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零章(2 / 2)

加入書籤

正德時,王爺們也引起了官員的不滿,但還有太監呢?】

現場的王爺們很不開心。

」那,不給我們發米,總該發點鹽吧?10000鹽引怎麼了?我們還嫌鹽引換錢麻煩呢!文官武將們,懶得理這些嘴臉畢露的王爺。

【造成守支的原因還有很多。

像前麵提過的餘鹽走私問題,大家不想交正鹽了,鹽引兌換的是正鹽,自然兌付困難。

還有地理原因。

水係發達、交通發達的鹽產地總是更受人青睞。有時候兩淮沒鹽了,山東還一大堆鹽等著賣,最

後賤賣。

插話說說「戶口食鹽鈔法」。

有不少學者認為,是朱棣把食鹽和寶鈔掛鈎的行為,進一步的加劇了開中無度,守支加劇。u看了相關的論文,感覺不太對。】

雖然u聽上去是在給自己洗白,但朱棣也沒有多開心。

聽上去自己未來的名聲挺臭的,至少這「開中無度」, 「刷爆信用卡」的事情,和自己是分不開了。

朱棣: 「我們大明的生產力,還是可以的。爹用計劃經濟,關停了不少四川的鹽井,我們開足馬力,鹽的數量肯定夠。

鬱新本想說,既然地理問題那麼嚴重,這淮鹽不夠,其他鹽囤積,應當折中轉圜,給商人們去別的地方兌鹽的機會。

可以想到上頭計算的一個徽商3925公裡路,他又深深emo了。

物流啊物流。

果然還是要物流。

遞運鋪能不能也搞個商人版本?專門承接這樣的大宗物資,但是讓商人出錢雇人經營?會不會好一點呢?

國家主動幫這些鹽商的運輸和販賣做一定的區別,省卻部分的腳程……所謂的分工細化能不能由政府來領頭呢?

【洪武時,部分地區實施了戶口食鹽製,如前麵所說的四川。

裡長向百姓收取「鹽銀」,市民納鈔,鄉民納米。一般在秋糧時統一征收。這筆錢去了哪裡,現在沒有史料記載,可能是州縣收了,也可能交到了鹽運司。

(黃仁宇教授吐槽大明財政一團亂在於此,他們都是點對點的使用一筆錢,像千百條河流分叉在地圖上,壓根沒有一個財政中心。)

州縣會有一個「戶口食鹽冊」,拿著這個冊子給鹽運司看,鹽運司就會批鹽給他們。

《議處鹽法事宜奏狀》by章懋(成化)裡說,明初,州縣自己會派人去有司領「掣下餘鹽」——前麵說過的,批驗所抽查時,扣留的超出鹽引部分的鹽。

既然是「餘鹽」,就不是正鹽的額度,也和正常開中法的「鹽引」並無關係。】

朱元璋尷尬:分稅製……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吧……

管戶部的鬱新卻不尷尬,以前他是不懂,現在有現成的兔朝組織架構可以抄啊!這是抄嗎?這是向先進的國家學習優秀的經

驗!反哺大明困苦的百姓!

他道: 「陛下,那國家稅局,審計署,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想來就是未來兔朝收錢的、算錢的、存錢的、管錢的!他們全都和在了一塊兒呢。想來工部、兵部、軍隊要做什麼都是要從財政部過手續,要我們來過目的!

茹常: ……

他敏銳的意識到鬱新的司馬昭之心。鬱尚書,這麼一來,我們豈不是全都要對著你鞠躬哈月要?

朱樉連忙跳起來,出於守護錢的本能他感覺不太對: 「不可能啊!如果那中國人民銀行是在你們戶部管的,我們的錢豈不是時時刻刻都被你覬覦?時時刻刻會被挪用?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那銀行肯定是單獨的!

朱棢也贊同: 「若是有什麼法子,遮蔽太子弟弟的視線,不讓他看我們的錢。若是他從銀行借錢也像咱們一樣要付利息,要明碼算賬,這銀行在我心裡才是真金的。

朱棣反問道: 好呀,二哥三哥,如你所說,我願意這麼借,你們願意把錢存進來嗎?這樣說的時候,朱棣感覺自己渾身金光閃閃。他是願意如此的。他爹的那句, 「取天下之財,為天下之用」,可是被自己完全實踐了呢。

【而且朱元璋時期,就有了戶口食鹽,百姓也在上交錢和米。朱棣隻是下令,市民也好,鄉民也好,都可以交鈔。

在寶鈔下跌的時候,這是一種惠民政策。是朝廷在減少嘎韭菜的力度。

時代的流逝,政策逐漸變形。

有人把「戶口食鹽冊」拿去鹽運司,從裡頭騙鹽。鹽運司按照章程,沒有多想批了。多少有點現在信用卡信息泄露,被拿去盜刷內味了。

有人想出,州縣派人運鹽太麻煩,不如請當地富商收錢,再讓他們運鹽,隻要指定你們的銷售地點在我們縣吧。

百姓省了運輸勞役之苦沒錯,裡長之上又多了一層富商剝削階層。這在明朝中後期很常見。

還有什麼,明明不再按人口發鹽了,卻仍然繼續收著這筆稅。成了固定的新苛捐雜稅等等。】

朱元璋目瞪口呆:「咋還有這種騙法!咱之前還覺得那兔朝搞什麼國家反詐a,真是不知所謂。現在一看,竟還真有必要……也不知道多少人用這種法子騙了鹽,這些詐騙手段層出不窮,防不勝防。"

【明朝人自己猛烈的抨擊,開中法的敗壞在於「運司納銀」製度的誕生。

運司納銀指,上頭那個歙縣徽商沒必要親自跑到山西大同了,隻需要在淮安分司繳納銀錢,即可火速獲得對應鹽引。

後麵流程不變。

和普通召商的區別點是,這筆「運司納銀」錢,在繳納時已經規定好是山西大同的邊防費用,其他人不準挪用。

運司把銀子上交到戶部,戶部分撥給山西大同。

永樂年間,運到邊防的,還是以實物為主,隨著貨幣白銀化的進程,逐漸的出現了納銀的情況。比如景泰元年,廣西地方官上報,因苗亂而軍餉告急,城內倉糧僅夠一年之用,希望開中鹽課,納銀於官買米。

再演變,國家覺得你在邊關納銀還不夠方便,不如就近,就成了上頭的運司納銀。】

這運司納銀,難道是商人交了錢,卻拿不到鹽,還得等著的意思?」茹說, 按照後來的說法,便是還嫌信用卡刷得不夠快,要更流暢的刷信用卡……

鬱新也道:如此一來,短時間內,倉庫的錢確實變多了……

朱棣很生氣: 「這些人拿了錢又能乾什麼?又不能像我一樣建設大明,徒然敗壞了大明的名聲!

「雖然沒有建設大明,但是也許要修補大明。」朱橚沉思片刻,突然語出驚人, 「比如什麼土木堡之變,守衛九邊,什麼廣西苗亂,什麼小冰河期……也許那些子孫們,光光修補大明,就耗盡了他們畢生的力氣,還要預支後邊的錢……

老朱和朱棣齊齊破防。

【這裡有一則公案,就是明史把「運司納銀」這個製度的出現,定於弘治五年,戶部尚書葉淇,即所謂的「葉淇變法」。

然赴邊開中之法廢,商屯撤業,菽粟翔貴,邊儲日虛矣。

學界對「葉淇變法」存在與否是有爭議的,他們查找了其源頭文本,嘉靖年間桂萼等4人的奏疏。

不細說了,大致就是桂萼等diss葉淇、內閣徐溥和鹽商有私,在兩淮地區,搞了這種短時間有利於國庫,長時間很有害的法子。

(葉淇是淮安人)

明史感覺有點不對,因為弘

治元年,有人在實錄提議廢除運司納銀製度,認為「遇凶年抱金玉而餒死」,這說明成化時已經在搞了。

於是它說,成化已有,葉淇定為法令。葉淇啊!遺臭萬年啊!

——現在很多罵弘治的也是圍繞這點來罵。】

大家:……大家欲言又止。所以,這邊的邏輯是這樣子的嗎:因為葉淇是淮安人,所以他就和兩淮鹽商相勾結…

連因為江南文人天天罵他是狗東西而天天罵江南文人是狗東西的朱棣都覺得葉淇有點慘。其實聽到現在,他也明白,這周忱改革普及金花銀後,這江南地區的銀子就變得越來越普遍,會

有人想到用銀子付也並不稀奇…

當然,也不排除這個人確實是為兩淮鹽商謀私利。畢竟這確實為兩淮鹽商帶去了很多好處。

【我們不用去管時間點,隻看「運司納銀」的本身。

各位設想一番,最早朱元璋在山西搞開中,晉商們在很近的地方招人種糧食,又在山西就能得到鹽買賣許可證,進行販賣。

晉商絕對比千裡迢迢去山西的徽商來的方便。

現在改革以後,徽商能就近去兩淮納銀,得到比其他鹽產區質量好的多的淮鹽。徽商自然就強勢了。也就是所謂的「邊商」、 「內商」分化的加劇,和地位的變化。

其實,這種分化還來自於另一項鹽業改革。——政府承認商人買賣「餘鹽」合法化。

它最遲成化19年已經出現,但在弘治、正德年間變大變強。相當於,政府突然又開辟了一種「新鹽引」、新賽道。

既然是就地賣鹽,自然是隻在兩淮等地賣,離得近的兩淮鹽商就有更高的概率得到新貨源。爽啊!】

老朱眉頭大皺: 怎麼能什麼錢都賺?

朱棣冷道: 那些皇帝想著,這些錢他們不賺,就是鹽商賺,那乾嘛不賺,對吧?

【最棒的是,它還鼓勵了以餘鹽名義的鹽走私。

弘治16年,商人借著壽寧侯張鶴齡(弘治小舅子)奏討殘鹽(另一種餘鹽,因為雨水等別的原因消折)

得到批準。

然後一口氣得到了大量的鹽引。他們正大光明的拿著這部分鹽引數額向灶戶購買餘

鹽,拿到的鹽又好又量足。

守在鹽區附近的,以徽商為代表的「內商」就徹底壓倒了以晉商為代表的「邊商」。】

前有孫繼宗,後有張鶴齡,好,真是好,」老朱恨恨, 「這些外戚個個不省心,他們的力量全部在這了是吧?

【伴隨著白銀化進程,邊地軍屯的敗壞,邊地人口的增多。明代九邊更多的開始依賴中央財政。也就是所謂的: 「年例銀」、 京運銀」。

白銀通過國家的撥付,去往邊鎮。地位下降的邊商通過向內商出售鹽引(到底是怎麼做的,u沒找到資料),也聚集了不少白銀。

邊地的糧食開始更多的依賴市場——也就是商人自發的利用各地價格差倒賣貨物。國家失去了對於邊地糧食價格的有效調控,而隻能依賴白銀這種貴金屬貨幣。

晉商手裡拿著大量白銀,又不如徽商強勢,在王崇古、張四維等人呼籲下,取得了和附近少數民族貿易的合法性,即「俺答封貢」。

晉商更多的把注意力轉向搞走私,跟外族打交道。最後演變成了咱們耳熟能詳的滿清「八大皇商」。】

大家愣住了。

這算什麼?明實亡於永樂?

朱棣感覺很荒唐,他不禁道:「還真應了那句『翻開明史,貨幣白銀化』,什麼都和這白銀有關。

【徽商他們呢,搞走私,世世代代的走私。走私到明朝政府感覺管不過來了,於是弄出了一個「綱鹽法」。

以後,鹽商就是世世代代都要當鹽商。

你們這群人就跟著我們統治階級乾,大家一起搞壟斷,我不再管別的了,你們的頭頭——總綱」替我向你們收稅。

有點類似包稅製。

鹽商們自動的分化成了上下遊,形成了產業鏈(沒搞之前就有,搞了以後更光明正大)。

又搞出了一個票鹽製。

私鹽商販收不上錢,我開個源,給普通灶戶發一個鹽商許可證,允許你們也經營。不用去很遠的地兒,就在鹽場附近。

1票比1引數量少。你們就當個零售商吧。

以上這些都被清朝繼承了。

綱鹽法固然把鹽商群體綁在一條船上,但

資本家總是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益,鋌而走險,何況走私賺的比正常多得多。

有清一代的私鹽, 種類之多,規模之大,區域之廣,為害之烈,第積歷代鹽弊淵蔽。

它並沒有改善太多鹽業現狀,隻是讓鹽商們吃的更多了,也方便統治者按照圖冊,隨時吃養肥的鹽商。】

即世世代代灶戶以後,還有世世代代的鹽商。別說其他人了,朱元璋看了都害怕。

【明代時,鹽商就存在大量和政府官員勾結的情況。

曾有個禦史張智因為虧欠鹽商很多錢,拜托兩淮巡鹽禦史劉堯行方便,讓他允許鹽商提前支鹽。劉不願意。

鹽商就故意在宴請劉時,讓□□出現,再讓無賴裝作警察抓人(官員不得狎妓)。勒索白銀千兩當封口費。

劉向好友張求助。張說你幫幫鹽商唄?鹽商加倍支鹽後,張和鹽商反復敲詐劉,最終劉自殺。反詐經典案例了屬於是。】

大家:

大家不免兔死狐悲,又感覺看到了一個新的詐騙小技巧。好嚇人,連出去喝杯酒都不行了。

【明代的巡鹽禦史權力,遠不及清朝時的鹽官們。

開中法框架下,收款方是邊防,鹽運司失去部分財政屬性,重要性下降了不少。清代廢除開中法,鹽政機構重新獲得了money,為了控製它,清朝政府喜歡派滿人、包衣等來管

事。

皇上的私人錢袋子來收錢了,鹽商們自然比正常交稅更為「諂媚」,上下打點,不亦樂乎。受賄索賄,大行期間。

清朝統治者喜歡讓他們「捐輸報效」。除了用於軍事、救災,還有各種皇帝私人的開銷。巡遊個江南呀,造個園子呀,你們是不是得為國家報銷出錢呀?

很多人覺得是章宗的腐敗,讓這種官員為皇帝買單的行為遍布大清,搞得官場烏煙瘴氣。實際上麻祖的時候,鹽商們就在給皇帝當自動提款機了。其危害不言而喻。】

「真是烏煙瘴氣!老朱不屑道, 這清朝的皇帝,天天就想著造園子?不能有點追求了?咱老朱家就沒有這品味低下的愛好!園子有什麼好造的?

朱棣深以為然。

造故宮才快樂。

【我們可

以從經濟的角度去分析「運司納銀」、 「餘鹽買賣」、 綱鹽法、「票鹽法」。看到日益增長的商品經濟環境下,人們對貨幣需求的增大。

看到最初的寶鈔貶值,出現餘鹽,餘鹽導致私鹽,私鹽導向了後來的許許多多。看到白銀這隻無形之手,在明代歷史的每個節點的如此的至關重要。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從始至終,鹽商們都沒有擺脫封建統治者的控製。也就不能純粹的認為,哦,商人參與多了,就資本化了,製度就先進了,百姓就會變好了。】

老朱嘆了口氣,幽幽說了句: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根本。天下事,當從本理會,不可從事上理會……想不到,朱子語錄也可以這麼解。搞半天,皇帝放在那裡,就成了礙眼的絆腳石了。

【最開始,開中法是為了減輕民眾的「運輸」之苦,到後來,統治者們卻隻是盯著更快,更多的斂財。

明明都知道,自己乾的是壟斷的活,變著法子和商人周旋,卻不肯給生產者讓利。既要又要,又當又立,欲壑難填。

他們一開始能肆意使用權力去調換支鹽的順序,後來就可以隨意的出賣稅收的權力。清政府窮途末路之時,鹽稅這塊肉被抵押給了外國。吸血的人竟又換了一茬。

開中法真的好嗎?

我想,張廷玉等舊式文人懷念它,更多的還是懷念儒家理想中的「不與民爭利」。怎麼個不爭呢?

無非就是,統治者們的吃相,好那麼一點點吧。在舊時代的封建大山之下,確實也隻能做到這一步了。

好一點點,百姓就好過一點點。】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科幻相关阅读: 作精在夫妻戀綜當對照組 炮灰女配的養崽生活 裝乖可恥 戀愛預約[娛樂圈] 星際第一向導 跑路後我被瓦裡安全球通緝 斯棠 帝台春(重生) 完美偶像,站姐打造 初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