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入秋(1 / 2)

加入書籤

實際上對李岌地盤威脅最大的並不是李嗣源,而是緊鄰的契丹。

晉地北部雲州和山北一帶與日益強盛的契丹交界,契丹騎兵時常會越過邊界來「打秋草」,燒殺搶掠,搞得晉北邊地民不聊生,根本沒有多少安份日子。

李岌很無奈,這個世界有越來越向野蠻化發展的趨勢。

自中唐以後,隨著國家的控製力越來越弱,很多先人所創造出來的文明就開始失傳了。匠人們得不到教育的機會,由於很少有人會為匠人們的創造作出記述,很多前人的經驗和成果就斷了傳承。

比如,他在晉陽宮裡所見過的一些前唐時期遺留下來的製式兵器,就要比現在先進不少,至少在冶金技術上,中唐以前是遠遠要優於現在的。

華夏的地理位置相對優越,一條大江和一條大河所形成的沖積平原,就足以養活數千萬的人口。相對容易的生活環境,造就了華夏民族漸漸失去了開拓進取的精神。相對而言,華夏的周邊,則環境惡劣得多。北麵是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以及廣袤而貧瘠的草原;西麵是茫茫的雪域高原;而南麵則是蟲豸遍地的山林……

也許是發源於內陸的原因,華夏人也從來都沒有征服廣闊海洋的意願,而是對於未知的海洋充滿了恐懼。

周邊殘酷的生活環境自然能夠孕育出茬茬野蠻強悍的民族,在壯大到一定的地步,這些民族自然而然地就會向中原來爭取他們的生存空間。

大漢朝雖然強橫,但是也隻是削弱過周邊的威脅,卻從來沒有想到過要長久地控製住這些難以生存的地區。隋朝和唐朝也許是中原民族唯一努力向外開拓的兩個朝代,這可能是因為楊、李兩家皇帝身上還流淌著一部分草原人的「野蠻血統」。

「國雖大,好戰必亡」,這句話不知什麼時候就成了那些膽小者們最好的怯戰借口。

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不斷開疆拓土的精神,停止了向外擴張的步伐,進入到自我封閉的狀態,逐漸走向衰落是必然的結果。

華夏人為了爭取更多的土地,似乎對於砍自己人腦袋的興趣要比向外擴張,砍外族人更感興趣一些。

一個三國,把2600多萬人口殺成了400多萬,然後才有了草原民族大舉入主中原……

現在,似乎又將發生同樣的事情,契丹人變得越來越強大,而從中原到江南,依然處在一片混戰的割據當中……

他一點也不喜歡這樣的時代。

李家和晉軍的野蠻性要比契丹這樣純正的草原人稍弱一些,但也好不到哪裡去。作為純正的中原人,當年朱梁的所作所為,似乎還要更加野蠻和殘忍。

實際上,李岌到現在一直都搞不明白王仙芝和黃巢這樣還算是「有錢人」的鹽販子為什麼會選擇造反?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就活不下去了,這與明末的流民起義又有很大不同。難道僅僅是因為革命覺悟比較高?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還是出於對統治集團的憤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綱手和二哈的幸福生活 大道戰仙 我能預知災變 籃壇之嘴炮巨星 蘇建的冒險生活 三國從忽悠賈詡開始 為天下計 小醜小姐顛覆漫威 超能宇宙紀元 基因怎麼會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