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邊鎮(1 / 2)

加入書籤

晉陽唐軍勢力達到的地方,皇家的商隊很快就會跟了過來,設立交易點。

四輪馬車對於道路的要求比較高,那些被俘的契丹戰俘主要的任務就是整修道路。好在山北軍早就修好了從陽門鎮到野狐嶺的道路,壩上草原修路隻需要從這裡開始就可以了。

北地草原確實是人煙稀少,唐軍得到了半個壩上草原,調查統記下來,得到的祖卜、契丹、突厥、奚和吐穀渾等各遊牧部族加起來也隻有六千多帳。

樞密使元行欽與中門令盧琰兩人坐鎮羊城,與契丹惕隱蕭斡劃定了雙方的邊界:雙方以濡水(閃電河)上遊的大澤地為界,漠東、漠北為契丹境,漠西至陰山以南為唐境。契丹方麵想討要壩上歸於唐境的各部族牧民,元行欽自是不肯答應,雙方扯皮一直拖到十月下雪後,蕭斡在得知那些預備放還的契丹番目和李胡屬下族兵還在被唐軍強迫修路,終於是答應不再討要這些遊牧部落,雙方才算是草草簽立了邊界協定。

其後移交部分戰俘,元行欽這才開始動身返回晉陽。

唯有李岌任命吳巒為這片新成立的威塞軍留後,讓元行欽有些不解。

這吳巒雖然原來是沙彥殉手下,卻是梁國降將,以元行欽對天子的了解,很不相信那些梁國降將,不知怎麼卻對這吳巒十分信任。

這威塞軍留後相當是一鎮節度,而且由於地處契丹邊境,駐軍不少,可以說是邊地重鎮,不知怎麼卻是越過了李存朔、李嗣豐兩人,反而讓這吳巒上位。

安定這些遊牧部落的方式很簡單,李岌占了半個壩上後,就宣布減免了契丹統治時期一半的「歲貢」。誰也不願意多交稅賦,把自己辛苦養育出來的牛羊交給別人。原來草原上的部落也是不堪忍受契丹人的壓榨,所以在宣布減免一半的「歲貢」後,這些草原部落的首領紛紛來到李岌麵前,向他宣誓從此以後效忠「天可汗」。

誓言這東西當得不真,不過得到的好處卻是實實在在的。

管理地方是要付出成本的,李岌減免「歲貢」純粹是因為契丹人的所征收的課稅實在太過沉重了些——每年四成的收入必須上繳,這簡直到了能夠忍受的極限,也難怪遼朝一代阻卜人一直都叛服不定。

契丹國隻對契丹人和奚部實行輕徭薄賦,這是他們統治的基礎。

吳巒在燕子城,自從打敗契丹之後,李岌就命他在燕子城外督造一圈外城,並把燕子城改成了張北城。

俘虜的契丹軍卒需要往山北、雲州的屯田區一帶安置,而山北、雲州部分屯田軍戶調往威塞軍,將近兩萬的軍戶分配和安置,讓他天天忙得腳跟敲著後腦勺。

契丹人在濡水以東建有三座和屯堡差不多大小的堡城,在一場大戰下來之後,城堡破舊,不光有好多地方需要重修,而且還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擴建。

好在吳巒已經有了幾次修築城堡的經驗,對此倒也頗有些經驗和心得。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綱手和二哈的幸福生活 大道戰仙 我能預知災變 籃壇之嘴炮巨星 蘇建的冒險生活 三國從忽悠賈詡開始 為天下計 小醜小姐顛覆漫威 超能宇宙紀元 基因怎麼會變異