寫著,這是『愛心圖書計劃。好叫那得了書的人,時時感覺到咱的愛其之心!」

【由此也可見,洪武24年,北方的文教復興程度還比較有限,堪堪喘過一口氣。

可惜古代藏書相對閉塞,1907年才有完全麵向公眾的江南圖書館,在那以前多為私人,如果能多修建公共圖書館、流動圖書館,搞點圖書交換一類的公益事業就好了。那時候也不求看多少珍貴書籍,能看點普通四書五經都不錯。】

老朱收了收笑容,正常了點,說:就是咱的文淵閣那樣的?

現在,那被誇贊的沖動還殘留在他心中,沖動之餘,他想說自己也可以搞那對外開放的圖書館-但是,他畢竟還是比較冷靜的,沒有把這話說出口。

主要是……

「官員借了書都不還呢。」老朱嘟嚷。

鬱新道:「宋便已在各地興那州縣藏書樓,可允許地方士子借閱,也有曝書會,每當大家把書拿出來晾曬時,彼此互相觀摩。書籍昂貴,完全開放,便是放四書五經般的讀物,也有點難啊。

朱棣突然道:「其實很多學子會在書店處駐足,悄悄觀摩一二,書商不許他們多讀,要是這種書店可以與他們方便呢?

郭英一震,哇,感覺好像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落在自己身上了。

r/「臣可以!」他脫口而出,「便是那明著是個書店,實則是個藏書館;若是有學生過來,臣可以許他們在那裡看,因為書籍是花錢的,他們也不敢夾帶而走。說不得,臣還可以在書店裡安排些位置,奉上茶水,若是富裕之人,可以選擇交個茶水費,坐在那邊緩緩看書——

大家驚訝地看著郭英。

尤其是將軍們。

他們那驚訝的眼神,仿佛在說:你是甚至要把自己子孫那未來書商的命運給提前實現了嗎?

然而,老朱在短暫沉思之後,卻覺得郭英這想法大好特好,於是,他也親切地對郭英說:「武定侯,卿真乃朕之肱骨也!

郭英越發地漲紅了臉:臣為陛下分憂,死而後已!

雖然被老朱稱贊得很飄,但他心中的盤算也打得啪啪響:

我定要給自己的書店,取個亮堂的名字,然後這名字要哄得陛下親筆寫寫,等名頭打響了,就會有很多很多的讀書人來讀書,那我的名頭也會來越來越響,越來越響,嘿嘿嘿

【朱元璋對待南北的態度,從他和劉三吾的這段對話可見一斑。洪武22年11月,兩人談論治國之道。劉三吾認為,南北風俗不同,有可以德化,有當以威製。

朱元璋反駁道:「地有南北,民無兩心。帝王一視同仁,豈有彼此之間?你說南方風氣柔弱,可德化,北方風氣剛勁,該威製。但哪個地方沒有君子、小人?君子懷德,小人威畏,對他們要施之以不同政策。如何能把南北一言概括?

劉三吾頓首而退。

結合兩者,我們看得出,朱元璋希望不要存在南北分歧,希望多多扶持北方文教,加速北方復興,進而南北彌合。】

老朱回憶了一下。

不得不說,他雖是六旬老漢了,記憶還是很好的,這一下,就記起來了,當時自己說的,和那光幕說的,還是有個別措辭出入的,但意思確實是這麼個意思。

【到底是洪武大帝,懂點基本法。

落到科舉層麵,他經過反復扌莫索,自然知道科舉是招攬、籠絡讀書人的好辦法。

有了讀書人,有了教化,該地區才能安穩長久的成為漢地。他在北方這麼做,他在新打下來的雲南、貴州也這麼做,隻是那兒更荒,得先屯田

,再興衛所儒學,再考慮進一步。

洪武30年的夏榜,他利用君權的強勢,給北方士人吃了一顆定心丸。各位好好學,都有機會。俺老朱,是惦念著你們噠!

雖然他最終沒有走到南北取士、乃至未來的定額取士,可姿態是給足了。故而,南北榜最初的輿論危機被壓下去了、後來的借題發揮也被他利索的嘎腦袋了。

——說起來,在知乎沖浪時,u還看到過一個陰謀論觀點,認為這是劉三吾&朱元璋的雙簧,劉三吾哪有膽子搞不公,都是朱元璋故意釣魚執法,給北方利好。

啊這,不得不說,現代網友的腦洞很大,劉三吾不參與第二階段的搜卷,那8個腦袋落地的調查組成員如果是為了配合朱元璋,是不是犧牲有點太大了(。)】

鬱新:……

金幼孜:……

老朱:……

不得不說,在這個猜想之下,皇帝和文臣都沉默了。老朱緩緩說:「咱……其實也沒有那麼心機深沉。」鬱新:……

他嘴上不逼逼,心裡逼逼:

是啦,一般殺了了賬,你想做什麼,又何曾需要如此委屈迂回了?

老朱想了又想,突然道:「這後代的想象力真的很發達,按照如此說法,咱未來在他們的電視劇裡,豈不是特別帝王心術,心機深沉?

朱棣嘆了口氣,心酸道:「真實的帝王,就是一天天地教自己的小弟乾活;再沒事跑去救救小弟。

【圍繞著教育上的南北問題,後麵還發生了非常多的事:

1、建文新政。

對建文朝的研究實在是太少了,實際上僅就《薑氏秘史》《革除逸史》的記錄來看,它造成的危害遠比南北榜事件嚴重的多,這個我們後麵再提。】

嗯?

大家突地齊刷刷看向朱允蚊。

朱允蚊:?…?

他有點害怕。

朱棣此時和善道:「大侄兒,趁著大家都在,你不妨把心中的真實想法,都說出來,我們也要一一辨明,全部避過。

看朱棣那躍躍欲試的樣子,感覺他很

想走上前去,搖一搖,晃一晃,再倒置一下,把朱允蚊心中的那些建文新政全部都給倒出來曬一曬。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科幻相关阅读: 作精在夫妻戀綜當對照組 炮灰女配的養崽生活 裝乖可恥 戀愛預約[娛樂圈] 星際第一向導 跑路後我被瓦裡安全球通緝 斯棠 帝台春(重生) 完美偶像,站姐打造 初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